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有蘿蔔燈!你還記得嗎?

小夥伴們,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的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

元宵節。

元宵節

說起元宵節,就不得不說說它的習俗,如賞花燈、舞獅子、吃元宵……但是,地道老黃縣人肯定都知道,正月十五,龍口還有“上燈”的習俗。

蘿蔔燈

咱龍口的花燈種類很多,各有特色,農家一般做蘿蔔燈和麵燈。蘿蔔燈是用青蘿蔔、胡蘿蔔做成的,做蘿蔔燈民間俗稱割燈。

蘿蔔燈做法

現在製作蘿蔔燈比較省事,小蠟燭都是買來現成的。以前沒有賣小蠟燭的,割好蘿蔔燈後,要在中間小洞裡放上一截棉線,然後點燃大蜡燭,將熔化的蠟油滴到小洞裡。

蘿蔔燈

割燈是有講究的,民間有諺語:“割三不割四”。

講究

面燈是用豆麵、玉米麵做的,樣式有十二生肖燈、月燈等。

面燈

十二生肖燈的寓意是消除病災,使人丁興旺。月燈的寓意是祈禱該月收穫的農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豐收

面燈

據說,燈芯燃燒後的形狀代表不同的寓意,如六月燈的燈芯燃成米粒狀,則預示著小麥豐收。

晚上煮出餃子之後,就開始“上燈”了,“上燈”有很多講究。

上燈

首先要送兩盞燈到祖墳上然後燃放鞭炮,在大門口一邊上一盞燈,正屋門前一邊上一盞燈,屋裡的各個窗臺上都要放上兩盞燈。

上燈

還要留下兩盞燈待到正月十六日再上,這叫“落燈”。

上燈講究

看來,元宵節“上燈”,不僅是增添喜慶而且還能給家人祈福,小夥伴們,這下大家都知道了吧!

蘿蔔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