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在中國,從城市到鄉村,大家看到的房屋建築幾乎都是方方正正、坐北朝南、左右對稱。其實,這是4000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和審美。這不,剛剛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淮陽平糧臺城址,可以為我們揭開層層面紗。
平糧臺城址位於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是一處高出地面五六米的大土臺子。關於平糧臺的由來,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包拯下陳州放糧救災,把米內篩出的沙土竟堆成了小土丘,為此,當地老百姓稱它為“平糧臺”。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平糧臺城址項目負責人曹豔朋說,從考古學的角度,在4000多年前,這裡本身就是一處高地,稱為“平糧臺”跟後來運河的興起有關。隨著周口附近一帶運河沿河兩岸經濟的發展,從南方運糧北上,途經附近時需要裝卸,為預防糧食受潮就堆放在高臺上,再通過陸路運輸運到周口等其他地方。
走進該城址考古發掘現場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座古城是方方正正的格局,正中間有一條道路貫穿南北,城內佈局以這條南北中軸路相隔、規劃嚴整。
“城內面積有3.4萬平方米,相當於4個標準的足球場那麼大,古人卻能把尺寸拿捏得這麼準,建造得如此方正、規矩,說明當時人們已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和幾何知識。”5月6日,曹豔朋說。
目前,國內發掘新石器時代的城址有四五十座,普遍為長方形的建築格局,比如漯河郝家臺遺址、鄭州商城遺址等,真正呈正方形的只有平糧臺城址。專家認為,平糧臺是最早具有實體中軸線的城市,開了中國城市建設規劃的先河,為追溯中國古代城市形制佈局的內涵與特徵找到新的座標。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國祥看來,平糧臺城址的中軸線佈局將中國“以中為尊”的城市佈局理念追溯至距今4000年前,成為中華文明連綿不絕、永續發展的重要見證。
在平糧臺古城遺址,還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統。最新的發掘顯示,平糧臺古城的排水系統涵蓋城內居址日常排水、城牆排澇和城門通道排水。
“單純從排水管道製作方法以及節節套嵌鋪設的技術來說,跟今天沒什麼差別。”曹豔朋說。正是因為這高度的一致性,說明當時排水管的製作已經是一種標準化生產,是一種公共基礎設施。
中國古代城市考古中,排水系統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這種陶水管道技術在平糧臺古城最早出現,從商周沿用到秦漢,甚至在漢長安城還可以看到節節相扣的陶質水管。古今相通,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水資源的管理,是幾千年來人類文明始終需要面對的問題,平糧臺古城遺址提供了實例。
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平糧臺城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實至名歸。該城址處於淮河流域,連接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這一區域以前的考古工作不多,因而尤為珍貴。
閱讀更多 河南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