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红了,莆田荔枝何以甲天下?

荔子甲天下

文字:魏宝儿

封面摄影:张杰山

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导语

最早把色、香、味俱佳的兴化荔枝推广得名满天下的,是北宋庆历名臣、著名书法家、茶学家蔡襄,他撰写的《荔枝谱》专著中,对家乡的荔枝极力赞美,于是,兴化荔子就有“甲天下”的美名。

01

(曾炳麟/摄影)

荔枝为南国佳果,它的丹红艳丽、圆润凝脂、晶莹剔透、汁如琼浆而深受国人的喜爱。盛唐时期的杨贵妃因好食荔枝,还演绎出一场动人的传奇轶事。因此,就有杜牧名垂千古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佳句。历代文人雅士也推波助澜,吟诗作画赞美荔枝,将其推置果中极品的地位。但最早把色、香、味俱佳的兴化荔枝推广得名满天下的,是北宋庆历名臣、著名书法家、茶学家

蔡襄,他撰写的《荔枝谱》专著中,对家乡的荔枝极力赞美,于是,兴化荔子就有“甲天下”的美名。

(蔡国徽/摄影)

据载,莆阳种植荔枝始于唐代,至宋代木兰陂建成后,南北洋平原上才大规模种植。也许是荔树喜水的天然属性或许是其果圆红艳、树龄寿长千年寓意吉祥,开发南北洋时,荔树与先人携手,共同挺进蒲草丛生的南北洋沼泽地,扎根于沟渠堤、田头边、村落旁。经过千百年来的繁衍生息,连绵的荔林与蜿蜒的绿水、古朴的村落相伴,构成独特的“

荔林水乡"美丽景致。

(蔡国徽/摄影)

盛夏正是游览“荔林水乡”的最佳时节,沿着南北洋水乡曲折的道路前行,溪风阵阵,清爽宜人。只见溪渠纵横交错,把南北洋大地切割成条条块块。绿水萦绕的村落,被掩映在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荔林中,格外宁静秀美。

(蔡国徽/摄影)

以溪渠为界,一边是古老村庄,另一边是一块块翻滚金色波浪的稻田,再远处就是巍巍的木兰溪大堤,极目处是绵延起伏黛青色的群峰。澄澈的溪水静静地依偎在沟渠内低洼处,已没有了潮起潮落的磅礴气势,无波无澜,甚至看不到流淌的波纹,让人不知那是源头那是水尾,平静的宛如一面面大镜子,把高大荔树、红砖瓦房、蓝天白云、远处青山清亮地倒映,恍惚中分不清那是天上的云那是水面的云,产生了如梦似幻般的美丽错觉。

(曾炳麟/摄影)

溪渠边古老渡口石阶爬满青苔,一叶扁舟桨橹轻划,泛起一道道涟漪,打破了水面沉静,才猛然惊醒,眼前的一面面镜子竟是由无数阴柔的碧水组成。

(曾炳麟/摄影)

来到水乡深处,一片树影婆娑的荔林映入眼帘。踏入林间阡陌,荔枝的芬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入,沁人心脾。放眼望去,树干枝桠,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头。树干遒劲,枝条展尽芳姿。有的根颈一冲破大地束缚,支干就不拘一格、随心所欲、旁逸横出。爱美的急切地斜横着身子伸向溪水边,对着如镜水面,精心梳妆打扮;喜欢明媚阳光的,从容地寻着捷径,直插湛蓝的天际;眷恋大地的则俯伏在地,与大地再次相拥。

(张杰山/摄影)

有的荔树虽有高大的主干,但也没能长成松杉直立如筷的身姿,倒象爱摆拍的女子,柳腰旋舞,摆尽妩媚姿势后,再舒枝展叶。小枝叶也生机勃勃,一簇簇一丛丛,层层叠叠,敛成饱满厚实的树冠。

(曾炳麟/摄影)

一团团大大小小的浓荫冠盖,高低错落,摩肩接踵,颇似大海的波峰浪谷,起伏在蓝天和碧水之间……

最吸引人的还是那色如丹红的荔枝,树树挂满枝头。远望连绵荔林,翠绿中点缀的一团团、一簇簇火红的荔枝,就象镶嵌在绿色玉带上的红宝石,和着耀眼的日光,映红了水乡澄澈溪水,映照出水乡古厝的红墙粉瓦,映衬着天边的晨昏彩霞,水天姹紫嫣红,景色绚丽烂漫,也许这就是诗句“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描绘的美妙意境。

(曾炳麟/摄影)

近看绿叶丛中的荔枝,有的如含羞少女,欲露还遮地半掩脸儿埋在枝叶的中间,若隐若现;也有不怕羞的,随着阵风在枝头轻盈摇曳。

一串串压弯枝条的荔枝,悬挂在眼前身后,不经意的举手投足都能触碰到那红艳艳的佳果。满树的荔枝看似挂的毫无章法,细品却自成一篇,它们总是与春天萌发的新叶连理同枝,鲜红与嫩绿相映,在夏日的骄阳下,红的更艳,绿的更翠,色泽更加鲜艳。

(蔡国徽/摄影)

披绿挂红的荔树与晴空白云、碧水清流同框,犹如一幅浑然天成的妙笔丹青。徜徉在荔林间,树树皆风景,处处有画意。

(林强/摄影)

披观荔林美景不能不看荔枝王“状元红”。“状元红”系北宋年间莆阳第一位文状元徐铎所植,如今树龄已近千年。

(曾炳麟/摄影)

来到下横山村,只见荔枝王默默地伫立在溪水旁,从粗大根颈衍生出几条螭蟠虬舞的支干,向四周延伸十几米,形成的巨大冠盖遮阴数亩,依稀可见昔日的恢宏气势。遥想当年芳华岁月,凭“状元”两字的光环,吸引无数学子的顶礼膜拜,登科及第、荣归故里更是隆重还愿,状元郎披挂的大红袍与满树火红的荔枝竟相映红,争奇斗鲜,熠熠生辉,那场面是何等豪华显赫。如今饱受千年风雨吹打的荔枝王,光环不再,褪尽铅华,许多支干中空枯萎,已是苍迈龙钟,但尚存的葱郁枝条依然结挂鲜艳果实,竭尽全力奉献出也许是最后最醇的香甜。

(曾炳麟/摄影)

“状元红”为母本的荔树,已遍植于壶山下兰水畔,并走向岭南大地繁衍生息,传诵着水乡荔枝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

02

(驿路同行/摄影)

水乡还是科举文化的殿堂,每一个村落都有一段让人引以为傲的科举佳话。为莆阳赢的 “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荣誉榜中,处处闪现出水乡学子的身影。这里有 “鳌头三占”科甲流芳的状元村延寿村、有家族“三世五进士”而闻名莆阳大地的进士村东阳村、还有自宋至清中过98名进士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洋尾村…… 千年的岁月长河中,水乡的莘莘学子肩负起科举进仕、文化报国的责任,以一阵接一阵响彻莆阳大地的金榜驰报锣鼓声,证实了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优秀文化传承。

(驿路同行/摄影)

东阳村陈氏家族的宗祠古朴肃穆,高高的飞檐翘角,直指苍穹,在蓝天白云下分外瞩目,勾连起游人无限遐思。明清两朝400多年间,从这个宗祠走出十一名进士、二十八名举人,开枝散叶了十七座宗祠和众多的宅第,组成了家族庞大的古民居群,静静地横亘于环绕村庄的淇水边。

(驿路同行/摄影)

一座座墙体斑驳的宗祠宅第、一对对精雕细琢的门当户对、一块块字体飘逸隽秀的匾额,见证了陈氏家族学子在文化书山的奋力跋涉和一方水土一个时代的科甲风流。

漫步在一条条古幽的砖墙青石小巷,仿佛穿越旧时光,返回岁月深处荔枝花香的日子里,听到水乡学子吟诗诵词的朗朗书声,舒缓而悠长,久久地回荡在书香气氤氲的屋宇间…… 如今这些历经几百年风雨浸染,处处沧桑旧颜的宗祠、宅第、书院,依旧散发出浓郁的科举文化气息,成为探秘莆阳耕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03

(陈力雄/摄影)

山有水而媚,土得水而沃。饮水思源,深切缅怀治水先贤代表钱四娘

(陈力雄/摄影)

正是她倾尽家财,带领先民首创兰溪修陂义举,激励和唤起一代又一代后来者投身治水,成功筑就木兰陂

木兰堤

(陈力雄/摄影)

拦腰截断滔滔东去溪水,堵住汹涌澎湃海潮,开挖出九十九条沟渠,南北洋大地才有甘洌清甜兰溪水的滋养,孕育了胜似江南的鱼米之乡,造就水乡“科甲芬芳”的斑斓时代,为后人留下了“荔林水乡”这一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存。

(蔡国徽/摄影)

更可喜的是目前已启动水乡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丹荔映红、岸绿水清、古意盎然的诗画水乡,将以更加美丽迷人的景致展现在世人面前。

《途次莆田》

——郭沫若

荔城无处不荔枝, 金覆平畴碧覆堤。

围海造田三季熟, 堵溪成库四时宜。

梅妃生里传犹在, 夹漈藏书有孑遗。

漫道江南风景好, 水乡鱼米亦如之。

文字供稿:莆田市旅游局 魏宝儿

吃荔枝,

我只爱莆田“本地”的,

特别是“矮膏”!

莆田旅游网

ID:ptlywcomcn

在这里,遇见最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