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海归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智力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创新和国际贸易的主赛场。深刻认识海归人才在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海归人才政策,是新时代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近几年来,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局面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以国家“千人计划”为引领的高端海归人才的集聚效应。

海归人才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未来5—10年,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需要更加高端化、更加规模化、更加国际化、更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金融服务人才等。

从发达国家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经验看,由于新兴产业增长迅速,核心技术垄断性强,国际贸易竞争激烈,而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由此产生了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全球化带来的发展需求和供求关系的失衡,使得本土人才短缺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此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性的高技术人才竞争。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延揽高精尖技术人才,以形成人才资本的竞争优势,成为发达国际和新兴发展国家共同谋求的战略选择。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通过技术移民、吸引留学生等各种手段吸引国外人才,以解决本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的人才供求矛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掌控高端人才的国际流动形成产业垄断。近10年来,所有在美开办的高科技公司中,有25%以上的创办人来自美国境外,在投身科学及工程行业的人口中,外来移民占67%;在高科技中心硅谷,由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占全部高科技公司的52.4%。有25%拥有博士文凭的人出生地不是美国,全世界科技移民总数的40%被吸引到了美国。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信息产业,是上个世纪以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美国雇用外国员工最多的产业,国外员工比例高达25%。

同时,也要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特别是独角兽企业的迅猛崛起,一个技术创新的特殊规律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全球已经从一个封闭的、线性创新创业模式转变为一个开放的、混搭的创新创业模式,由此高端人才的异质化集聚结构就成为必要的先决条件,需要多元化的创新团队及合作伙伴网络之间更紧密地协调,创造一个开放创新、合伙创业、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的环境,这个环境使得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客户之间相对自由的跨境互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它不仅有利于新兴产业持续不断地促进技术转让和创新,而且被链接到全球市场的小型到中型创新企业,吸收转化高科技和新技术的能力也更强。在这个开放过程中,正是技术移民和海外人才的环流现象,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高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全球价值链。

在全球高技术新兴产业的竞争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极大地推动了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开发,海外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创业者以及留学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对经济科技发展影响最大的人才群体。如在全球居前10位的创新型国家中,外籍科学家均占30%至60%之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引发了史无前例的海外人才“归国潮”

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都制定了专项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成为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这一宏伟目标预示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为中国弯道超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提供宝贵机遇。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灵魂,人才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资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大批海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以及数百万海外学子构成的归国热潮逐渐兴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实施以“千人计划”为引领的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先后共计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8000多人;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实施引才计划,如北京“海聚工程”、江苏“双创计划”、湖北“黄鹤英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吸引5万多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由此带动了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2017年留学生选择回国的人数突破60万。截至2017年,全国已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112个,留学生创业园350多个,吸引入园企业超过2.3万家,吸纳在园创业留学人才8.6万多名。大批海外留学人才的归来,为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了强大人才活力。

以北京市中关村为例,截至2017年底,中关村集聚“千人计划”“海聚”“高聚”人才2269人(团队),其中“千人计划”人才占全国的19%,在中关村工作的外籍人员近万名。中关村打造了海外人才发展的“软口岸”,绘制“全球顶尖技术和团队分布图”,广开荐才引才渠道。在主要发达国家聘任了一大批“海外人才工作顾问”,依托在硅谷、伦敦、悉尼、东京等地区设立12个海外人才联络机构,根植、联系和影响广大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在海外高端人才的引领下,产生了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新兴产业独角兽创业企业70家,海外归国创业者创办企业累计达到8000家。

上海市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实施了地区性的“上海千人计划”,侧重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金融、航运等本市重点产业,大力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截至2017年已经引进了13批1145名创新创业海外高端人才,先后建立了生活服务专窗和科技事业发展服务专窗,为“千人计划”专家提供涉及子女读书、医疗照顾、居留、通关等16大类40项生活安居服务,以及涵盖科技攻关项目、科技财税优惠、科技奖励、国家重要科技项目上海市地方匹配资金、创新创业环境资助、人才项目资助、国际科技合作等7大类29个科技事业服务项目。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上海人才队伍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上海连续在“外籍人才眼中最有魅力的中国城市”榜单上排名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归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深圳市2011年实施“孔雀计划”以来,“孔雀旋风”席卷海内外,吸引不少“孔雀”从海外竞相飞回深圳。截至2016年7月,深圳已累计引进孔雀团队和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83个,累计认定海外高层次人才1583人,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医疗器械、先进制造及新能源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深圳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光启、华大基因、大疆创新、柔宇科技、超多维等企业“腾空出世”,为深圳的产业版图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作为“孔雀”团队落户深圳,从仅有5名海归人才的一个小团队,发展成为来自30多个国家的超过300人的科研团队,申请发明专利达1800多件,创造了创新成果和人才集聚的“深圳速度”。

海归人才在我国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作用越来越大。如量子通信及组网、中微子震荡、诱导多功能性肝细胞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成果竞相涌现;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成就举世瞩目、国产大飞机成功总装下线、北斗导航系统广泛运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开工建设、“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3D打印、基因测序、新材料等产业化步伐加快;高铁、超级计算机、通信设备等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突破,高端科技产品出口所占份额增长迅猛。

实践证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海归人才的智力支撑,同时海归人才的价值体现也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佳平台,只有两者的深度融合,才能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实现我国的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推进人才政策和体制创新,激发海归人才活力

总体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在集聚海归人才和外国高端创新人才方面,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束缚人才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有效破除,迫切需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面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人才发展政策和体制创新,全面激发人才创业创新动力和活力。针对当前引进海归人才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科学规划,精准引才。从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并定期调整引进海外人才指导目录。坚持以事业引才,立足区域新兴产业特色,实现东、中、西部在人才引进上的差异化竞争。通过营造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和发展环境,让引进人才得到持久的“高收益”。

第二,畅通海归人才信息渠道,准确把握海外人才使用流动规律,确定引才策略。政府相关产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应建立海外人才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促进人才与资本、项目有效对接。在人才引进中开展知识产权评议,规避知识产权风险,有效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发现和引进海外人才。

第三,创新引才方式,建立海外聚才用才载体。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等依据相关国家的新兴产业人才优势,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等,就地吸引使用海外人才。鼓励以投资、委托、合作等形式在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我国所需留学人才。鼓励以考察讲学、项目聘用、研发合作、专题培训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发现和吸引各类优秀海外人才。

第四,强化激励措施,健全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利益回报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和产权激励制度。支持海归人才按照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政策,允许海归人才通过技术股权收益、期权确定、资本市场变现等增加合法收入。完善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制度,依法保护海外人才享有知识产权权益。

第五,营造良好生活环境,提高海归人才服务保障水平。依法保障海归人才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权益。依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设立专门服务窗口,为海归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落实待遇等提供一站式高效便捷服务。培育信息化、产业化的国际人才服务市场体系,提升人才服务国际化水平。健全符合海归人工作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按规定参加和享有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第六,建立政策实施评估机制,避免地区间非良性竞争。在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建立地方政府人才引进综合评估体系,从政策投入、产出及外部效应等方面如实反映出地方政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实施效果,及时、灵活调整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方向。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