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场!倒闭!无人货架福州风光不再,下半场考验新玩法

货架上摆满商品,没有柜门,也没人看管,消费者想拿就拿,不过,在拿走商品前,需要你自觉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由于同时融合了“新零售”与“共享经济”两种流行的概念,去年4月,“无人货架”迅速成为创投风口,不少福州创投企业纷纷进入该行业,一时风头无两。

一年多过去了,无人货架在福州的发展情况如何呢?笔者走访发现,曾经被热捧的无人货架和无人便利店风口已逐渐消散。多家货架已撤场或空置,部分经营企业先后被爆出倒闭、裁员、融资失利等不利消息,而幸存者则在积极寻求转型或拓展新业务。

无人货架,它占地面积小,无人值守,用户自行取货,扫码付款全凭自觉。瞄准“办公室经济”,去年4月无人货架概念出现后,很快被投资者看上。“果小美”“饿了么NOW”“便利蜂”“猩便利”“豹便利”“丰e足食”“便利购”“温带超级便利”“考拉无人便利”“鲜喵”等无人货架品牌纷纷在福州布点。例如,福建本土无人货架品牌“鲜喵”短时间内就在市区保险公司、银行、汽车4S店、互联网公司等布点近1000个。

“传统便利店要考虑加盟费、装修费、软硬件设备费等成本,一般的前期投入要二三十万元,一些大牌连锁便利店前期投入可能要80万元以上。后期还有租金、人员工资、水电费、损耗等运营成本,每个月也要两三万元。相比之下,无人货架基本不需要考虑上述运营成本,且很多企业都将无人货架视为员工的福利进行引进,一般不需要缴纳占地租金。”“果小美”的工作人员表示,无人货架的投放成本只要几千元,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进入这一市场。

然而,一年多过去了,不少公司的无人货架已无人问津。疯狂的创业潮过去,无人货架暴露出货损率过高、供应链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等诸多问题,唱衰之声不绝于耳。

笔者尝试联系多家无人货架企业,发现很多联系电话都成了空号,一些联系上的人则表示已经离职。据了解,包括“果小美”在内,目前已有多个无人货架品牌撤出了福州,原因就是持续亏损,而后续投资资金无法到位,企业难以经营。

“货损率太高了。本来想着放在企业办公区域,员工互相熟悉,没有人好意思不付钱拿走东西,谁知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某无人货架品牌的推广人员说,无人货架没有柜门,没有防盗设备,消费全凭自觉,尽管多数人会自觉扫码支付,但确实有一部分人拿了东西不付钱,甚至有整个公司都不付钱的现象。

本土无人货架品牌“鲜喵”创始人应向阳表示,“鲜喵”早期的货损率在5%左右,一段时间之后货损率上升到15%~20%,早期设立的网点中,有近300个因货损率高、销售额低暂停供货。

无人货架行业看似门槛低,但真正的难点在于规模化后的精细化运营。无人货架的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和隐性成本。人力成本方面,包括技术开发人员、供应链和运营人员等,每一个货架的运维人员配比其实并不少。另外,订单、库存管理、补货等后端开发的成本也很高。

由于具备共享经济的性质,无人货架自出现以来便考验着人性,经常出现商品被盗现象,企业损耗大,很难盈利。无人货架前期火爆是因为资本加持能够大量铺货,但因为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很难“续命”。

无人货架下半场,却也没有完全凉凉,在资本方面也起了波澜。6月11日,“猩便利”宣布获得阿里战略投资。“考拉便利”A1轮融资成功。

“猩便利”“果小美”等无人货架运营企业表示,公司的后续计划是撕掉“无人货架”的标签进行转型:在产品类别方面,今后不再单一售卖商品,而是向冷柜、热柜、鲜食等领域扩展;在产业形态方面,不再局限于货架,而是横向发展到无人智能货柜甚至便利店;在场景迁移方面,让无人货架或智能货柜走出办公室,向中高端社区深耕。

“鲜喵”也表示,近期会对福州市场上已投放的无人售卖冰箱进行升级,装上智能锁和传感器,消费者绑定手机号码扫码后才能开门,争取将货损率控制在1%以内。此外,通过大数据实时掌控各无人售卖冰箱的库存变化情况,及时补货,并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喜好,开发一些增值业务。

阿里、京东这样的超级玩家,则选择以门槛更高的智能货柜和无人便利店入局。和无人货架相比,智能货柜、无人便利店的模式更加丰富,可以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