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摔跤吧!爸爸》,讲讲印度那些事儿

今天我们说说《摔跤吧!爸爸》这个故事的印度社会、宗教、文化背景。

《摔跤吧!爸爸》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讲的是前印度国家队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训练自己两个女儿成为优秀女子摔跤队员并最终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故事。

这部电影无论在印度本土还是在国际电影市场都获得一致好评,在豆瓣至今评分还在9分以上。电影形式上打破了我所接触印度“宝莱坞”电影的充满印度风情歌舞的“音乐剧”形式,从内容上是继以往《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之后,又一部反映社会印度社会现象的佳作。整体剧情节奏紧凑不拖沓,思路清晰,通过递增的矛盾将剧情推向了高潮,最终完成了故事使命。

可能会有人把这个电影划分为励志电影,讲述爸爸通过艰苦努力,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了奥运会国际舞台,或者主人公的两个女儿非常争气,最终冲出重围站在了奥运会领奖台。貌似应该是这样,但是,如果你完全把这部剧放到印度这个国家背景下去分析,就能了解到其中的深层含义,下面我们就由这部电影所展示的,说说印度相关的那些事儿。

前面我提到,这部剧是一部直指印度社会现象的佳作,表现为:

1、展示印度对体育不重视现象。在电影中,马哈维亚为了提高两个女儿的训练条件,多次向国家相关部门发起申请,都被驳回。在大女儿最终进入国家队时候,国家队教练的带队原则就是差不多就好,没太多要求。

2、部分情节也挑战了印度传统制度。

如剧中马哈维亚发现两个女儿常年吃素导致体力跟不上,要求妻子专门给两个女儿做鸡肉吃。你会发现巨宗马哈维亚妻子对此事表现的坚决不赞同,即便最后同意,也再也不允许煮过鸡肉的锅再进入他们的厨房。

也许你会奇怪,印度国家经济实力在亚洲有赶超中国的节奏,但是为什么他们的体育却从来没在国际上获得一席之地呢?为什么马哈维亚两个女儿出了鸡肉就被认为是挑战了印度传统制度呢?

这跟印度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有关,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最高贵的是婆罗门即僧侣,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动;其次是刹帝利即武士,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第三是吠舍即平民、地主和商人;第四是首陀罗即达塞人,从事耕种和各种手工业劳动,地位低下。

种姓制度,规定高级种姓不能吃肉、鱼和蛋类等。

剧中马哈维亚一家通过剧情表现来看,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威望的,至少是刹帝利一级,所以他的妻子妈妈才不赞同煮鸡肉。

而正是客观上印度人大部分人常年吃素不吃荤,导致体力较为弱,营养不良。主观上,印度种姓制度注重精神修行,导致老百姓排斥体育运动,没有竞技精神和运动积极性;国家大氛围:印度政府注重科技,轻视体育的体制,种种原因导致印度历史上仅有一次金牌成绩,体育一直是印度的一个短板。

当然,此剧最大的进步,莫过于女权主义的标签。印度女性社会地位之低,胜于索马里,好于阿富汗。其表现以下:

一,印度国家童妻习俗盛行,幼女便定下夫家,在娘家长大,而11、12岁以后的命运由夫家主宰,类似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童养媳”。1978年印度政*府把男女婚龄提高到21、18岁 ,但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山区部族,童婚还是遏制不了,原因不仅童婚廉价,更是因为是印度教经典所提倡的。

二、强奸更是印度社会高犯罪之一,被戏称为“强奸之国”。根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的数据,在印度每3分钟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会发生一起强奸案。而最严重的城市新德里,平均每18小时发生一起强奸案,被冠以 “强奸之都”的耻辱称号。

三、高额的嫁妆。在印度,如果女方出嫁娘家没有准备高额的嫁妆,在婆家是不会有很好的待遇的,准备的彩礼越多,在婆家的地位则越高,印度如果谁家生了一个女儿,那么就要从小就要开始准备嫁妆,而如果生了一个儿子,如同是得到了一个最容易发家致富的机会。所以在印度,女儿才是真正的“赔钱货”,中国骂人是“希望你断子绝孙”,而印度最毒的骂人话是“祝你生一个女儿”。有次可见,印度女性的不招人待见。

而其他如性别歧视严重,就业不公平待遇、堕胎、毁容、女婴营养不良等这些现象更是处于现代社会我们难以想象的恶略。

印度男人的待遇可谓是天下男人所希望的。他们可以随时休掉自己的妻子,并且允许有多个妻子,并且通过娶妻来获得发家致富的机会。印度男人不必从事体力劳动,因为这些事儿都由女人来做。对于他们而言,娶回来的不仅仅是妻子,财富,更是一个个能做脏活累活的奴隶。

究其原因,如果像大部分所说的政府不作为、女性教育落后,归根结底还在于印度的宗教制度的重要影响。印度教的《摩奴法论》里规定的女性应该遵守的礼教“无论在幼年、成年还是老年,女子即使在家里也不可自作主张,女子必须幼年从父,成年从夫,夫忘从子,女子不得脱离父亲,丈夫和儿子,如果脱离就会使得两家声名狼藉”。如这法典所说,如中国封建社会礼教对妇女“三从四德”的管束,极度的不平等。简言之,印度妇女地位低下,印度种姓制度是其原因之一。

网上有人质疑,《摔跤吧,爸爸》虽然讲了所谓的女权主义,但是还是没有摆脱父权,两个女儿是在父亲强迫之下开始的摔跤练习,并不是自愿所为。而后面为了把剧情价值观摆正,通过一个童妻小伙伴出嫁情景转述两个女孩子是多么的幸运,有这样一个为自己前途考虑的爸爸,从而扭转了整个电影的价值观,弱化了父权主义的真相。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过度,尤其无宗教信仰者,是难以理解宗教文化在一个国家的深远影响的。(可读下勒庞的《乌合之众》),在印度这个有着印度教、伊斯兰教、更是佛教发源地的一个宗教文化色彩浓郁的国度,宗教堪比法律和信条,是被广泛人群所信奉、遵守并且不可颠覆的。所以我理解为电影如此处理是想弱化与本土的思想冲突,但并不能抹灭它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