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年是怎樣做空日本經濟的?

萬啟斌


美國當年是怎樣做空日本經濟的?

看到你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理解為美國當年是否有意識去做空日本經濟?

我們首先先了解下日本經濟是美國做空導致的嗎?廣場協議更多解讀為美國做空日本經濟的絕招,那我們先來解讀下廣場協議。

當時在貿易商,美國對日本和現在對中國一樣處於大幅的逆差,每年有大量的美元被日本人賺去,美國總統也坐不住了,當然之前的美國沒有特朗普這麼流氓,沒有直白的伸手要錢,用威脅強迫日本政府簽訂廣場協議。使得日元兌美元匯率上漲,從而減少貿易逆差。

這裡普及個知識,日元匯率上漲,也就是能換的美元更多,從境外買東西更多,反過來出口到境外獲得的錢就少。

當時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之後,不僅沒有擊潰日本經濟,反而加大了日企的海外擴張,因為日元值錢了,乾脆到國外辦廠買買買,國際資本大量湧入日本,股市大漲。

真正擊潰日本經濟的是日本人自己玩火,炒地價炒房子炒股,大搞虛擬經濟,東京地價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挖空了自己的實體產業。

日本政府神操作也是壓死了經濟最後根稻草,1985 年開始連續 5 次降息刺激經濟,到後來又連續 3 次加息想把火熱經濟控制住,高昂的利息令人們開始拋售股票地產,企業還不起貸款開始大量倒閉。

1990 年,日本股市大崩盤,1991 年日本地產大崩盤,從此日本經濟一蹶不振。

日本的崩盤與其說是美國做空導致,不如說日本自己把自己弄沒的,當然肯定有國際資本家的推波助瀾,但主要還是日本人和日本政府的神操作使得自己作死。

最後老生常談,還請過往君子多多點贊轉發,積極互動就是你們給我的最大支持。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號領漲股(lzg01888),一起交流投資心得。


贏家論市88


1985年的“廣場協議”只能是做多日元!!!讓日本貨幣大量的升值!做空日本經濟?幾十年來美國人的計謀收效甚微。20多年來日本的經濟蹣跚踏步,是由日本自身發展的經濟運行的造成的!美歐自誇的那個“廣場協議”其實產生的作用非常有限!



70年代末,一美元兌250日元。日元的低值促進了日本商品充斥全球,特別是衝擊了老美的絕大多數工業,商業,消滅了底特律汽車城,成片的街區大廈,港口碼頭,商場物業被強大的日元資本收入囊中,日本人牛氣沖天,高喊 : “買下美利堅!”,,連年的戰爭,美國人重視軍火生意,卻在民用產品上被日本商品逼到絕境。於是讓日元升值的計謀“廣場協議”誕生了。



從1980年的一美元兌220日元。到1992年一美元兌80日元。日本人的財富達到了瘋狂的頂點。房地產價格全球最高。日經指數23000。大藏省已經在“烤大火”。那時的日本經濟如“烈火烹油,氣貫長虹,,”。老美只能是幫助添點材火,躲在旁邊涼快,啃瓜而已。



泡沫的產生,源於估值偏高。從60年代末開始的日本經濟,每年以兩位數的增長,直到90年代,日本經濟就是患上了巨人症!健康成長的經濟被資本市場以槓桿似的估值方大!!!1990年,這泡沫吹的太大了,大過地球了。透支了日本經濟50年的收益!日本上層為了給火紅的經濟降溫,什麼司刀令牌都用上了,,,



2009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又是誰在做空美國?美國政府的下屬“房地美、房利美”又是誰在顛覆美國房地產,許多金融機構破產,誰有膽量做空?特別是“雷曼兄弟銀行”的倒閉,是否美國自己在洗牌?



經濟的運行,市場的走勢有自身運作、修復的功能,行政干預只能起短暫的功效。資本的運作哪怕出現過山車的情況都是正常的市場反應。盛極而衰,樂極生悲都是正常的,沒有永遠的牛市,也不可能永遠的熊市。當年的日本經濟就是因為吃飽了不放碗,撐暈了,現在只是在消化過程中。今天肥的滿身流油的日本人無需工作,都可以再吃老本50年。全球那個國家敢於小瞧它?


老遊59


日本人做東西行,做金融不行,只會用雙手賺錢,不會用思想賺錢,永遠是奴才命。

日本從古至今從沒出過一個偉大思想家,戰略家,哲學家,數學家,都是師從中國,一直做中國奴才。

明治維新只是變法才變思維,利用為英美做奴才,維護英美在亞州利益,才變成強國。

二戰被美國先進思想的工業體制打的懷疑人生,做美國殖民地才發展起來。

日本靠美國佔領軍逼迫實行民主,解放農民,解散財閥,才走上技術立國道路。因為碰上朝鮮戰爭後,美國開放市場,開放技術,開放資本才發展起來。

當日本危脅到美國第一位置時,美國人用思想做空日本了,當美國用金融開放,日元升值玩日本時,日本無人察覺。

當時美國也想玩西德,可德國人不上當,不管美國人怎麼忽悠,只做實業不做金融,只做實業不做房地產,只做實業不做股市,馬克升值收益全都投入實業轉型,技術升級,開拓市場,因為德國人有思想家,戰略家,哲學家,數學家,會戰略,會分析,會研究,才不會上當。

反觀日本對美國的吹捧忽悠,心喜若狂,開放資本,開放股市,開放市場,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全民炒日元,卻沒人看出美國的陰謀才上當,因為日本沒有思想家,戰略家,哲學家,數學家。

美國資本低價進場,拼命拉高日本股市房市日元后,有了幾倍利潤,怎麼賣都是賺錢的,再配合做空槓桿,有了幾十倍利潤。

利用日本人虛榮心,賭徒心理,殺跌到日本人懷疑人生,幾十年辛苦錢全部孝敬美國金融資本,而且還不能關閉資本市場,因為有刺刀頂著。

日本從此陷入了緊縮政策,企業股市融不到資,炒家賣不出房,政府賣不出地,失去了二十年發展,錯過了信息革命,移動互聯時代,從此衰落下去。

日本首相海部正樹總結日本泡沫經濟時曾說,日本寧可發展AV產業,也不能發展房地產業。

因為一個讓人中毒,一個讓國中毒,人中毒還好救,國中毒很難救,付出代價太慘重了,等於日本人白為美國金融資本打工二十年。


心有遠芳


1980年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和主要債權國,威脅美國經濟和金融霸主地位。鑑於美日軍事和政治的主僕關係,美國更加有恃無恐、採取一系列措施打壓日本經濟,遏制日元崛起,維護美國自身霸權。筆者認為,主要的措施在於:

(一)匯率問題政治化,逼迫日元升值。第一步:營造輿論壓力。1983年9月19日,日美貨幣博弈前夕,艾斯拉·所羅門和迪彼得·馬切遜發表摩根報告書《美元日元的矛盾——現存問題和解決方案》,文中指出:美國企業同日本公司競爭處於不利地位的根本原因在於匯率問題,美元對日元明顯高估是美國製造業萎靡的結症所在,美國必須促使日元升值。該報告提出11項對策和應對方案,包括購入日元債券,限制日本壓低匯率、推動日本金融開放、提議IMF針對日元匯率提出整改方案等。該報告奠定里根總統訪日的“修正低位日元”基調,成為美國施壓日本貨幣和貿易問題的行動指南。從國內看,美國把自身經濟結構導致的失衡問題,歸咎於日本,轉移問題和矛盾焦點,符合美國製造業等傳統部門利益,滿足政府執政需要。

第二步:簽訂《廣場協議》。1985年9月,G5財政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各國一致承諾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修正高位美元,調節收支不平衡。美國憑藉世界霸主地位,成功協調主要經濟大國對匯率採取一致行動,實現強勢美元向弱勢美元轉向。廣場協議拉開日元升值序幕。日元患上“升值預期綜合症”。日本政府被迫投放大量國內基礎貨幣加以干預,造成國內流動性氾濫,長期陷入低利率流動性陷阱。

第三步:推出匯率問題報告。1988年,美國單邊推出《綜合貿易與競爭法案》,授權財政部提交《國際經濟與匯率政策報告》,評估主要貿易伙伴匯率政策。如果被列為匯率操縱國,美國將採取貿易談判、通過IMF施壓等方式,要求其調整匯率。美國可謂煞費苦心,為日本量身定做。迫於美國貿易制裁和政治壓力,日元大幅升值。1971年12月,1美元兌320日元,1985年簽署廣場協議當月,美元日元匯率達到236.5,到1990年底達133.89;另據麥金農統計,1970—1994年,日元對美元累計升值250%,成為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升值幅度最大國家。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日本出口競爭力嚴重受損。

(二)貿易制裁相威脅,掐死日本經濟“增長極”。日本經濟發展嚴重依賴美國市場,日美經貿依存關係處於非對稱地位。美國抓住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軟肋,以貿易摩擦為藉口,以保護主義的貿易制裁相威脅,揮動一系列“301”調查大棒,逼迫日本讓步。例如,1985年7月,在簽署《廣場協議》前夕,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發起301調查,迫使日最終較大讓步。1989年6月,USTR再次針對日本衛星政府採購、巨型計算機政府採購、木材產品的技術歧視發起301調查,有效遏制日本新興產業的發展,保持美國相關產業競爭優勢。總之,上世紀80年代,日本是美國發起301調查最為密集的國家。

(三)開啟高層對話,敦促日本金融開放。1983年,美國政府為更有效地控制日本經濟,實現打壓日元的既定戰略目標,開啟雙邊高層談判、搭建重要對話平臺——日元美元委員會,直接、高效地向日本政府施加政治壓力,敦促日本金融市場開放。迫於美國強硬的態度和壓力,也出於自身日元國際化戰略考慮,日本妥協並讓步。最終雙方達成“日元美元委員會協議”,全面啟動日本金融市場開放:開始發行歐洲日元債券、啟動歐洲日元貸款、放鬆包銷日元債券等金融業務限制、廢除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允許國外銀行從事日本國債交易、創設銀行日元票據市場、開放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會員權等。大刀闊斧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使日本抵禦金融風險能力驟降。美國折衝樽俎,成功打開日本市場,為金融資本湧入日本,掃清金融體制性障礙。由此,“日元升值預期綜合症”和金融市場開放雙重因素作用下,鉅額熱錢推高日本資產價格,股市投機狂熱,日本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嚴重背離。最終,經濟泡沫轟然破滅,經濟陷入長期低迷。但以對沖基金為首的熱錢賺得盆豐缽滿,鉅額資金迴流美國又支持它90年代的經濟繁榮。美國積極談判終於取得碩果,消除日本金融壁壘,打壓日本經濟戰略得逞。

(四)簽訂“構造協議”,干預日本經濟。1989年後,美國對日本戰略發生變化,開始對日本經濟結構調整進行干涉,試圖把日本經濟金融發展,改造成符合美國經濟利益的附庸。美國通過對日本政府施壓,雙方最終達成“日美構造協議”:美國督促日本進行10年期430萬億日元的公共投資計劃,提高流通效率、調整持有股權等,甚至直接為自民黨支招進行經濟結構改革,要求日本行政管理和企業行動要以市場原理進行。 “日美構造協議”對日本經濟結構進行深層次調整,美國干預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加劇日本財政惡化和經濟持續低迷局面,日本經濟出現失去的10年甚至20年。日本經濟崛起如曇花一現,日元國際化進程戛然而止,佔全球儲備貨幣比例不足3%,從此再無實力挑戰美國的經濟和金融霸主地位。

以史為鑑,從美日經濟金融博弈中,我們應學習、吸取相關經驗教訓。


經韜


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案例。


背景


二戰後,世界變成美蘇爭霸的兩級格局。為了應對蘇聯,美國急於拉攏盟友,因此對日本採取扶植政策,而日本經濟則在美國資金、技術、資源等方面的支持下得到大力發展。然而好景不長,逐漸強大的日本反而成為了美國的競爭對手和潛在威脅。


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GDP已經是美國的一半,併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就是在此時,石原慎太郎的一篇《日本可以說不》寫出了日本人的心聲,委婉地向世界宣稱日本即將超越美國。這一下逼急了美國人,為了打壓日本,維護美國自身霸權,美國決定做點什麼。


行動


得益於美國的扶持,日本逐漸形成了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併產生了大量的貿易順差,但也在國內造成了通貨膨脹,美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終於,1983年9月19日,《美元日元的矛盾——現存問題和解決方案》報告書正式發表,文中指出:美元對日元明顯高估是美國製造業萎靡的結症所在,美國必須促使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國憑藉著霸權地位,協調主要經濟大國對匯率採取一致行動打壓日元,成功實現強勢美元向弱勢美元轉向——美英德法日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在紐約廣場賓館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拉開了日元升值的序幕,也奏響了日本經濟被絞殺的悲歌。


與此同時,美國也對日本掄起了301調查大棒,先後對日本的半導體、計算機等多種產品進行貿易制裁。


然而這還不是最致命的。由於本幣升值,日本出口遭受重創,而日本政府為了刺激經濟,開始投放大量基礎貨幣以及輪番降息措施,造成國內流動性氾濫,使本來就存在通脹的日本經濟病入膏肓。


1988年,美國單邊推出《綜合貿易與競爭法案》,授權財政部提交《國際經濟與匯率政策報告》,評估主要貿易伙伴匯率政策,日本作為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本幣在《法案》的“幫助”下加速升值。1971年12月,美元兌日元320,1985年簽署廣場協議當月,美元兌日元匯率達到236.5,1990年底達133.89;有數據統計,1970—1994年,日元對美元累計升值高達250%!


1989年前後,美國繼續對日本政府施壓,並達成《日美構造協議》。《協議》督促日本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計劃,並開始對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資壁壘、土地使用等問題進行改革。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為解決日美“貿易不均衡”問題,日本在美國的蹂躪下先後經歷了日元美元協議、廣場協議、日美構造協議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意味著日本遭受一次打擊。


由於利率下調,資金嚴重過剩造成資本市場開始畸形發展,銀行地產投機情緒濃厚,金融機構開始聯手操縱市場,在扭曲的經濟秩序下賺著瘋狂的錢。


由於日元大幅升值,大量國際熱錢也湧入日本,一夜之間日本股市樓市暴漲,一個東京買下一個美國成為了現實。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達到了38916這個前所未有的高點。

而美國則開始在醞釀利用估值期貨做空日本了。1990年1月12日,美國交易所推出“日經指數認證沽權證”衍生品,大量美國投行紛紛追捧。該權證本質上就是一個看跌期權,只有當指數下跌到某一水平以後購買者才能獲利,從而購買者就開始不擇手段地打壓日本股市。終於,暴跌模式從股市開始,並蔓延到樓市乃至影響整個日本經濟。


影響


由於升值預期,大量美元(比如100美元)湧入日本,並以低匯率換得大量日元(100美元兌換23650日元),而他們的日元資產在日本股市和樓市中賺得盆滿缽滿後,開始大量拋售套現並反手購買股指期貨做空日本股市,再次獲利,待日本金融崩潰前夕,再逃離日本,把日元兌換成美元,而此時的匯率卻已大幅升值(假設之前的23650日元翻了一倍,即47300,再以升值後的匯率133.89換回美元,得到353美元,翻了3.5倍),而此時日本政府需要動用3倍多的外匯儲備美元來買日元,由於外匯儲備無力滿足龐大的匯兌需求,最終落到以國內的優質資產作價變賣的境地。


泡沫破滅後,非實體經濟出現大量不良資產,而資產又過多集中於非實體經濟,社會資本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經濟亂成一片,並最終影響了日本未來幾十年的復甦。


結語


日本血淋淋的教訓如今在中美之間開始有了一些苗頭,好在高層並沒有像日本那樣做出妥協以及錯誤的決定,而最重要的則是中國國力的強大,抵抗國際遊資、保證金融穩定的能力已非當年可比,不過儘管已是大國,但百尺竿頭,仍需更進一步。


小白讀財經


198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迅速,日本的GDP已經是美國的一半了。美國害怕失去經濟大國的地位。美國在1985年逼迫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導致日本經濟全面崩潰,成千上萬家外貿企業虧損倒閉。



1.1980年代日本擁有2850億美元的美國直接資產與證券資產。日本控制了3290億美元的美國銀行資產。購買了美國40%的國債。日本操控的資金佔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每日交易量的25%,可以說日本對美國的經濟影響力非常大。

2.美國市場上20%的半導體設備,30%的汽車和50%以上的機床,以及大部分消費類電子產品都是由日本生產出口到美國的。日本在美國賺了很多錢,但是美國也開始精心醞釀一場金融戰來打敗日本。

3.1985年美國聯合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在紐約的廣場酒店簽署了廣場協議。這個協議說日本向美國和歐洲出口產品,賺了很多錢,要求日元升值。如果日元不升值,歐美國家將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日本害怕了只能簽字,這就是強盜行為。

4.日本政府迫不得已讓日元升值,兩年之內日元升值了一倍,而美元貶值了一倍。這導致日本的出口製造業陷入了癱瘓,成千上萬家日本出口型企業遇到了嚴重的虧損。

5.美國又逼迫日本調低銀行存款利率,讓日本的有錢人覺得把錢存在銀行利息太少。所以日本的有錢人就投資了房地產、股票和藝術品。然後美國又做空日本經濟,導致日本股市暴跌、樓市下跌、藝術品價格下跌,日本經濟損失慘重。


杜達特洛夫斯基


美國當年做空日本經濟,其實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比如半導體和汽車等領域,產業越搞越好,產業鏈越攀越高,對美國的相關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威脅,美國和日本的全面競爭已經不可避免。

而日本產品價格低廉,質量又好,水平非常高,美國人在市場上很難競爭得過,就大打貿易戰,進行關稅上的限制,但是這樣也並不能遏制日本商品蜂擁而入美國的勢頭。特朗普當時就曾經嘲諷過美國商品,說日本人來到美國,唯一能買的東西是紙巾。

在此大形勢下,為了平衡貿易,美國要求日本把貨幣升值,也就是著名的廣場協議。二次之後,日本經濟就進入了過熱時期,房價和股價都飛漲,泡沫經濟已經非常嚴重。

到了90年代初,日本央行下決心刺破泡沫,但是加息幅度特別大,導致泡沫破裂速度很快,房價和股價都迅速崩盤,但多年積累的財富一下子縮水,後來經濟增長更是逐漸停滯,這就是失去的二十年。


海匯觀潮


美國當年做空日本經濟不能單純的從經濟角度看。嚴謹的講應該是動用戰略手段遏制了潛在威脅對手,所表象出來的就是日本的經濟被打壓二十年,而且在某些高技術方面永遠落後了。經濟決定政治,政治為經濟服務。我們在幾十年後從當時的整個環球政治能很清晰的看到事件的脈絡。1、80年代是冷戰的高峰期,也是美蘇爭霸的關鍵期。蘇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全球範圍對美國都取得一定的優勢,美國在經歷60~70年代的越南戰爭後急需時間和資源恢復實力,環顧四周只有日本這個小弟現金奶牛可以抽血(養肥了可以宰)。2、日本一直有野心恢復正常國家,擺脫美國的控制。在經過三十年臥薪嚐膽後,首先與中國恢復正常邦交,向中國釋放了大量善意,對中國提供大量的無息貸款和先進技術,穩住了最大的鄰居,年齡大些的應該還記得80年代是中國和日本的蜜月期。但美國當時正與中國緩和以爭取戰略時間和空間,日本動了美國的奶酪。3、日本在接觸中國的同時還與蘇聯秘密談判。在80年代蘇聯最大的外資投資國是日本,蘇聯和日本是軍事技術換資金,再進一步的話可能是結成秘密同盟的。還記得蘇聯米格-31叛逃是飛到那個國家嗎?沒錯,是日本。沒有相應的諒解機制戰機飛行員是不敢輕易飛臨敵對國領空和航道的。也正是這次叛逃事件讓美國發現日本和蘇聯秘密接觸的事實。80年代蘇聯是準備歸還北方四島給日本的,代價是日本在經濟上給蘇聯輸血。後來在美國的打壓下日本沒能持續給蘇聯輸血,還把大部分資金抽回日本,蘇聯人非常恨日本這一手(普京當時在克格勃),知道普京為什麼現在對日本咬牙切齒了吧。4、在以上種種情況下,美國決定對日本發動從政治到經濟的全方位打擊(本來只想宰宰奶牛),遏制日本的野心,而且到現在也沒放鬆(蘇日聯手或者中日聯手都會動搖美國在太平洋的統治,對太平洋的統治是美國對世界統治的基礎,所以打破島鏈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80年代的連續幾屆日本首相全都不是正常任期滿,不是爆出經濟醜聞就是政治醜聞下臺,包括“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曾根康弘。誰揭發出來的?無所不能的CIA。經濟方面的就不多說了,太多從經濟角度解釋如何做空日本了,基本還原了當時發生的事情。這裡只是簡單說說美國為何在80年代選擇打壓日本,並壓制日本到現在。


棉花愛上了糖


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日本經濟一路高歌猛進,日本人甚至在討論買下整個美國的話題,這引起了作為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霸主美國的高度警惕,美國絕不能容忍日本成為美國經濟的一大潛在威脅。

當日本人熱衷於探討買下整個美國的話題時他們可能忽略了一點:美國是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的霸主,美國甚至在日本本土駐軍,這意味著美國完全可以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憑藉自己更為雄厚的政治軍事實力逼日本就範。與此同時即使單純就經濟實力而言:儘管日本經濟一路高歌猛進,甚至已威脅到美國的地位,但這只是面上的事,不要忘了美元始終是國際結算貨幣,而國際貿易市場也處於美國的掌控之中。在全世界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霸權的美國很快拉攏英、法、德等主要經濟大國一同向日本施壓。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此後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受日元升值影響,日本的出口競爭力備受打擊。1989年前後日本政府又在美國的壓力下達成《日美構造協議》。《協議》督促日本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計劃並開始對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資壁壘、土地使用等問題進行改革。儘管《協議》使用的是”督促“一詞,但對了解美日關係內幕的人而言:都知道美國的”督促“對日本而言實際上就是必須執行的命令。

這還只是國家層面的打壓,接下來美國的一個動作令全世界的金融投資大鱷們都加入到打壓日本經濟的行列中——那就是日經認沽權證的推出:該權證本質上就是一個看跌期權,這意味著若日本股市下跌,則會增加日經認沽權證的價值,投資者將會收穫豐厚的現金回報。這樣一來全世界的金融投資大鱷們都加入到打壓日本股市、絞殺日本經濟的行列中,日本不得不以一國之力同其他幾個主要經濟大國和全世界的金融投資大鱷們對抗。

除了金融行業備受打擊外,日本製造業的發展也受到美國的制約——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維持日本國內工農業生產的大量資源嚴重依賴於對外進口。然而國際貿易航線基本掌握在美國及其盟友的控制之下,這意味著日本的對外貿易和能源安全不得不仰人鼻息,美國要想做空日本經濟其實是相當容易做到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本當初失落十年,就是刻意追求虛擬經濟而脫離實體經濟支撐的下場,同樣是制度落後和思想固化的產物,美國只不過是在匯率問題上,放上了最後一顆壓垮日本經濟的稻草。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但日本人並沒有像我國一樣到全球從事基礎建設這種實體項目,而是從日本政府到日本國民都選擇了單純的併購、購買資產、股票、債券、房地產等這種脫離實體的虛擬經濟的道路。日本人的盲目樂觀,將日本的資產數字推到一個相當高的地步,這種強烈的信心反應到日本股市和樓市上,使得日本股市連續25年持續上揚,日本的樓市位居世界前列,但最終躲不開市場規律這個真理,物極必反,泰極否來。



而這個轉折點,就是“廣場協議”,80年代的美國財政赤字高的離譜,對外貿易逆差多的嚇人。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於是召集了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關於五國聯合貶值在拯救美國赤字的協議。這使得日元經過對美元貶值後更加值錢,全球都在向日本大量的輸出鈔票,而狂熱的漲幅已經大大超過了日本當時GDP的增長,日本老百姓買不起房,日本的實體經濟因為房地產而收益率低下,發展緩慢。

1989年,因為高聳的房價和股價已經遠遠超過實體經濟回報率,而開始下降。再也坐不住的日本政府這時候小心翼翼的頒佈了土地緊縮的政策來提振民心。而這一腳緊縮的剎車,剎斷了地產商資金鍊,剎掉了日本股價,剎沒了日本泡沫。而破產的地產商還不起銀行,銀行沒錢不能放貸給企業,企業沒有資金不能發展,如此惡性循環,使得日本經濟一落千丈。

所以根本不用美國做空,日本自己挖的坑,含著淚也要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