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鄖縣村民攜家帶口遷到武漢,如今過得其樂融融

金馬堰村的人參加舞獅表演,杜高明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7月15日訊“漢江引到北京去,

南水北調勁十足,

兼顧國家一盤棋,

捨棄小家顧全局。

我從庫區到武漢,

洪北幹群待我好,

幫我們建起了金馬堰……”

7月12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蔡甸區洪北農業示範區管委會的移民村——金馬堰村,67歲村民劉國順,抑制不住激動,用鄖陽花鼓調,給記者引吭高歌了一曲 “八岔子”。

再過一個月, 8月19日,就是金馬堰村設立八週年的日子,也是移民們來蔡甸整整第八個年頭。

金馬堰村黨支部書記王從志說,移民們到來之前,蔡甸本無金馬堰村。

“我們鄖縣城關鎮的金崗、馬場關、堰河三個村135戶居民,被安排到洪北落戶,從原來三個村名中各取一字,‘金馬堰’移民村就此誕生了。”

2010年,武漢市共接收安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移民8888人,蔡甸的金馬堰村就是19個移民安置點之一。

村民們現在都還記得第一天抵達蔡甸的場景。

“從鄖縣到蔡甸,我們揹著‘包袱’一路走來。這個包袱,一是指家當,二是指思想,從祖祖輩輩土生土長的熟悉環境,來到金馬堰村重安新家,一切都是陌生的,對於未來,我們心裡沒有底。”

“當時,載著我們所有家當的半掛貨車,抵達洪北的金馬堰時,當地西幹村的村民幫我們把一件件傢俱搬入新家。初來乍到,沒米沒面,都是他們提供食物,區裡和洪北管委會的幹部們結對幫扶,給家家戶戶送早餐和蔬菜,甚至管了我們一段時期的伙食。一路懸著的心,有點踏實了。”

村民們表示,8年來他們從剛開始與鄰村為道路扯皮打架,有的人故土難離,偷偷跑回鄖縣過了兩個月又回來,農活不會幹,生活不習慣,人在蔡甸,心在鄖陽,到現在完全成了“蔡甸人”,這其中不僅僅是蔡甸本地人的幫助,還有兩地人的文化融合和“身份認同”。

“區裡和洪北管委會,對我們丹江口庫區移民文化很扶植,投幾十萬在金馬堰村修建文化廣場,在廣場上搭建帶LED背景的燈光舞臺,還為村裡喜歡唱鄖陽花鼓的老兄弟們配置了樂器,組建了村裡的鄖陽舞獅班子,逢年過節,都要為本村和鄰村的鄉親們表演,還參加全區和洪北的文藝匯演。”

金馬堰村的村民表演採蓮船 杜高明 攝

從“玩到一塊”到心聚一起

一臺花鼓戲助推文明鄉風的形成

“西幹村和金馬堰,

兄弟姐妹一線牽,

西幹村是我們好表率,

待人貼心又文明,

處處為人講和諧……”

劉國順唱了一輩子鄖陽花鼓,現在仍在金馬堰村敲鑼打鼓地唱著。

1952年,他和村裡的夥計們在老家鄖縣金崗村,成立了全村第一個業餘花鼓表演團隊——金崗文化宣傳隊,農閒時間,專門負責村裡各種文藝表演。

鄖陽花鼓戲是一種湖北的傳統戲曲劇種。起源於荊、襄一帶流行的梁山調和花鼓戲,溯漢水而上,在鄖陽山區演變發展,逐漸形成的具有當地藝術特色的鄖陽花鼓。其中,琴子腔的劇目多為梁山調,八岔腔的劇目則以多種花鼓戲演出的劇目為主。

劉國順說,花鼓在整個鄖陽都很流行,男女老少都會唱,即便是小孩也能跟著哼唱幾句。傳統節日,紅白喜事,他們都要組織起來演唱一番。

來到金馬堰村,劉國順把鄖陽的花鼓戲也帶了過來。

“我們這些移民們剛搬來蔡甸時,村裡要搞文化活動,人生地不熟啥都沒有,隔壁西幹村的村民們幫我們買材料,扎綵船。”

回憶往昔,劉國順感覺很溫暖。

“移民使鄖陽的表演班子被打亂了,彈奏團隊缺一個吹嗩吶的。沒想到西幹村有一個村民會吹。兩村決定組隊‘混搭’表演。戲唱完了,當地人舞龍燈,移民們舞獅子,走街串巷,挨家敲門送祝福,兩個村的人從此玩到了一起。”

73歲的韋文華,雖然唱不動了,但他喜歡創作,村裡好人好事,科學種植,黨的惠農好政策等等,大小事情,他都能信手拈來,放入花鼓戲裡傳唱。

韋文華說:“創作的根源在於實踐,創作就是要反映現實生活。”

“現在蔡甸很多村的紅白喜事,都會請我們與當地的漢劇、楚劇同臺演出。”

劉國順說,從兩地居民“玩到一塊”到“心聚一起”,花鼓戲起到了橋樑、紐帶作用,使當地村民與金馬堰村的移民,人相近、心相通,相處更和諧,也助推文明鄉風的形成。

鄖陽獅子成了蔡甸“傳統節目”

傳統技藝和淳樸民風都有了傳承

鄖陽獅子伴高龍,

舞出祖輩美傳統,

文化交融促和諧,

兩地共樹好民風……

60歲的塗昌華,是金馬堰村治保主任,也是村裡舞獅的主事人。

金馬堰村的人們紮根蔡甸,逐漸恢復鄖縣舞獅的傳統。逢年過節,塗昌華都帶著同村的人,舞動兩頭40斤重的獅子,到鄰村挨家挨戶舞獅,感謝當地村民對他們的幫助。

“每年都會踩街演出,金馬堰村舞獅表演隊還代表洪北管委會,到蔡甸城關參加全區匯演,我們也是匯演中唯一的舞獅隊伍。蔡甸沒有舞獅的,都是舞龍,特別是高龍。”

塗昌華印象最深刻一次演出是在星光村。

“踩街時,現場人山人海,兩頭獅子威風凜凜走過,叫好聲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聲浪。心裡特別自豪,特別爽快。”

一年年演下來,如今金馬堰村的舞獅,已成為蔡甸人心裡惦記的“傳統節目”。

蔡甸居民們說,“龍獅共起舞,代表了我們蔡甸的新形象、新氣象和蔡甸人的精氣神。”

從小玩舞獅的塗昌華,因車禍受傷和年邁體力不支,決定收徒,希望在蔡甸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不能讓祖祖輩輩留下的好傳統和美好的文化遺產消失掉。”

去年底,他在村裡招收了3名徒弟,讀小學的李雪健、秦天雄學舞獅,讀初中的韋成揚學舞繡球。

“希望更多年輕人來學。舞獅技藝也是淳樸民風的載體,舞獅文化是人們和諧相處的體現,相互團結的象徵,它不僅屬於鄖陽,也屬於蔡甸,能讓舞獅技藝在蔡甸生根開花結果,是我這輩子最高興的事。”

千里姻緣一線牽

民俗碰撞讓良好家風傳佳話

“西幹村和金馬堰,

兄弟姐妹一線牽。

鄉親鄰里擱得好,

和氣生財搭金橋……”

這段“八岔子”唱的是金馬堰村的後代,與蔡甸本地人“千里姻緣一線牽”的故事。

金馬堰村的女兒,嫁給了西幹村的兒子,親家間爭相帶孫子孫女,遇事相互禮讓三分。金馬堰村的村民們說,其實鄖陽和蔡甸因為風俗人情不同,本應因為“講究”很麻煩,但大家都能理解對方,以禮相讓,親家也就更親了。

金馬堰村27歲姑娘韋慧慧,與軍營村的餘洲相戀,兩人結婚時,雙方家庭因不同風俗,曾在婚禮流程中產生分歧。原本按照軍營村的風俗,在接新娘離開孃家時,需要燃鞭“喜送”,但韋家則認為姑娘嫁出門,孃家應該表達不捨之情,餘家得知後,便主動取消了出門燃鞭環節。在媳婦過門時,本地風俗原本是由公公背新娘進男方家門,而在鄖陽地區的家庭看來,不能接受媳婦過門時被公公碰,餘家也爽快答應了韋家的要求,改由余洲背韋慧慧入門。這場尊重鄖陽、蔡甸兩地風俗的婚禮,完美上演。

如今,韋慧慧和丈夫在武漢市區打工賺錢,3歲女兒和1歲兒子由雙方父母輪流帶,四位老人享受天倫之樂。

金馬堰村黨支部書記王從志說,移民與當地村民之間通婚的有不少,現在已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記者朱波 見習記者覃柳瑋 汪崢 喬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