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破曉
1930年,國民黨軍隊進行整編,愛國將領蔡廷鍇為第十九路軍軍長,蔣光鼐為總指揮。
1931年,日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佔我東北,全國一致要求團結抗日。10月,十九路軍陸續從江西調赴滬寧。1932年1月,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派兵到滬,並進一步製造事端,甚至無理要求十九路軍撤退三十公里。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及張靜江先後勸蔡廷鍇撤兵。蔡廷鍇堅決表示反對,認為十九路軍駐地是中國領土,沒有撤退之理;我十九路軍將士守土有責,萬一日軍膽敢來犯,決定迎頭痛擊。23日,十九路軍駐滬營以上幹部會議在上海召開,確定了抵抗日軍的各種部署。24日蔡廷鍇又到蘇州,召開十九路軍駐蘇高級將領緊急會議,表明抗戰決心。
雖然國民黨政府一再妥協退讓,日軍仍於28日夜向閘北一帶進攻,十九路軍立即奮起抵抗,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爆發。
29日,蔣光鼐、蔡廷鍇等人向全國發出通電,表示守土有責,尺地寸草不能放棄,為救國保家而抗日,即便犧牲得只剩下一兵一彈也絕不退縮。十九路軍全軍官兵在廣大群眾的鼓舞和支援下,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堅守陣地,不斷擊退日軍的猖狂進攻。蔡廷鍇以大無畏的膽略,在槍林彈雨中親臨前線督戰,激勵士氣。
當時敵我兵力懸殊,十九路軍全軍約三千人,加上2月中旬來援的張治中第五軍,計共只有一萬多人;日方經不斷增兵,達約七八萬人,並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飛機、戰艦。
但十九路軍從1月28日至3月1日堅守上海,憑著民族精神與敵人血戰三十三天,前仆後繼,死傷約一萬人,經歷了閘北巷戰、吳淞要塞戰鬥、八字橋戰鬥、蘊藻浜戰鬥、江灣與廟行戰鬥、瀏河戰鬥等戰役,使日本侵略軍受到重創,死傷一萬餘名,四次更換指揮官。
最後,由於國民黨政府堅持對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軍在太倉瀏河登陸。十九路軍被迫撤離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鍇、蔣光鼐等人於3月2日通電全國,表示與日軍不共戴天,直到彈盡卒盡。
日軍經過十九路軍的嚴重打擊,侵佔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經過英、美等國“調停”,中日雙方於3月3日宣佈停戰。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和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蔡廷鍇抵制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堅持抗戰的立場,引起國民黨及蔣介石的不滿。蔣於5月6日下令十九路軍三個師分別調往江西、湖北、安徽“剿共”,蔡廷鍇等據理反對。蔣介石於是改令將其調往福建,想在其與紅軍的作戰中使十九路軍消亡。蔡廷鍇於9月任十九路軍總指揮。
蔡廷鍇逐漸認識到,進攻紅軍是中了蔣介石的計謀,反蔣抗日和“剿共”決不能並行,便毅然決定把“反蔣抗日反共”的方針改為“反蔣抗日聯共”,立即採取積極步驟與共產黨紅軍取得聯絡,於9月下旬實現停戰。10月26日,他們還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簽訂了《反蔣抗日的初步協定》,使事變發動時無西顧之憂。
11月20日,“中國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在福州召開,蔡廷鍇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兼十九路軍總指揮等職。蔣介石迅速集中十幾萬大軍向福建發動進攻。十九路軍眾寡懸殊,又孤立無援,福建事變於1934年1月失敗,十九路軍完全解體。
此後,蔡廷鍇出洋遊歷歐、美、澳洲一年,考察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他以愛國主義激情,向僑胞和各國友好人士宣傳抗日主張,介紹淞滬抗戰和福建事變,抨擊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不抵抗政策。1935年7月,他在香港組織“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以爭取民族獨立,推倒南京蔣介石政府,建立人民政權,組織聯合戰線,武裝抗日為己任。
抗戰勝利後,為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和內戰政策,蔡廷鍇與李濟深、何香凝等於1946年3月在廣州正式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以實現革命三民主義,建立獨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國為目標。
淞滬抗戰是我國對日作戰以來從未有過的大捷,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精神,譜寫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新篇章。蔡廷鍇由於指揮淞滬抗戰功勳卓著,被海內外譽為“抗日名將”、“民族英雄”。
李子遲到了
淞滬抗戰!
十九路軍全體將士違背蔣介石的命令,以區區三萬人,抗擊日軍的精銳兵力9萬多人,三次大敗日軍,日軍三次祈求停戰,三次增援。事變和平解決。
但是後來淞滬會戰的時候,蔣介石動用了全國精銳兵力70餘萬,對日軍30萬,反而敗得唏哩嘩啦的。上海失守,國都被屠,這是為什麼?
1,淞滬抗戰
1月20日,發生騷亂,1200名日本僑民襲擊華人商店。
1932年1月24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向上海增兵。當時負責防衛上海的中國軍隊是粵軍的十九路軍,主張應付日軍挑釁,但國民政府會議後則主張忍讓,並於1月23日由軍政部長何應欽下令十九路軍五日內從上海換防。
1932年1月28日,晚上11點半,日軍海軍陸戰隊2300人在坦克掩護下,向西佔領淞滬鐵路防線,在天通庵車站遇到中國駐軍十九路軍的堅決抵抗。一二八事變爆發。
事變之初,駐上海日軍飛機40餘架、裝甲車數十輛,另有海軍艦隻23艘,遊弋在長江口外和黃浦江上,由海軍第1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鹽澤幸一揚言三天佔領上海。
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防守市區的第156旅,在前來接防的憲兵第16團,打退進攻的日軍,29日奪回天通庵車站和上海北站。日軍敗退租界,通過英、美等國領事出面“調停”,達成停火協議,緩兵待援。
至2月2日,日軍從國內增調航空母艦2艘、軍艦12艘、陸戰隊7000人援滬。3日,日軍破壞停火協議再向閘北進攻,被守軍擊退。
日本內閣遂增派第3艦隊和陸軍久留米混成旅援滬,由第3艦隊司令野村吉三郎接替鹽澤指揮。7日,陸戰隊進攻江灣,企圖從守軍右翼突破。第19路軍依託吳淞要塞與日軍激戰,第61師將進攻紀家橋、曹家橋的日軍各個消滅,其餘日軍又龜縮租界,由英、美等國領事再次出面“調停”,以待援兵。
國民黨在日軍進攻之際,依照蔣介石的命令繼續給進攻上海的日本軍艦提供,蔬菜,糧食,雞蛋,肉,麵粉,煤炭等給養。
而第十九路軍畢竟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部隊供給遠遠不足。戰役開始前,中央政府共拖欠十九路軍8個月600餘萬的軍餉。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十九路軍將士身著單衣,短褲露膝,在冰天雪地裡作戰。而且武器裝備也不足,手榴彈供應不上,中央政府更是始終不予以回應,只好發動上海民眾趕製土製手榴彈。同時南京中央政府屢次發電,要求十九路軍不得抵抗,撤到二線陣地。蔣光鼐不同意。何應欽隨即下了,“第十九路軍兵源充足,有足夠實力,上海附近部隊不得增援!”的命令。
閘北陣地取得大捷,日軍遭受重創,由全線進攻轉為重點進攻,再由重點進攻被迫中止進攻。蔣光鼐決定趁勢追擊,發起反攻。所有參戰部隊進入了指定作戰位置等待命令。蔣光鼐和蔡廷鍇兩人熱血沸騰。這時候,蔣介石發電,令十九路軍迅速停止進攻!蔣光鼐“忽視”了這份電報。這時,又一份電報送到蔣光鼐和蔡廷鍇手中,是陳銘樞的電報。也令蔣光鼐停止進攻!
面對蔣介石,蔣光鼐抗命;但是面對陳銘樞,蔣光鼐就難了。蔣光鼐和蔡廷鍇都十分敬重陳銘樞。他們含著熱淚,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
所有將士都不相信這道命令,認為是通信員誤傳,甚至認為通信員是奸細,不斷將通信員扭送軍部或者求證命令的真實性。得知真的停止進攻後,不少將士嚎啕大哭。
1932年2月27日起,上海日軍又得到陸軍第11、第14師的增援,總兵力增至9萬人、軍艦80艘、飛機300架,戰鬥力驟增。1932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不久,國民黨政府將英勇抗戰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調往福建“剿共”。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前後共歷時3個月,日軍投入9個師團和2個旅團3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5個師和9個旅75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懶得細說了!)
具臺灣拍攝的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描述,這是蔣公為了轉變日本從北向南進攻中國的不利局勢,而精心組織的戰役,並且成功的吸引日軍轉變成從東到西來進攻中國,隨後8年時間,正是日軍掉入蔣公給他們設計的陷阱,從而挽救了中華民族!
阿zhem虎
先說淞滬抗戰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由於中國軍隊實行不抵抗政策,關東軍幾乎是兵不血刃的就在1932年元旦前就吞併了整個東三省。
為了徹底使東三省脫離中國,日本人將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請出來作為滿洲國執政。 由於日本的一系列野蠻行徑不僅招致全中國上下的一致聲討,連國際社會也紛紛指責。
日本人為了轉移國際視聽,順利實現滿洲國獨立,決定在千里之外的上海製造事端。 1932年1月18日4時,在日本軍方的精心策劃下,日本和尚崎啟升和水上秀雄在上海街頭突然遭到幾名打手的襲擊,水上秀雄當場喪命。事件發生後,日本國內隨即大肆渲染中國人的野蠻和無理,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向上海市長吳鐵成提出抗議。與此同時,上海的日本軍隊也在磨刀霍霍。
由於關東軍在東三省的行動順利讓日本陸軍在國內大出風頭,與陸軍矛盾重重的海軍於是心生嫉妒,也想搞出點事情來壓陸軍一頭。因此,上海事變一爆發,日本海軍陸戰隊5000人在海軍第一外遣艦隊司令鹽澤幸一少將指揮下在上海登陸。 原以為揮動一下旭日旗就可以複製九一八事變的日本海軍卻碰上了由廣東子弟兵組成的第19路軍。
1月28日,日方向19路軍發出撤出閘北的最後通牒。但是作為廣東籍將領的19路軍總指揮蔡廷鍇和軍長蔣光鼐嚴詞拒絕,並隨手向全國發出抗日通電。 19路軍先是在吳淞重挫日軍,鹽澤幸一被撤換。海軍中將野村吉三郎繼任指揮,並增兵1萬人。然而依然未能改變戰局,又被19路軍擊敗於廟行。兩輪激戰令日本海軍顏面盡失,為了維持戰局,日本軍部將關東軍第9師團調入上海,由師團長植田謙吉指揮。
19路軍在上海的頑強作戰讓中國人對日本積壓甚久的仇恨火山一般爆發了。無數的仁人志士通過各種方式以實際行動支援19路軍抗戰,國民政府的態度也開始逐漸強硬。由於東三省淪亡,在全國上下的聲討下,蔣介石被迫於1931年底下野,改組後的國民政府實行主席輪流制。然而由於財政危機和國內矛盾令國民政府幾乎難以運轉,無奈之下行政院院長孫科只好請蔣介石再度出山。
一二八事變後的第2天蔣介石復職軍委會委員,負責上海戰事。蔣介石為了應付隨時可能變動的戰局將全國劃為4個防區,同時命令將中央軍精銳部隊的第87、88師以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合編為第5軍,由87師師長擔任軍長,緊急增援上海前線。另外調動5個師開赴浙江,隨時準備加入上海戰場。
說實話,此時的蔣介石已經下定了與日軍拼個魚死網破的決心。 調入上海的日軍第9師團被第19路軍和第5軍纏住廝殺,打的力不從心,漸漸招架不住。日本國內為之震動,但是並沒有內閣與軍部這些戰爭狂人停止戰事。隨即調集本土陸軍的第11、14師團由白川義則大將率領開赴上海。上海日軍作戰部隊最多時一度突破10萬,而中國軍隊因為連番激戰,部隊減員很大,兩個軍可戰之兵還不到5萬,卻依然堅守陣地,日軍推進的萬分艱難。
令日本人更為憂慮的是,由於上海特殊的國際地位,歐美各大列強都有著巨大經濟利益,美英法在中國的絕大部分投資都在上海,面對緊張的戰事,列強們通過種種手段干涉日本,美英甚至出動軍艦向上海開進。列強們因侵佔中國發生內訌進而出面調停,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大特色。 此時的日本面對內外交困,感到壓力巨大。不過好在轉移國際視野、對東三省的控制已經相對鞏固,同時還深入到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長江流域,再戰下去也無太大意義。
於是中日雙方於1932年5月5日簽訂《上海停戰協定》,標誌著戰事結束。中國軍隊共犧牲4200餘人,負傷9800餘人。日軍戰死800餘人,負傷2300餘人。上海市民6000人喪生於日軍轟炸,另有2000人失蹤,1萬人失蹤,財產損失16億元,文化古籍也損失慘重。
再說淞滬會戰
這是中日雙方的一場從空中到陸地再到海上的大規模交戰,雙方無論是兵力數量還是兵器質量都是傾其所有,決死相拼!
一二八抗戰後,日軍獲得在上海駐兵權。至全面抗戰爆發前日軍在上海已經有包括陸海軍在內的1.5人,軍艦30餘艘,飛機100多架。
和上次一樣,還是由海軍挑起。由於對華全面戰爭的爆發,陸軍擔心蘇聯的武裝干涉,將大部分主力投在華北戰場。而海軍則叫囂要在華中攻破上海和南京,摧毀中國政治、經濟中心。 巧合的是,中國方面也因為華北戰事吃緊,也需要開闢第二戰場分散日軍兵力,減輕華北戰場的壓力。另外蔣介石還有一個小算盤,那就是像上次一二八事變那樣藉助歐美列強的調停達到制衡日本的目的。所以,淞滬地區就成為了開闢第二戰場最合適的地方。
只可惜,蔣介石打錯了算盤,很快血的教訓讓他明白了中國從來沒有依靠列強擺脫任何苦難是鐵的事實。
8月13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兩名官兵擅自闖入中國軍隊控制下的虹橋機場,擊斃中國官兵時景哲,憤怒的中國士兵隨即將二人亂槍擊斃。接下來的事情毫無懸念,日本人的無理要求遭到拒絕,雙方開打。 駐防在上海的中國軍隊一開始是第8、9集團軍,由張治中擔任總指揮。其中第9集團軍所屬第87、88師是中國軍隊中頭號主力師,全師編制1—1.5萬人,按照當時歐洲頭號陸軍強國德國陸軍師的標準配備德式武器。與此同時,中國海空軍部隊也相繼進入指定位置。空軍7個大隊分駐上海周邊各大城市,海軍全部則在海軍司令陳紹寬率領下於開戰前一天進入江陰。
淞滬會戰最開始是從空中開始,8月14日凌晨,中國空軍各大隊趁著惡劣的氣象條件奉命駕機升空,攻擊日軍在上海的各處據點及第三艦隊,日軍從臺灣趕來參戰的木更津航空隊與之遭遇,展開激烈空戰。當天下午,87、88師也奉命向日本海軍陸戰隊發起全面攻擊。只可惜,由於國民政府寄希望於正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國聯會議調停中日戰局,故而一再幹預淞滬戰事,以至於張治中所部打的極為艱苦,戰機一再被延誤,相反日軍卻在不斷向上海增兵。直到國聯調停失敗,日軍大舉增兵至上海,蔣介石才如夢初醒,也隨即大規模向上海增兵。
除嫡系中央軍部隊外,川軍、桂軍、湘軍這些昔日在中國大地稱雄一方的地方軍閥也相繼加入淞滬戰場,無論黃埔系還是地方軍閥系的名將在這場大戰中悉數亮相。中日雙方近100萬大軍圍繞上海從南到北你來我往展開殊死拼殺。羅店、寶山、大場在血與火的較量中,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讓日軍在感受血與火的殘酷時也不斷的讓其重新認識中國和中國軍隊。 會戰持續三個多月,最後以中國軍隊全部撤出上海而告結束。
中國軍隊以傷亡25萬餘人、海空軍全部打光的代價斃傷日軍4—6萬餘人,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所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同時,中國軍隊用血肉之軀為分佈在東南沿海的民族工業整體搬遷贏得了寶貴時間。在這場空前絕後的舉國搬遷行動中,無數的中國企業家、資本家、政府官員、技術人員、工人以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在槍林彈雨下將每臺機器甚至每顆螺絲釘拆下來打包帶走。與前線奮戰的軍人共同向世界宣示出絕不向任何敵人屈服的堅強意志。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淞滬會戰是誰都沒有意料的到能持續這麼長時間當時日軍總共不到40多萬人,民國看似200多萬其實這次會戰在日軍看來和幾十年前的甲午戰爭一樣,只不過前者是李鴻章一個人對付日本這次是由直接管轄五個省的蔣介石和原張學良下屬的東北和華北,再日本人看來中國由於軍閥問題只要擺平張學良和蔣介石中國就可以拿下,從華北宋哲元拒絕中央軍北上就可以看出多數軍閥都對中央軍有很深的敵意遠超過日本人。由於36年張學良被軟禁在日本人看來只要打垮直接控制五省的蔣介石中國基本上就可以屈服。
此次會戰沒有像上一次32年一二八會戰那樣虎頭蛇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南方各地蘇區基本上被肅清,游擊隊也被收編在後方沒有威脅的情況下國民黨有能力大規模對上海使用兵力。由於各省蘇區被平頂游擊隊也被改編,各省各黨派統一抗戰得以確立,淞滬會戰在沒有後方威脅和各省軍閥支持的情況下表現超出所有人的意料,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蔣介石只能跑到自己控制最遠的河南洛陽,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其實是滅掉張學良和蔣介石,由於張學良已被軟禁,部下與蔣介石矛盾重重按照日本人的計劃這次蔣介石也會像上次那樣遷都洛陽,日本製定了控制洛陽讓蔣介石沒有退路,打擊張學良部下這支孤軍。
張學良的部下對與日本人的協議信任程度遠超過蔣介石,由於又要防蔣介石又要防日本人結果遭到雙方背叛,這也是為什麼軍閥不信任蔣介石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統一仰賴於日本的入侵,由於日本入侵四川各地停止衝突,軍閥矛盾得以緩解,僅僅是上海就打了三個多月蔣介石遷都由原來的洛陽改到了四川軍閥控制下的重慶。
美英對中國的核心是防止國民黨崩潰不是支持國民黨,國民黨快崩潰的時候美英才會支援。所以淞滬會戰指望美英調解可能性幾乎為零,31年到37年美國給予日本國內以大量貸款用於防止蘇聯威脅擴大,德國則希望中國牽制蘇聯。
都有落後就要捱打其實是錯誤的,內亂才會導致落後,落後加內亂才會被捱打。落後不內亂捱打就輕很多一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就是例子,落後加內亂二次鴉片戰爭 八國聯軍 31年九一八和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就是例子。
迷路的時間
淞滬抗戰與淞滬會戰雖然一字之差,時間上卻相隔了五年多。2015年8月,我在《國家人文歷史》發表過《大上海大抗戰》,綜述了兩次淞滬抗日的史實。2017年8月,我在《國家人文歷史》刊發《中央軍精銳盡出,為何未能趕敵下海》,詳述了“八一三”淞滬會戰第一階段的戰鬥過程。是年10月,我陪同郝柏村先生一行,重走八字橋、日軍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四行倉庫等遺蹟,不禁感慨萬千。
淞滬抗戰發生在1932年1月至3月,亦稱“一·二八”淞滬抗戰。日軍當時為了掩護扶持溥儀成立“滿州國”,故意在上海挑起事端,試圖吸引國際視線。駐守上海的國民政府第19路軍奮起抵抗,迫使日軍幾度增兵並更換指揮官。蔣介石那個時候已經下野,但仍掌握控制中央軍,也不允許上海有失,下令第5軍參加淞滬抗戰,又從其他部隊抽調老兵彌補第19路軍傷亡。
上海是遠東金融中心,歐美列強利益比較集中,他們渴望政局穩定,不希望發生戰爭,於是出面調停中日爭端。日本達到了成立“滿州國”的目的,嚐到了中國軍隊殊死搏鬥的滋味,同意停戰撤退,但中國軍隊也不能駐託上海。國民政府考慮到抗戰準備不夠,內部各個派系缺乏團結,同意簽署《淞滬停戰協定》。不過做了變通處理,你規定不能駐軍,那我派保安團總行吧?保安團類似今天的武警,輕武器和正規軍相差無幾。
淞滬會戰發生在1937年8月至11月,亦稱“八·一三”淞滬會戰。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上海局勢緊張,國軍獨立第2旅化裝成保安團悄悄增兵滬上,引發日軍敏感反彈,演變為虹橋機場事件。雙方大打出手,終於爆發了一場高強度大會戰,日軍累計投入20多萬兵力,國軍精銳盡出,前後加起來達到70多萬人,差不多佔全國軍隊三分之一。期間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比如姚子青營誓死保衛寶山,空軍閻海文飲彈自盡,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等等。
馮傑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288, "group_id": 6297363183531196930, "media_id": 6105659421, "neardup_id": 3309413334157820177, "vname": "\\u3010\\u73cd\\u8d35\\u5386\\u53f2\\u7eaa\\u5f55\\u7247\\u30111937\\u5e74\\u4e2d\\u65e5\\u6dde\\u6caa\\u4f1a\\u6218 \\u897f\\u65b9\\u8bb0\\u8005\\u5b9e\\u62cd\\u771f\\u5b9e\\u753b\\u9762_\\u6807\\u6e05.flv\
尼泊爾好人
淞滬抗戰就是128事變,即1932年1月28日,日本為掩護918事變侵佔滿洲,轉移國際注意力,在上海打的一仗。
淞滬會戰就是後來1937年的8.13淞滬戰役,是日軍全面侵華後於上海與中國軍隊打的一仗。
說起128事變,很多東西講起來是繞不開918的。
918事變是天皇策劃的侵佔滿洲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但是侵佔東北以後,如果徹底的佔領東北還要能夠得到英美的認可,避免發生“三國還遼”這樣的情況,這是一道讓天皇頭疼的大問題。實際上在日俄戰爭之後,英美就已經不反對日軍在中國東北的所謂“特殊利益”,所以日本挑明這點自然不會觸及到英美的利益,但是很明顯啊,英美是不會允許日本觸及他們在中國大陸的核心利益的。
所以天皇發動128事變有2個原因:
向英美表態,表明它們不會侵害英美的核心利益。(就是打起來然後接受英美的調停)向國內財閥展示軍隊的戰鬥力,找財閥要錢以啟動國內的戰爭機器。蔣介石在918事變和128事變中展現出來的形象則是非常難看的。
1931年的時候,當時的日本陸軍僅有16個1.2萬人的常備師團,1個2萬多人的近衛師團,總兵力22萬人。而中國各派系軍閥的總兵力超過220萬,當時的日本陸軍幾乎沒有可能能夠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
但是蔣介石決定聽從英美的意見,實行不抵抗政策。這也就給蔣介石在128事變中的消極抗日政策埋下了伏筆。
918事變之後,因為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他被逼下野,由廣東軍閥孫科等人組建中央政府。
出於政治上的妥協,他不得不同意孫科派了一支部隊駐紮在上海(作為保護自己的守備部隊)
但是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上海是蔣介石發跡的地方,還是個金融重鎮,所以蔣介石一直想把19路軍趕出上海。
天皇也知道這一點,在他的授意下,犬養毅出任日本首相,而犬養毅是蔣介石的恩人。
於是很快天皇與蔣介石達成了默契,日軍派出7萬多人的兵力去上海攻打19路軍。而蔣介石則採取消極抗戰的態度,一方面高喊抗日口號,另一方面按兵不懂。整個淞滬抗戰期間,中國方面投入的總兵力不到5萬人,而19陸軍自己就有3.4萬人,也就是說實際上蔣介石增派的援軍滿打滿算就1萬人。而天皇為了表明這是演戲,不是要真跟中國打全面戰爭,整場戰役期間日本海軍沒有給上海作戰的己方部隊提供任何支援。(後來的淞滬會戰則派了3艘航母和一票戰列艦巡洋艦去炸上海的中國守軍)
也就是說對於蔣介石方面來說,他是在借日本人之手打壓孫科和孫科的19陸軍。
至於後來的淞滬會戰,則是正兒八經的全面戰爭。
貞觀防務
謝邀,淞瀘抗戰與淞瀘會戰相同:都是日本侵華,都發生在上海
不同:一、戰爭時間不同:凇滬抗戰1932.1.28;淞瀘會戰1937.8.13.
二、目的不同:淞瀘抗戰是為炮製偽滿洲國製造事端;淞瀘會戰是為全面滅亡中國進行的第一次大會戰,也為佔領首都南京作準備
三丶戰爭性質不同:淞瀘抗戰是局部戰爭;淞瀘會戰是全面戰爭。
四、戰鬥序列不同:淞瀘抗戰是蔡廷皆,蔣光鼐的國民黨19路軍和張治中的4路軍對陣日海軍陸戰隊和植田謙吉的陸軍;淞瀘會戰是張治中指揮的國民黨正規軍對陣松石根的上海派遣軍。
五、結果不一致:淞瀘抗戰沒有贏家,但打敗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淞瀘會戰是戰術失敗,但從戰略上打敗了杉山元"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野心。
鄧武岡
簡短截說,一字之差,便可以看出兩次上海戰事的主動性歸屬和戰役規模。1932年的“淞滬抗戰”是日本人挑釁在先,中國軍隊奮起抗擊,所以是“抗戰”,是局部衝突;1937年的“淞滬會戰”是中國軍隊攻擊在先,雙方逐次增兵到百萬大軍對壘,是全面戰爭。
(蔡廷鍇)
淞滬抗戰又稱“一二八事變”,它對應的是前一年秋天的東北“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悍然侵略東北後,在國際上非常孤立,遭到當時的“國聯”成員國一致遣責,日本代表發言之後乾脆離開會場。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東北的關注,也為了準備扶植溥儀成立“偽滿洲國”做掩護,大特務土肥原唆使上海方面的日本特務和駐軍搞點事情出來,最終以兩名日本僧人的死傷為代價,挑起了日僑和中國警察的對峙與傷亡,日本海軍陸戰隊隨即從虹口日租界出動突襲閘北,時間為1932年1月28日。
正值蔣介石因東北淪陷遭到國民黨內各派聯手攻訐而下野期間,上海的淞滬警備司令部和駐軍均由粵系把持,儘管何應欽疊電要求駐防的第十九路軍不予抵抗,撤至上海郊區的二線陣地,但蔡廷鍇和蔣光鼐兩位將軍仍然指揮部隊奮起還擊,重創日本海軍陸戰隊。日本政府隨即增派陸軍來華,兵力漸次達到三個師團又一個旅團,加上海軍陸戰隊約7萬人。而國民政府主事的汪精衛因調不動軍隊,無奈再請蔣介石復“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職,蔣介石命令張治中率第五軍(87師、88師和教導總隊)增援第十九路軍,同時調陳誠的18軍進入浙江作為預備隊。
(蔣光鼐)
中國軍隊打的不錯,以不足5萬人迫使日軍三易其帥,但蔣介石並未決心與日本全面開戰,所以沒有再調兵增援;而日本方面也沒有做好全面侵華的準備,在西方列強的調停下雙方停戰,由於戰場上中國軍隊已呈劣勢,所以條款於我不利,戰役持續一個月後簽署《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中國正規軍不得再駐上海,日本亦撤回陸軍部隊。
(淞滬抗戰期間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傷亡情況:中國軍隊約14000人,日軍約4000人。
歷史意義:頑強的抵抗使日本政府未敢擴大戰爭,為中國爭取了五年的備戰時間。
(張治中)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事變”,它對應的是1937年發生在北平的“七七事變”,日本“中國駐屯軍”進攻第29軍並大量增兵,標誌著全面抗戰的爆發。由於中國軍隊在華北平原節節失利,日軍有進抵長江直驅華中腹地武漢的可能,國軍高層的有識之士如白崇禧、陳誠、張治中和劉斐等,主張開闢淞滬戰場,吸引日軍主力至華東從而減輕華北壓力,蔣介石深以為然,命張治中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率部攻擊駐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先頭部隊化妝成保安隊潛入(淞滬抗戰的後遺症),時間為1937年8月13日,第九集團軍第88師開始進攻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駐地,淞滬會戰爆發。
蔣介石寄希望於出現類似五年前的國際調停,所以三次叫停張治中的攻擊行動,致第九集團軍未能全殲日本海軍陸戰隊,但日軍大本營也遂了中國方面的心願,從國內和華北抽調大批陸軍部隊來援,前後達到九個師團近30萬人,中國方面也分批投入了中央軍精銳和各地方軍隊約70萬人對陣,戰役持續了近三個月,當日寇第10軍自金山衛登陸完成包抄後,中國軍隊實行總撤退,上海淪陷。
(淞滬會戰期間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傷亡情況:中國軍隊約250000人,日軍約40000人(應該不止)。
歷史意義:擊碎了日寇所謂三個月解決“中國事變”的夢話,為國民政府和舉國西遷贏得了時間。
度度狼gg
這個問題讓我很感慨,因為多年前我寫過一篇相關文章,網媒另擬標題曲解發佈後,本人被罵為漢奸,話說得非常難聽。
淞滬會戰打了3個多月,導火索是虹橋機場事件。11年前,我專門就此寫了一篇題為《淞滬會戰的導火索:虹橋機場事件》的文章,發表在2006年第8期的《文史精華》。不久,這篇文章出現在鳳凰網等網媒,題目卻完全變味:《淞滬會戰誘因:責任或不在日軍》。數千網友評論的時候,大罵文章作者是漢奸。其實,文章只是把虹橋機場事件的來龍去脈細緻梳理了一遍,表明這是一起擦槍走火事件,但這根小火柴點燃的火星,卻被雙方交替利用,火越燒越大,越燒越旺,最終形成持續3個多月之久的淞滬會戰。
虹橋機場事件為什麼會發生?
簡單說,就是日軍得到情報,說有幾個中國師秘密進駐上海郊區,於是派人來實地偵查,結果被化裝成保安的中國軍隊打死。此事通過外交途徑沒能處理下來,導致雙方爆發武力衝突,不斷添油增兵,擴大戰事規模。
平心而論,一開始中國是佔據主動的,想利用優勢兵力把日本的海軍陸戰隊幾千人趕下海,之後利用上海租界多,是各國利益集中區的特點,爭取國際干預,制止日本侵略。《劍橋中華民國史》認為,這其實是蔣介石的一次冒險。而蔣緯國則把他老爸的動機拔高了,說蔣介石欲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把日軍的進攻方向由“北-南”改為“東-西”,因為歷史上北方統一南方是常態,實現起來比較容易,而由東向西進攻是仰攻,極少成功。小蔣這是意淫,為什麼?儘管日軍後來的進攻態勢的確是由東向西,但那是戰事逐漸演進的結果,而不是蔣介石一開始就神算到了,日本人完全按蔣介石寫的劇本在演,那太扯了。
關於淞滬會戰的具體過程,我也曾發表文章《淞滬會戰擴大原因探析》,進行探討。這場戰事,雙方並不是一開始就投入最大兵力,而是逐次增兵,最後由於日軍在金山衛登陸,要抄中國軍隊的後路,導致中國軍隊倉促間撤退,損失慘重。但是,淞滬會戰的3個月中,中國軍隊打得十分英勇頑強,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語夢囈。官兵們
忠勇的表現,值得後人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