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资不仅限于便宜的股票或资金收益率高的企业!

如同我回顾所折射的,巴菲特的长期投资生涯,并没有定义在某一种投资形式或投资策略上。从1957年开始的最初投资合伙制到今天,他的投资方式显然是在不断的演化精进。

​回溯那些具有不同投资特征的历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演进内涵。巴菲特早期的投资策略:他最关注的是找到市价总值低于其所持资产可实现价值的公司,但,他还是熟悉其他类别的投资,并追寻看起来很有吸引力的那些企业。后来,他对投资的一些思考的真正基础,似乎是他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对每一个投资案例(许多都是具备有形资产的较小的企业)认真审视的结果。他会评估相关企业的关键人物和核心资产,并会评价他们(和它们)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可能影响。
​从伊始,他的策略就是要较多的介入,而不仅仅是格雷汉姆风格:仅仅计算市价总值是否低于目标公司的所持资产价值。在他投资生涯的中期,巴菲特不仅把自己的焦点转到了品质更好的企业,而且,他还不断回头光顾几个相关的业务领域,累积起来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尤其是保险、媒体和零售品牌)。虽然他还投了其他行业的公司,但在这几个具体的领域,巴菲特对相关的业务结构有着很强的理解力。例如,通过如何审视损失、费用和综合费率,评估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以及如何评估管理团队所涉的相关风险类型,巴菲特磨砺出了一种非常敏锐的眼光。就这个领域的投资,就有关如何确定保险公司管理浮动资金的能力,巴菲特都有非常清晰的视角。在这些行业里,巴菲特的专业知识并不局限于那些相关的概念,他还构建了一个人脉网——都是一些足智多谋之人,包括许多CEO们。例如,在媒体行业,在帮助他发现和评估投资机会上,与像凯瑟林.格雷汉姆和斯坦.利普西的这种亲密关系,肯定使巴菲特受益良多。在他的投资决策中,对管理层的信任始终起着核心的关键作用,但,在他投资生涯的中期阶段,他不仅开始关注管理层的可信任性和经营能力,而且,也很在意他们理智配置大额资金的能力。像在某些案例上(如与凯文林.格雷汉姆在《华盛顿邮报》项目上的合作),就如何谨慎小心地进行收购和资本支出,巴菲特就给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在巴菲特职业生涯的晚期(自1990年以来),他的挑战变成了要为伯格希尔-哈撒韦投出不断增长的资金规模。此时他的投资策略上,一个明显的相关变化是:投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大公司身上。但就投资风格而言,巴菲特似乎仍然维持着他在中期所形成的、以定性要素为决策依据的策略。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没有准确地预期到富国银行面临的抵押贷款危机、或是像他自己承认的那样没能理解美国航空所面临的竞争态势,巴菲特后来主要关注自己的这种能力:在基本面的认知上,比其他投资者更胜一筹。为此,他会再次光顾(他在十几年前就成为了专家的)相同行业——有时,甚至是相同公司。总而言之,我的研究所发现的最令人惊异的是:巴菲特的投资没有仅限于便宜的股票或资金收益率高的企业,也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方面(如,增长)或深厚的价值。实际上,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处在持续的演进之中——究其原因,部分是受市场机会的驱动,部分是由于巴菲特自身的精进,部分则是由于他所管资产的资源属性和局限性。如此同时,有些投资标准则贯穿于其整个投资生涯,诸如,诚信和称职的管理团队。其他方面,像持续的增长、公司创造复利的能力、或公司对巨额资金的需求,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化精进的结果。这种演化精进使巴菲特从成功地管理一家私募投资合伙企业,转型到成功运作一家全球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