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不一样的东西,哪些画面最让你记忆深刻!

《让子弹飞》是姜文的第四部作品,我们可以叫它荒诞派喜剧,也可以叫它荒诞派悲剧,因为这是中国少见的一部这么“爽快”地让观众感受到时代悲剧的作品。

电影《让子弹飞》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让子弹飞一会儿吧”土匪张牧之的一句对白,虽在整套影片中只说了两次,却引起观影者得思考。这“一会儿”的时间正是要我们看出,土匪张牧之不是一般的土匪,财主黄四郎不是一般的财主。张牧之在影片开场便大显身手,英勇非凡,显露土匪的凶残和霸气。当张牧之进了鹅城当了县长时,却千方百计掠财主的钱,分发给穷人,让人刮目相看,并欣赏其英雄气概。而黄四郎却处处笑里藏刀,心狠手辣,在他与张牧之的对话中,处处藏着阴谋,他给我留下的就是欺负穷苦百姓的奸诈小人。而土匪并不是一般得土匪,是因为在张牧之介绍自己身世时,说他曾跟随蔡锷,也就是说张牧之是曾辛亥革命的战士。而黄四郎也曾暗示说自己参与过辛亥革命。两位辛亥革命得老战士,黄四郎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虽张牧之曾经当土匪,但最终他归于正途,掠走黄四郎得横财,发回给百姓,真正为百姓付出。让子弹飞一会儿就是让我们看懂影片真正得内涵。开场时让子弹飞一会,是让我们看清楚张牧之并不真正是一个凶残贪财的土匪,他也曾说“钱对我并不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除掉社会上得腐败,除掉社会上贪权贪利的,像黄四郎这样的小人。

接下来结合主题深入讲一下这部电影:

1.克制

张麻子开始是受师爷劝告没有当场杀掉胡万给六子报仇,后来是在碉楼主动让弟兄们撤,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变得越来越克制。这其实也就是姜文在学着克制自己。也许可以理解为姜文在“太阳”失败以后的一种反思和内省。可是成熟了以后,也就无法再那么快意恩仇。所以剿匪之后,姜文骑着马的背影,是怅然的。2.政治隐喻在葛优扮演的师爷死后,剧情突然离开了勉强算安分守己的商业片节奏,进入了一种癫狂之中,讲了一个有关革命的寓言。这里说说我读到的故事。钱铺在街道上,却没有百姓敢拿,晚上偷偷拿了,白天黄四郎开马车出来收,又全部交还。张麻子再把枪弹铺在街道上,同样是晚上偷偷拿了,第二天黄四郎开马车来收被张麻子把马打死。可是当张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黄四郎时,却没人响应,他们等着看谁能赢。直到张麻子抓了黄四郎回来,他们又一拥而上,跑到黄府抢东西,顺民转眼间变成了暴民。武举人平日里帮着黄四郎欺压百姓,这个时候他却冲的最猛。整治黄四郎,他也最狠。有人批评姜文还在宣扬“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套价值观,其实就算姜文跟张麻子一样,信奉结果公平,鼓动群众闹革命,他也把这个事件中各方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了。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不同的观点。这是姜文谈政治的高明之处。就像鬼子来了,很多人说是在批判国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时候,却是几为我的民族落泪。

3.首尾的呼应和对比本片的首尾几乎是完美的对应。翱翔的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声,铁道,马拉火车,有节奏感而激动人心的音乐。然而,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车,恣意江湖,斗志昂扬。结尾却是物是人非。仇虽然已经报了,但人死无法复生;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弟兄们都走了,还带着自己深爱的人。张麻子一代豪杰,此刻却只剩铁轨,青山,夕阳,和背影。本片表面来看是个喜剧,但其实却是悲剧。

4.姜文的日本情结影片中多处表现出姜文的日本情结:送六子留洋,先说的是东洋;黄四郎要跟张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红楼人物,却组成日本名。其实作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气概和尊严的人,会欣赏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怀疑姜文参观靖国神社其实并不是因为对记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对于武士道精神的认同。

《让子弹飞》的历史观是悲观的。以火车始,以火车终,伴随着“长亭外”的惆怅歌声,历史好像永远在循环。不过,姜文毕竟把他的子弹打出来了。面对着人们充满危机之感的纷杂心绪,在大导演们纷纷“顾左右而言他”之际,姜文却如此坦荡而直接地说出“公平”这两个字,的确结结实实地碰触了时下人们已变得越来越粗的神经。很多人诟病观众对《让子弹飞》的过度阐释,我倒觉得,能够提供这样一个被过度阐释的电影,正是姜文的大功一件。能够引起人们如此之多的关注和正面讨论,本身就说明了电影的成功。我以为,姜文是聪明的,他准确地把握住了今天时代的审美趣味,创造了这样一种电影形式:它并不严肃,也不要求正襟危坐的观影主体。导演像一个手艺高超的裁缝,将一块一块彩色的布片巧妙地拼接在一起,鲜艳、丰富、驳杂,亦庄亦谐,悲喜交集。在抖出一个一个包袱的同时,也抖出他颇具杀伤力的匕首和投枪——当然,这次是手枪。虽然这块布花里胡哨,可手枪到底是手枪。这颗被姜文打出的子弹如此强劲有力,它明确地指向了当下,击中了某个未知的穴位。而这个穴位,我想,肯定不仅仅是武侠小说里所说的笑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