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吃车工“精饲料” 争做时代弄潮人

侯金富

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车工侯金富,30年如一日,只为坚持做好一件事。他用知识和创新为企业、为国家创造着效益和财富,也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精加工 不断提升产品品质

1987年,只有初中文化的侯金富进入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特种装备制造公司,开始了他的车工生涯。这一干就是30年。

在同事们眼中,侯金富爱钻研、勤思考、肯动手,生产中碰到的难题总能激发出他的一股子钻劲,“我就是一定要把问题弄懂弄通,才肯罢休。”一次,在加工细长轴时就遇到了难题。由于细长轴刚性差,容易弯曲、变形、跳动,加工过程中稍不留意,就会发生翘曲、凸肚、锥度过大,因达不到图纸要求而报废。

同行都知道,精加工要求高。为了提高生产工艺,侯金富沉下心,认真汲取前人经验,胆大心细地一次次试验,从各个环节认真改进。最终攻克难关,加工出一件件优质品。

侯金富虽是车工,但多年来干精加工的时候多,大家都称他是专吃“精饲料”的“牛”。加工精密轧机上的联轴器,公司历来都采用先锯开后分半,在T6113镗床上完成加工的方法,可这种工艺,成本高、浪费大、效率低,严重制约着公司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侯金富找来图纸,仔细分析,认真琢磨。

“加工此零件的难点是孔中有孔,加工小孔无法测量公差,加工大孔长度无法保证。但如果改用车床来加工,就能有效解决生产难题。”侯金富尝试用端面做基准,用小拖板来控制长度,同时设定一个公差,把表架固定在中拖板上,用百分表指向刀架,最终完成加工。此方法不仅精确度完全达到了图纸要求,一次还可完成两件,效率比过去提高两倍。

在制造20千克铝锭机的过程中,侯金富还发现主动链轮轴和从动链轮轴的加工工艺编制不合理,照这样加工,会增加生产成本。他再次提出生产合理化建议,建议被公司采纳后为企业节约大量时间,还降低生产成本约30万元。

勤钻研 与时间效益赛跑

急用户所急,想用户所想,千方百计为客户分忧解难是侯金富坚持的原则。3年前,曲靖某化工厂需要加工一根3米长的不锈钢丝杆,化工厂的工程师跑了很多加工厂,对方都不敢接活。客户最终来到昆明重工,找到了侯金富。侯金富深知时间和产品质量对企业效益意味着什么。拿到图纸后,他争分夺秒地钻研,最终把优质品交到用户手中。

2016年,公司研发新型轧机产品,在加工油缸时,因缺乏专业加工设备,严重影响生产进度。作为老员工,侯金富又担起了啃“硬骨头”的重任。他查遍相关资料,请教行业专家,将传统的铰制工艺及研磨方法相结合,制作出一套手动内孔研磨工具。经过加工和产品检验,油缸精度等级和表面粗糙度完全达到图纸设计标准,满足了用户需求。

“要当就当好工人,将工作做出色。”这是侯金富挂在嘴边的话。每月,侯金富的生产任务都超额完成100%以上,产品合格率达100%,被同事称为“质量带头人”。

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侯金富已成长为业内的技术能手。他不忘传帮带,把多年钻研、积累的加工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人,为企业发展增添后劲和动力。他把徒弟当成亲人,耐心讲解机床构造和加工原理;把车间当成战场,教徒弟攻克技术难关;他以身作则做表率,要求徒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没有师傅的架子,平等地与徒弟探讨加工难题;他与每个徒弟签约,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他们培养成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多面手。侯金富不仅辛勤培育徒弟,平时也无私地把精湛的技术传授给周围的同事,提升员工整体水平。

目前,侯金富已解决了生产中加工细长轴、长丝杆中的难题,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在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侯金富仍不断通过自学、培训,迅速成为昆重第一个会操作数控车床的人。他不但是质量带头人,更是与时间效益赛跑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