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亚东地区地缘战略分析

清代《皇舆全览图·雅鲁藏布江图》与现今亚东县地形图的对比

葛全胜(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所长

亚东地区是我国西藏自治区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与印度、不丹等国形成的“楔形”交界,自古即是重要的边防要地及贸易口岸。

亚东是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部的一个县,位于中国、印度(锡金邦)、不丹三国交界处,自古就是我国西南地区商贸古道的重要边境商埠,如今依然是中国与南亚诸国经贸往来的国家一级口岸。在全球化背景下多极、多层次的地缘格局中,亚东堪称美国地理学家索尔·科恩所述的重要地缘战略辖区。(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位于西藏亚东县境内的卓木拉日峰

然而,中国与印度、不丹间的边界问题,却一直存在分歧。尤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印方对历史上的传统及条约熟视无睹,数次以中国入侵他国领土为借口,挑起1967年乃堆拉和卓拉山口冲突以及2017年洞朗地区对峙等边境争端。因此,从地缘环境系统视角,厘清亚东地区边界之历史沿革,阐明其地缘环境的重要性,可为我国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保障国防安全提供法理依据与决策支持。(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西藏亚东沟 亚东,藏语称为“卓木”,意为“急流的深谷”

亚东地区特殊的地缘战略位置

对边界缓冲国的钳制

中国在西南地区以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毗邻,受高山阻隔影响,陆上交通联系并不畅通,因此一直存有较多的边界争议问题,这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和印度政府对待西藏问题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复杂性。(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图片引自铁血网http://bbs.tiexue.net/post2_3834017_1.html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长达2000多公里,在传统意义上,可分为东、中、西三段:

东段边界指不丹以东的中印边界,即藏南地区,目前为印度实际控制区,印方称之为“阿鲁纳恰尔邦”;1914年,英国政府炮制的“麦克马洪线”,成为东段边界问题的始作俑者。

中段边界位于尼泊尔和克什米尔之间,长约450公里,争议地区有4块,总面积约2 000平方公里,均被印度侵占。

西段边界主要是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但与克什米尔问题密不可分,因此西段边界实际上是中、印、巴三国的问题。

从地理位置上看,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早前并无中印两国的边界,其中分布有尼泊尔、锡金(1975年被印度吞并)和不丹等国,成为中印两国边界冲突的重要缓冲带。但随着1975年锡金被吞并而成为印度的一个邦开始,锡金不再是中印两国之间的缓冲带,原有连成一片的缓冲区被打破,中锡边界问题变成了中印边界问题。(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1975年5月16日,伦达多杰(右)宣誓就任锡金邦首位首席部长

从地缘格局看,尼泊尔和不丹两国间并未接壤,其间并排分布着印度锡金邦和中国亚东县。亚东作为我国的固有领土,西隔锡金与尼泊尔比邻,东与不丹接壤,成为我国钳制中印边界缓冲区的重要据点,也给印度在南亚北部的势力范围带来冲击。现如今,印度为增强对南亚北部国家的主导力,不惜以制造摩擦的方式,打破现有的边界划分,进入我国亚东地区,试图削弱我国亚东地区在边界缓冲区的钳制作用。

同时,印度也意识到了:由于中国拥有向南凸出的亚东地区,不仅深化了中国在南亚邻国(如尼泊尔和不丹)的影响力,而且也能缓和传统三段式的边界紧张局势,为中国在中印边界谈判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不丹的普纳卡宗堡

对印度西里古里走廊的掣肘

印度是南亚大国,国土面积29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3.1亿,仅次于中国。从印度版图看,其国土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其北部为山岳地区,中部为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因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印度东北地区与本土存在先天的地理隔绝,联系并不十分紧密。

然而,印度东北地区在地缘政治上却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位于南亚和东南亚的连接处。该地区包括阿萨姆、那加兰、梅加拉亚、特里普拉、米佐拉姆、曼尼普尔6个邦以及被印度非法占领的我国藏南地区,总面积约为25.5万平方公里,占印度总面积的8%,人口为3741万,占印度总人口的3%。

同时,该地区又是印度部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印度境内的特殊群体;由于东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印度其他地区,加之,民族发展过程相对迟缓,文化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缅甸、孟加拉、不丹、中国接壤,因而成为逃避印度政府打击、从事跨界犯罪活动的天堂,成为印度国内重要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印度阿萨姆邦

亚东地区虽然土地面积仅为40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多在3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并不优越,但其却像楔子一样,向南突入印度锡金邦和不丹共和国之间,俯瞰着位于其南面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平原和素有“印度鸡脖”之称的西里古里走廊。

西里古里走廊是印度本土连接东北各邦的重要通道,其北邻不丹王国,南与孟加拉国毗邻,最窄处仅有21公里宽。

亚东洞朗地区距西里古里走廊也只有数十公里的距离,在掣肘中印两国边界纠纷和南亚地缘格局上,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对印度洋航线安全的制衡

南亚是指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由于其北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将南亚与亚洲大陆主体分隔,东、西和南三面分别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环绕,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南亚共有7个国家,包括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5国,以及斯里兰卡、马尔代夫2个岛国。印度作为南亚地区的大国,在地缘政治上具有强势的主导地位。正因如斯,印度长期将南亚视为其后院,并以“管理者”自居。

20世纪80年代,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在处理与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上,提出了印度版的“门罗主义”,也称“英迪拉主义”,其明确表示:印度只有在被要求的前提下才会干涉南亚地区的内部事务,印度也不允许域外大国有这样的干涉行为,如果其他南亚国家需要帮助解决其内部危机,应当首先从南亚地区来寻找援助。这不仅要求外部大国力量不要涉足南亚地区,而且要求南亚其他国家只能向印度寻求解决危机的帮助。(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甘地

中国作为紧邻南亚次大陆的亚洲大国,与南亚各国长期保持着传统的紧密关系,在经贸上也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推进,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业已成为这一“愿景与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中国在南亚地区投资建立的中巴经济走廊,投资建设的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和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以及即将投资开发的孟加拉国吉大港经济工业园区等,不仅深化了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而且也扩大了中国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这使印度感到不安,对来自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更加忌惮。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区

针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印度也提出了“跨印度洋海上航路与文化景观”计划,希冀通过这一计划,拓展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海洋、文化、战略及心理上的存在,让人们记住为什么这片大洋会被称为“印度洋” 。由于缺乏信任,中印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地缘政治的碰撞日益凸显,这不仅严重阻碍中印之间的经贸合作,也严重影响着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存在的能源通道和贸易通道安全的利益诉求。

就我国海外能源运输而言,目前约有80%的石油进口量经由印度洋航线运抵中国,202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85%,因此确保印度洋地区的通道安全事关中国经济发展之命脉。

印度深知其利害关系,不断加强对印度洋地区的管控力度,虽然中国也积极争取石油进口与运输的多元化,但难以回避这一国际水域。为保证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安全,强化毗邻于南亚次大陆北部的亚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将成为中国制衡来自南亚及印度洋安全挑战的战略选择之一。(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地理限制”的规避与改变

对于国家地缘政治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一定时期里,人类基于当时技术条件无法认知或开展资源利用,并跨越该地区以对外拓展生存空间的地理实体,可称为地理限制。

从地理环境看,可以造成地域空间分离和隔绝的因素很多,或有山脉、海洋、沙漠、大江大河的包围,或有茂密森林、大片沼泽的阻隔,或有恶劣资源条件的制约,这些地理限制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一国或一区域带来封闭和落后,同时也可为一国或一区域安全提供天然屏障,使其具有良好的防守条件,阻止外敌的入侵。如埃及、法国等国在历史上,封闭的地理环境都在保护国家安全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看,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仍产生一定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减弱,许多资源瓶颈也得以打通,但时至今日,人类依然不能完全避开地理环境的制约而存在。

然而,这种地理阻隔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人群、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下,其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就我国而言,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耸立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这些阻绝地带,虽然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地理限制,但由于幅员辽阔,内部回旋余地大,在相对安宁的地理空间里,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可当工业革命来临之时,中国这种安宁的地缘优势,却因西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悄然丧失,西方国家通过控制“海权”,突破中国来自海洋的天然屏障,以实现他们管控中国生存与发展权益的目的。

“地理限制”的规避或突破,对国家地缘政治格局来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就中印边界“地理限制”的改变而言,其主要意义有:

(1)通过中巴经济走廊、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和孟加拉国吉大港经济工业园区的投资建设,规避和突破喜马拉雅山脉的地理限制,不仅深化了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而且提升了中国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地缘影响力,为我国“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保障。

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落地能源项目——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

(2)借助地缘优势和经贸通道的辐射作用,强化我国西藏地区在国际联运大通道中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改善青藏高原的通达性,以及与我国内地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对提高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藏南村庄

(3)通过共建亚东地区乃堆拉山口的边贸口岸,消除亚东地区的“地理阻隔”与紧张的地缘态势,解决源于中印边界问题、西藏问题所导致的两国互不信任问题,对构建中印之间紧密的经贸合作,缓解印度对亚东地区战略制衡地位的担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乃堆拉山口

亚东县地处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部,介于东经88°52'—89°30',北纬27°23'—28°18'之间,土地面积为4 240平方公里。县域轮廓呈北宽南窄,东西最大宽度45公里,南北长123公里,平均海拔3 500米。受喜马拉雅山脉的影响,地势呈北低—中高—南低的特点。其中,北部地区为高寒干旱气候,年降水410毫米,南部为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均降水873毫米。(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亚东地区拥有丰富的光照、水、矿产、生物和农业等资源。年均日照达到2 722小时;域内最大河流为亚东河,水量充沛,年均径流量为17.1亿立方米;并分布有红豆杉、落叶松、云杉等珍稀植物和孟加拉虎、小熊猫等野生动物;区内有耕地1.18万亩,草场1000万余亩,森林55万余亩,森林覆盖率约为3.8%。现有户籍人口12950人,人口密度约为3.0人/平方公里。然而,从资源禀赋等基本条件看,亚东地区可容纳更大规模的人口数量,但因受地理环境的限制,目前依然人烟稀少。

亚东县地图

葛全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长。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研究。先后主持中科院方向群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科技部"973"项目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文章节选改编自:

葛全胜, 何凡能, 刘浩龙. 西藏亚东地区边界的历史演变及地缘战略分析.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 32(9): 99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