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犀利问道之一:互联互通“时间表”

6月28日,以“智能生态 打造充电新时代”为主题的2018(第三届)中国充电桩创新峰会顺利闭幕。在以“智能时代的创新与变革为主题”的高端对话环节,主持人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与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郑甲兔,和万马新能源总裁施泽忠、北京华商三优副总经理丁晓伟、聚电新能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厚志、万帮新能源投资集团战略市场中心总经理王常青四位嘉宾,展开了精彩的思想碰撞。以下为现场观点选登:

低调“亮相”

郑甲兔:首先请四位嘉宾做一个简单自我介绍。

李厚志:大家好,我是来自聚电的李厚志,我们经过了四轮融资发展到今天,主要企业目前是三大运营板块,第一个就是充电桩的生产研发制造,第二个板块是充电桩运营,第三个板块新能源汽车销售,我在聚电负责整个充电网络运营和新能源汽车销售这两个板块,谢谢大家。

丁晓伟:各位嘉宾下午好,我是华商三优副总经理丁晓伟,华商三优的业务主要涉及到充电桩建设,运营,服务,私人充电桩的一些建设和共享推广的业务,随着电动汽车发展,我们也在逐步发展,以推进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为使命,未来希望大家多方合作共同进步,共同推动行业的和谐繁荣发展,谢谢大家。

施泽忠:大家好我是万马新能源施泽忠,从投建运营到生产,万马新能源在充电桩行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我们主要是以投入各大城市的充电站为主,也和各大车企,包括其他的桩企合作,希望今后能够共同把这个产业做起来,谢谢。

王常青:大家好,我叫王常青,来自万帮新能源战略市场中心。我们现在在全国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们网络内,平台内的用户超过了60万,我们在全国充电桩的建设,截止到现在4万5千多个充电桩,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些设备制造,所有充电桩的产品以及技术,都是由我们自己独自研发的。

犀利“问道”

郑甲兔:我想从最尖锐的角度问问四位领导,实现互联互通过程当中,是技术的壁垒,还是政策的,还是市场的因素大一些?实现互联互通,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李厚志:充电桩互联互通,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目前这个阶段并不会给我们带来特别大的经营上的帮助。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做互联网运营,从充电桩企的流量角度来说,桩布下去基本上就决定了流量大小。比如说我们有四万个充电桩,大概能够辐射到的车主就那么多,一家小的运营商,他能辐射服务的车主也是有限的,做再多的互联互通,对新增流量并不特别明显。但是这里面要付出整个开发团队大量的时间成本、运营成本。但是这件事情我们还是要做,我们要给车主提供更好的服务。即便我们不做,可能到最后也会有人做,比如腾讯、百度、阿里这些企业随时有一天可能会进入到这个行业来做这件事情。

丁晓伟:从用户角度来说,这确实是切身相关的课题,我觉得从技术角度来说,首先大家是旗帜鲜明的,更细致的标准肯定是有助于技术推进。抛开技术或者实施快慢的因素,我们来探讨商业本身互联互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

关于互联互通,我们作为充电桩的制造也好,运营也好,大家都在一个战壕里。网上的用户入口打破了现有的O2O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在充电桩充分竞争或者密度足够高的情况下,线上导流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时候,发展就会加速。虽然市场压力不大,但是要做工作的很多。未来,实现互联互通可能是还有一些痛点需要解决的。

施泽忠:互联互通最终肯定是要实现的,我觉得互联互通应该从多个层面上来看,一个是汽车层面,就是跟车企连接的层面,一个是桩企,如果互联互通没好处,大家肯定是不会做的。以银行卡为例,经过十几年时间现在才实现互联互通。其实从投资角度来看,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从用户角度来看,用户有自己的诉求。从标准技术上看,互联互通并不没有太大的难度。

王常青:这个话题很敏感,但是不能逃避。企业应该实现互联互通,现在我们讲的互联互通是希望有一个第三方平台,无论是北京市的平台还是上海的,各地都有一些平台,希望把所有运营商的充电桩挂到他们的平台上去,以第三方角色互通所有运营商之间的桩,这是一个过渡的阶段。

但是互联互通的最终场景应该是运营商之间的互通,而不是需要借助第三方。运营商之间打通,用户无论下载哪个APP,都可以使用不同运营商的充电桩,这其中无非就是谁能更好地服务好用户,谁更能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做一些线上运营,线下运营的活动。最终让这个行业,让这个市场走向用户,而不是封闭的。所以在这点上,我们跟一些友商实现了互通,我们愿意开放平台,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只是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的选择以及开放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迟早会走上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