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果娃课堂 vs 中国娃课堂 ,活脱脱一场景革命,看完却想go die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师,我事之师。” 对比过中外课表、中美科学教材,今天小编再次开启我们一贯犀利的对比文,希望这次依旧可以秉承耐撕爸爸一贯的「欢迎对比,欢迎“伤害”」的风格,去领略下歪果仁的课堂哪里和我们不一样。

1. 教 室 里 的 场 景 革 命

“场景就是连接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的方式。换句话说:人们是被场景连接在一起的。这种连接所创造的独特价值,会形成体验,促成消费,甚至创造个体生存意义。”

《场景革命》吴声 著

像 玩 积 木 一 样 搭 配 桌 椅

在美国的小学教室,看起来总有些“不规矩”:教室的桌椅总是可以,像积木一样自由组合,一会儿孩子们齐齐整整地坐在桌边,安静地听课、记笔记;

一会儿竟然要一股脑地把桌椅都重叠起来,留出一大块空位,席地而坐,这简直和幼儿园里过家家一般,有点“幼稚”。

但实际上,这是美国小学教室的“场景革命”:为了让孩子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多样化的教室座位布置是必要的。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H·考尔提什科夫在《教室的座位如何安排》中说过:“上课的效果和课上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室内学生座位安排得如何。”而“正确选定学习的位置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这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应该促进学习,保证他们心情舒畅。

每 间 教 室 都 很 S T E A M

除此之外,教室里的布置也显得非常“花俏”。因为耐撕爸爸的缘故,小编着重看了一下美国孩子的科学实验室(science lab),也是公立学校的标配。

“你好,我是植物细胞!”

“你好,我是动物细胞!”

要怎样才能“身临其境地”学习天文知识?不如自己手把手搭建一个mini的太空舱!

在信息技术教室里,小编发现很多学校会布置一面“键盘墙”。你看看,是不是也想要一个这样的“墙饰”带回家呢?

工程学习空间:原木色调、玩的都是瓦楞纸,环保、学习两不误。

看来我们印象中的“理工科”教室,也一样可以做到浑身的“艺术细菌”啊!

除此之外,美国人从小非常重视阅读,教室里的阅读角、阅读墙都值得我们学上一学。

「值得了解的美好词汇」清澈而文艺的墙面设计,不知道以为是艺术高校的孩子所做,但其实它就是美国普通公立小学里,再普通不过的一面阅读墙而已。

海盗阅读船:怀揣着你的梦想,做一个快乐的小海盗吧!

阅读小茅屋:啊,小编好想也躺进去,读一本美妙的绘本,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

看到这里,小编到楼下,看了看附近的重点小学,可以说在硬件配置上比美国孩子还要好,多媒体教室、先进的科学器材、一切应有尽有...

但是我总觉得哪里差了一点,是更加人性化、童趣有创意的设计?还教书育人的姿态?又或者,当个性化学习遭遇“整齐划一”的国情,我们的教育者该如何放低身段,走在孩子中去,设计出一个适合孩子的教室呢?

2.“ 产 品 化” 的 作 业

“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其实就是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他们手中的产品就是对于认识世界的反馈,也许他们今天课堂的产品有一天将成为未来改变世界的产品。”

上海市高东中学副校长郑钢

美国学生的作业可不是简单的“刷题”,而是一个个近乎于产品化的成果,在学习公元前8世纪,土耳其历史时,孩子们做出的成果让人惊艳,模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们生活的工具、男女人物的形态各异,都被孩子们制作地惟妙惟肖。

团队合作,做出恐龙的骨架,我们又见到了熟悉的瓦楞纸~

就连学龄前的孩子,也会主动对知识进行二次加工,并赋予自己的理解:

正如郑钢所言,“...这样的课堂文化是以实践应用和创造创新为主要特征,知识的呈现由过去的回忆、复述,转换成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

3. 中 国 家 长 如 何 操 作 ?

在中国,已经有一小撮家长开始带领孩子体验STEAM教育了。

这一个个有趣生动的小实验

都在我们的耐撕盒子Level 1里哦!

每一个主题盒子里,都有四个小任务

难怪小朋友们都爱不释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