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无限制吃糖的“熊”孩子,妈妈除了大吼大叫还可以这样做

最近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带我三岁的儿子出门,至于原因,说好听一点是因为他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一颗好奇探索的童心,说难说一点是因为他没有规矩,让我很尴尬和难堪。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首先,我对“规矩”这个词也存在着模糊和不正确的认识,总是觉得,规矩限制了我的自由和权利,不能随心所欲;还有对遵守规矩的体验也不是很美好,以前,父母老师给我立规矩的时候总是很严肃的告诉我,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这让我觉得规矩是冰冷和无情的。

于是,在给我儿子立规矩的时候,我就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和把握不住规矩的“度”。

​看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好妈妈不吼不叫给孩子立规矩》,让我给孩子立规矩有了全新系统的认识,知道了当孩子做错事情时除了大吼大叫、发脾气、生气之外还有更有效、更平和的解决办法。

作者鲁鹏程是家庭教育专家,曾经出版过《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孩子优秀是教出来的》等深受广大读者好评的作品。

所谓的给孩子立规矩,就是非常明白清楚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立规矩有四个目的:

第一,让孩子有边界感,从而更有安全感;

第二,可以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

第三,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四,让孩子有成就感,因为他对自己有了约束力和自控力。

孩子需要有界限的妈妈

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做我们做过的事情,不是在做我们所教过“对”的事情。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有礼貌、懂规矩的孩子时,必须先做一个有界限的妈妈,亦如同作者所说的:

妈妈先让自己在“规矩”里成长。

我儿子喜欢吃糖,每次去超市总是直奔糖果区,为此,我们之间曾经很多次的沟通过也定下过规矩,去超市可以买糖,但每次只能买一个,在去超市的路上儿子誓言旦旦的说可以,去了超市看见糖果以后就出尔反尔总是要买很多,不给买就大哭大闹、撒泼打滚……为了面子,我总是毫无原则的妥协,买回去以后让他只能早、中、晚各吃一颗,但他继续哭闹、发脾气、扔东西,不达到目的不罢休。

儿子的种种表现一二三的挑战我的耐心让我忍无可忍,继而我就会怒火冲天大吼大叫,这时候的儿子就会被我吓傻了。

一段时间内,我深感无助和无奈,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天使”,我家的孩子就是“恶魔”。

​​最后,我才明白,儿子只所以不遵守规矩,是因为我没有立好自己的界限,我总是受控于孩子的负面情绪中,被他牵着鼻子走,我们之间的规矩形如虚设。明白以后,我和他讲好定下规矩必须执行,否则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去超市只可以买一颗糖,如果做不到下次去超市不带他去。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儿子去了超市还是和上次一样依旧要买很多糖,哭闹不止,我先是蹲下理解共情他想吃糖的心情,儿子不买账,依旧哭,我继续安抚抱着他,儿子又是蹬腿又是挥胳膊,我们只能回家,回去后儿子情绪就平静了,我和他说了因为他不遵守规矩,所以下午去超市不带他去。

下午,我要去超市的时候,儿子哭着也要去,并且说自己不再多买糖,但我还是没有带他去,同时告诉他,因为他不遵守规定才不能去的超市,如此反复几次后,儿子终于遵守了买糖的规矩。

但是这个过程还是蛮艰难和富有挑战,孩子每次都会激烈的反抗,让我不由得就想“心慈手软”。只有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才会有原则的坚持自己所立的规矩。这正如同圣经所描写的成长过程:

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骂孩子并不是管教,只是发泄情绪

负面情绪应该是我最大的敌人,我的情绪总是受控于孩子的行为,孩子一做了错误或者不好的事情,我就会忍不住的发火生气骂孩子,似乎除了骂孩子以外,在没有其它教育孩子的方法。但事实上,如同作者所说,打骂并不是管教孩子,只是在发泄情绪,并且,还有很多其他的负面影响。


当孩子为了回避打骂去做事情时,孩子可能会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对失败的忧虑;

如果孩子的表现只是在服从妈妈的打骂,虽然迫于压力做了事情,但自尊却会受损;

打骂将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所以说,打骂并不能够教育孩子,虽然有时候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制止了孩子的行为,但是从长远来说,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育人先育已,只有我们做妈妈的先学习成长,我们才能给孩子树立好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