高校要在人工智能创新行动中发力

与政府企业合作建平台支持成果转换 增加学科与人才培养建设

昨天,教育部在浙江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解读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相关内容。这意味着,教育部将出政策,引导、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能力。

根据《行动计划》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型和智能社会建设,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大数据、人机协调

将是重点建设方向

雷朝滋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是核心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在谋划部署,力图掌握竞争主动权。为此,《行动计划》提出,要将重点集中到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方向,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

为此,在教育部的《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此,还会部署加强京津冀、雄安新区、长三角地区等区域和地方合作,支持高校、政府、企业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

据介绍,教育部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项目。

布点人工智能领域

专业培养所需人才

高校一方面要优化人工智能领导科技创新体系,搭建符合趋势的人工智能平台,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造就一批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更需要系统谋划部署。

为此,雷朝滋说,《行动计划》从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重点提出“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鼓励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等。

据了解,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接下来教育部还会尽快提出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招生指标的方案,科学合理、稳步有序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构建多层次的

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除了高校接下去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发力以外,雷朝滋还提到,会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系统性。

根据《行动计划》部署,在中小学阶段会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教育部接下去会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咨询专家组,为高校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 并且会加快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