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河野外交”动作频频的背后

当今,日本外相河野太郎频繁出国访问的程度,并非使用一个“忙”字就可以形容和概括的。从2017年8月担任外相到2018年6月底,短短的不到一年内,河野太郎外相已经出访了44个国家和地区。值得关注的是,他的前任岸田文雄外相任职4年8个月期间,不过是出访了51个国家和地区。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算法,就是河野太郎在正式出访过程中还有一些顺访以及暂短停留,总数已经达到57个国家和地区;岸田文雄就任外相期间正式出访以及顺访或者暂短停留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93个。

岸田文雄1957年出生,2017年退任的时候正值花甲之年。如今,他正在为未来如何能够成为“后安倍时代”的接班人而四处奔走努力。河野太郎1963年出生,属于日本“60后”政治家。眼看着“岸田外交”成果辉煌,并且铺就了一条通向首相宝座的道路,河野太郎内心中不可能没有想法。

河野太郎2017年8月就任安倍内阁外相以后,首先出访的国家是莫桑比克、巴林、马尔代夫、不丹这样四个非洲和亚洲国家。说起来,这四个国家都是日本外相从来没有出访过的国家。由此,“河野外交”刷出了第一特色,那就是更加重视日本与非亚国家的外交,要积极出访“前辈”外相没有前往过的非亚国家,让日本的外交有“开拓性”。

“河野外交”的第二特色就是出访“前辈”外相久已疏访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河野太郎出访的阿曼,那是自日本中山太郎外相出访以来时隔27年的访问;河野太郎出访的斯里兰卡,那是自日本川口顺子外相出访以来时隔15年的访问;河野太郎出访的科威特,那是自日本麻生太郎外相出访以来时隔11年的访问。温旧情,续旧谊,显然是想让日本的外交具有持续性。

“河野外交”的第三特色就是针对中国。2018年7曰23日,《日本经济新闻》在评论中指出,“日本在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外交,同时也具有和中国对抗的目的。”更有日本政府人士透露,中国目前对政府官员出国访问交流限制严格,日本政府官员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出访。由此可见,河野太郎试图让日本的外交更加具有“对抗性”。

外交是一个国家内政的延续。所谓的“河野外交”,无非是安倍政权内政的延伸。当日本安倍政权在经济上没有大的起色、在政治上又缺乏张力、在舆情上又因为种种丑闻难获赞誉以及以此时跌时涨的支持率时,就势必在外交上寻求大动作,在国际舞台要做大表演,在国外刷“存在感”,在国内“博眼球”。至于真正的效果如何,或许不是眼前就可以评估的。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日本外相之位是一个通向日本首相的关键之位。也就是说,担任了日本外相的人,未来就有一半的可能出任日本首相。当然,也有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父亲安倍晋太郎以及渡边美智雄、中山太郎等人在内,曾经担任过日本外相,也曾经精确的瞄准过日本首相之位,最后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出师未捷身先死”,掬泪在通往首相宝座的道路上。而河野太郎的父亲河野洋平,也曾出任副首相兼外相,在距离首相之位一步之遥的时候,被排挤出局。

所有这些,都会给河野太郎留下不知多大面积的心理阴影。或许,这也会成为“河野外交”的原动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