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最终会走向末路!

近日,杭州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LeDian正式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作为共享充电宝首家宣布停摆的企业,乐电此举也被视为行业大洗牌的信号。

无独有偶,不久前共享充电企业Hi电被曝出正全面收缩线下推广团队,200名左右员工面临裁员。据知情人士透露,包括乐电在内,小宝充电、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河马充电等7家企业均已走到项目清算阶段。

自共享充电宝出现伊始,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并引发口水大战。支持方认为共享充电宝顺应了共享经济的大潮,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反对方则认为共享充电宝是针对“伪需求”的假共享,根本不可能成功。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在陈欧斥资3亿元投资街电充电宝项目后,王思聪甩了一句“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就吃翔”。如今看来,王思聪不用“吃翔”,陈欧身价恐将进一步缩水。

共享充电宝其实还面临很深的水。中国打着共享旗号的几个公司,本质都是租赁。那既然是租赁生意,一定会面临两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一、租售比,二、便携性。

首先,共享充电宝不像共享单车那样有很高的需求,人们只会在没电的时候使用,有不少人都是随身带着充电宝。其次,应用场景也较局限,适用于餐厅、KTV、酒吧等场地,大柜移动共享模式,适用于火车站、大型会展、机场等人流密集场地,单车却可以遍布大街小巷。最后,许多商家,尤其是餐饮业,并不欢迎共享充电宝,因为会对翻台率产生影响,如果客人为了充电在餐厅逗留时间过长,外面的客人可能就不能进来用餐,餐厅老板不愿意看到这种景象。

共享充电宝怎么看也不像一个高频需求。共享充电只是在一种特殊的条件下,对于充电的一种补充而已。这门生意要赚钱,靠的是规模,这就很容易陷入一个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