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生二孩,全国31个省份均出台了新修订的地方版计生条例

近期,关于二孩的话题又火起来了。

一边是地方政府为二孩不断释出“政策红包”,而另一边,不少网友却“并不感冒”……

生还是不生?网友们已经吵翻了……

生二孩,有哪些优惠政策?

近日,辽宁省政府印发的《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火了,文件一出,便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辽宁在该文件中提出,将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减轻生养子女负担,具体包括了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确保职工生育期间的生育保险待遇不变、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和配偶陪产假制度等政策。

这还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小新发现,推出类似政策的地方并不只有辽宁。

加产假:

在二孩政策全面落地后,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出台了新修订的地方版计生条例,明确产假、陪产假期限,且均在法定产假的基础上延长了本地的产假期限。

例如,在重庆,该市新修改的计生条例中指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女职工,在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增加产假30日

另外,重庆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女职工,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产假期满后可连续休假至子女一周岁止

给补贴:

当然,只有产假还是不够的,毕竟,养孩子还是很费钱的……

在新疆石河子,去年7月出台的《八师石河子市促进人口发展鼓励群众按政策生育暂行办法》就规定,生育二孩的家庭,可领取顺产500元/户剖宫产1000元/户的住院分娩补助。在婴幼儿0-3岁期间,每户还将给予适量奶粉补贴。

在湖北仙桃,该地全面实施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对符合政策家庭,生育二孩可获

1200元补助

在天津,该市对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工增加30天生育津贴

……

国人生育意愿很低?

对于这一系列的激励政策,网友们也纷纷在@中国新闻网微博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那么,自二孩全面落地以来,中国的生育意愿真的降低了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规模。

此外,从孩次结构看,二孩出生占比进一步提高,达到5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一孩出生占比42%,下降5个百分点。

2017年2月,有媒体公布了一份由近万个家庭参与的《二孩幸福指数调查报告》结果。数据显示,

六成“二孩”家庭表示,二孩到来,家庭幸福感显著提升。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不后悔要二孩。

该调查还显示,二孩的到来,促进了父亲参与育儿,有近五成的二孩父亲比第一胎时参与育儿的时间更多。

怎样才能保持适度的生育水平?

针对近期舆论火热的二孩补贴问题,不少网友都很关心,要如何保持适度的生育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7月13日在《人民政协报》发表了署名文章。

贺丹在文章中称,目前,全面二孩政策调整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释放,政策效果符合预期。有人说没有达到政策预期效果,这是对政策预期目标的误解。

国务院参事马力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们考虑的不是人口多与少的问题,而是考虑人口结构的问题,要调结构。”

“但我们也要关注配套政策的跟进,包括如何降低抚养成本、解决孩子的照料问题、女性职工的劳动权益保障等等。”马力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奖励生育要从多方面入手,增加产假、完善家庭税收、提高公共服务等政策需要全面配合,同时,相关措施也要有可操作性。

“比如,延长孕妇产假时间,这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负担,最终反而不利于女性就业。这就要对用人单位的利益进行照顾,比如减免一部分税费等等。”陆杰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