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延津關」究竟在縣城何處?

史上黃河分佈著許多渡口。如果說黃河是一條巨龍,那麼沿岸的渡口就是龍身上的鱗甲。

話說“有燈就有人,有渡口就有渡船”,渡船連起了兩岸的渡口,溝通著黃河的歷史和未來。

黃河流經河南已到中游,教科書上說,鄭州的桃花峪是中、下游的分界點。中游的三門峽到孟津,是黃河最後的峽谷河道,即晉豫峽谷。桃花峪以東至蘭考東壩頭,河道寬淺。

在開封,黃河高出地面10餘米,是典型的“地上懸河”。

在新鄉延津,黃河幾度改道,鬥蛇折行,蕩氣迴腸。

人說黃河中游三里一小渡,五里一大渡,若要問這些渡口究竟有多少個,至今無人說得清。

河南境內的數處渡口,她們之中,有的至今還發揮著母親河的作用,有的已經成為遊人景點,有的則被歷史無情地湮沒。

一、茅津渡

位於黃河南岸的三門峽會興鎮,與北岸山西平陸的茅津渡隔河相望。因古代平陸屬陝州,故歷史上統稱為茅津渡。兩岸峽谷對峙,河水平靜,風景秀麗。

宋代詩人魏野《茅津渡》詩讚曰:

“數點歸鴉啼遠樹,人行欲盡夕陽路。暮靄還生竹塢村,西風乍起茅津渡。忽見爐中煙一縷,只應炊稻烹霜鱗。”

會興渡地勢險要,古代就是豫西、晉南物資交流的水上通道和軍事要地。公元前658年,晉國假虞滅虢,由茅津渡渡河南下,一舉奏捷。公元前624年,秦軍從這裡北渡伐晉。

東漢末年,亡國之君漢獻帝劉協由此倉皇北逃。唐朝“安史之亂”時,唐肅宗為平叛,借回紇兵 3000人,也由此跨入中原。辛亥革命中,秦隴豫復漢軍兩次東征,在渡口附近與清兵激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該渡是轉移我地下黨員,保存革命力量的要道。1947年8月22日,陳謝大軍在茅津渡和濟源長泉渡之間,乘“油包”渡河,渡了三天三夜。歷史上著名的山西潞鹽,也多由此擺渡。

“茅津夜渡”為古代陝縣八景之一。黃河一般不夜渡,緊急時,這裡卻是可以夜渡的。黑夜間,船工喊著號子,駕舟在濁浪中前進。船上燈火搖曳跳動,乘船的人內心緊張,此時此景,在黃河上的確是驚心動魄,難以見到的。

二、太陽渡

太陽渡是非常古老的渡口,是連接河南和山西的重要渡口,現在依然在使用。就在三門峽黃河溼地公園裡。

太陽渡位於陝州風景區內,是連接晉豫的古渡之一。對岸為山西省平陸縣的夏陽。相傳漢代名將韓信曾在此以木罌渡軍,襲安邑,俘魏王豹。

公元637年唐太宗曾命大將丘行恭在這裡建造了一座長76丈的浮橋,稱太陽橋,溝通黃河兩岸的交通。現在太陽渡已成為“黃河遊”的重要碼頭之一,遊人可在此登船遊覽黃河風光。

三、孟津渡

孟津,夏屬孟塗氏封國;商前期為畿內地;周設平陰、諜城兩邑,戰國為韓地;秦改邑為郡縣,稱諜城、平陰縣;西漢為諜城、平陰、平縣三縣轄,隸屬河南郡;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徙治於白坡鎮(今洛陽市吉利區內)。

金熙宗天卷三年(1140年)廢河清縣改縣名為孟津,縣治從黃河北岸白坡鎮遷至孟津渡(會盟鎮花園村)。金改河清縣為孟津縣後,經元、明、清、中華民國至今,縣名未改。

孟津縣以周武王會八百諸侯於孟津渡而得名。孟津據《尚書"禹貢》注“孟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謂之孟津”。

四、白坡渡

九曲黃河奔流到孟津段,出了濟源坡頭村附近的峽谷,水流變緩,河道也變寬分叉,根據村前河道中碧水白波的景象,名之白坡。

五、玉門渡

玉門古渡位於滎陽市汜水鎮口子村,西有大仳山(又名九曲山、蔥山),東有廣武山(又名三皇山、數山),兩山對峙處有汜河緩緩北注黃河,可看到“ 黃河夕照”的壯美景觀,景色異常迷人,曾是成皋十大勝景之一。

相傳在上古時代,大仳山和廣武山是連為一體的,汜河流到這裡經常氾濫。大禹治水時為消除汜河水患,決定在此將山挖開,疏導汜河直接進入黃河。在召集水族們商議時,小龍魚建議說,不必興師動眾,只要在這裡鑽個洞,讓汜水從山下面流入黃河就可以了,大家一致贊同了這個建議。由於此處山壁偏薄,天長日久,在河水不斷沖刷下,山體漸漸塌陷下來,形成了一個口子,從此這裡就被稱為口子村了。汜水河在此流入黃河,清濁交匯,遠望如一條白色玉帶,非常漂亮,也不再氾濫了。

有一年,漢王劉邦在此渡河時,向當地人打聽渡口的名字,當地人叫“魚們拱洞”,因方言差異,劉邦聽成了“玉門古渡”,連聲說:“好名字,好名字,汜水像一條玉帶一樣穿過兩山門戶,真是“玉門古渡”。從此這個渡口就被稱為“玉門”了。

如今玉門古渡只是一個旅遊景點。渡口簡介全文如下:

“玉門,西依大仳,東接廣武,兩山夾峙,有如門戶。汜水南來,青如碧玉,穿門而出,故名玉門。虎牢雄關,扼東西孔道;玉門古渡,為南北咽喉。楚漢於此相爭,唐夏於此鏖戰。和平時期,玉門輻輳天下,故車馬絡繹,檣帆蔽日,貨暢其流,富甲一方。“玉門古渡”為原汜水十景之一。”

說起汜水鎮,尤以“虎牢關”名揚天下,號稱“中州之樞”,名列中國八關之首。傳說為周穆王畜虎之地,自秦時設關,始稱“虎牢關”,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幾經易名曾一度有“汜水關”、“成皋關”之稱。古時唯有此處深壑幽谷通往洛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成為九朝古都的門戶。

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著名的古戰場,更因“三英戰呂布”而名聲大震。唐代李世民大戰竇建德;宋代岳飛大敗金兵於竹蘆渡,據《宋史·宗澤傳》記載,“秉義郎岳飛犯法將刑,澤一見奇之,曰:“此將材也。”會金人攻汜水,澤以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罪。飛大敗金人而還,遂升飛為統制,飛由是知名。”

六、延津渡

坦率地說,延津渡自然無法與汜水虎牢關、玉門渡的實力抗衡了,但亦不可小覷她在歷史上的重大貢獻。

延津縣原名“酸棗縣”,宋政和七年(公無1117年)改為延津縣,沿用至今。也就是說,“延津”這個名字的出現,至今只有901年的歷史。

《讀史方輿紀要》載:“黃河橫亙萬里,其間可渡處,約以數十計,而西有陝津,中有河陽,東有延津。”

延津歷史悠久,夏屬豫州。商屬畿內地。東周置廩延邑。秦以境內多棘置酸棗縣。屬東郡。漢、魏、晉屬陳留郡。北魏省入小黃縣。尋復置。齊省入南燕縣。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屬滑州。唐因之,梁屬開封府,唐屬滑州。晉復屬開封府。

宋政和七年(1117年)。以境內有延津渡聞名,遂更名為延津縣。

史上在這裡發生過不少戰爭和大事、要事,最著名的要數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在這的“延津之戰”,它和“白馬之戰”一起被歷史學家稱為官渡之戰的“前哨戰”。

公元190年代末,曹操和袁紹有了正面衝突的跡象,並在200年初的白馬之戰中開啟戰端。曹操使詐分散了聚集在黎陽渡河攻白馬的袁紹主力,解了白馬之圍,殺了袁紹負責進攻的將領顏良。曹操認為白馬並不適合防禦,主動放棄在白馬的據點,沿河向西轉移人口和物資。袁紹渡河追擊曹操的運輸車隊。

但曹操並不情願把官渡和黃河之間的土地都留給敵軍。他想抵抗敵軍進軍,在回援官渡前讓敵人付出慘重代價。

由於曹操在白馬之戰中佯攻,袁紹將前鋒部隊沿河向西面的延津進發。他們很可能在那裡渡河且未受曹操軍阻攔。此時,袁紹幾乎正處在曹操在官渡的防禦工事和大本營都城許昌的北面。

曹操軍也到了延津渡,在白馬西20裡、南50裡的南阪下紮了營寨。袁紹軍戰敗,文丑陣亡。

延津得勝後,曹操再無阻礙地帶著人口和物資撤回設在官渡的營寨。袁紹緊隨其後,在官渡正北的陽武下寨。他忽略了沮授提出的在延津留兵以為警戒的建議,將所有渡河的軍隊聚集在陽武,一場決戰曹軍完勝。

筆者有待指出的是:名將文丑在亂軍中被曹軍所殺,而非關羽所殺。我們不能被羅貫中繼續忽悠了。

事實上,延津之名,指的是:(注意筆者嚴謹的措詞)今河南延津縣(漢唐等代的酸棗縣在其西),漢唐時在黃河南岸。從延津東北至滑縣以北的各渡口,古延津渡口綿延數百里,總稱延津。

筆者考證頗為嚴實,縣北十五里,延津關,本鄭之廩延邑。《左傳》:“隱元年,鄭叔段侵鄭,至於廩延。亦曰酸棗。襄三十年,鄭以伯有之亂,遊吉奔晉,駟帶追之,盟於酸棗。《戰國策》:蘇秦曰:魏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棗。”

《史記》:魏文侯三十二年,伐鄭,城酸棗,取鄭北而城之也。秦始皇五年,使蒙驁攻魏,拔酸棗。漢縣治此。武帝封廣川惠王子晏為侯邑。

後漢中平末,關東共起義兵討董卓,兗州刺史劉岱等與曹操屯酸棗。《陳留志》:城內有韓王故宮闕,疑戰國韓嘗都此。又縣東南二里有酸棗山,俗呼為土山,黃河昔嘗繞其下。

《邑志》亦云:山在縣西南五里。後唐同光三年,治酸棗遙堤,以御決河。周廣順二年,河決酸棗,尋修塞之。

由此可見:唐以前在今延津縣城西北十五里延津渡已置延津關。宋以後因黃河改道,延津關遂被無情地歷史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