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大荔縣段家公社解放村甜水溝東崖洛河三級階地礫石層中發現“大荔人”頭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渭南日報:渭南地處關中平原東部,境內黃、渭、洛三河環繞,山川兼備,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資源豐富,自古以來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大荔人”、沙苑文化、老官臺文化、史家文化等早期文化遺存極為豐富,可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享有“華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聖地”的美譽。1983年以前,說起渭南先祖,人們總是忍不住提起“藍田人”。但是,由於行政區劃的變更,“藍田人”已成為西安市重要的文化資源。據《渭南市志》《渭南文物勝蹟》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大荔人”應為渭南最早的先祖。
“大荔人”的發現
“大荔人”的發現要追溯到1978年3月21日,陝西省水電設計院地質勘探隊劉順堂等同志進行地質勘查時,在大荔縣段家公社解放村(今段家鎮解放村四組)東10餘米的甜水溝東崖洛河三級階地的礫石層中發現人頭骨化石一具。經國家古人類學者多方考證,確定其為早期智人中的較早類型,地質學年代為中更新世末期,人類學時代為原始社會,考古學年代為舊石器時代,具體時間約在距今20萬年左右。因發現在大荔境內,故命名為“大荔人”,具體發現地點因位於甜水溝,故命名為甜水溝遺址。該遺址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到198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北大學及大荔縣文化館先後在此進行了兩次調查和發掘,發現了大量石器和獸骨化石。
“大荔人”同時期的遺址以甜水溝發現點為代表,在其周圍還有西花城遺址、東花城遺址、坊鎮遺址、坊鎮河遺址、後河遺址、育紅遺址、似仙渠遺址等,主要分佈在大荔縣境內的洛河東岸三階地的礫石層中,方圓約5公里,說明這一帶是“大荔人”生活的主要聚集區。
“大荔人”頭骨化石
“大荔人”頭骨化石保存基本完整,唯缺下頜骨和牙齒。腦顱的右側後上部及左側顴弓缺損,硬顎及齒槽受壓擠向上移位,使顏面下部變形。頭長207毫米、寬149毫米,重450克。頭頂特別低矮,由大孔前緣點到前滷點間距為118毫米,與頭長形成的長高指數為57,比早期智人和“北京人”都低。“大荔人”為一不足30歲的男性頭骨,頭頂低矮,前額扁平,眉脊粗壯,吻部不甚突出,顴弓細弱,面部平坦。腦容量約為1120毫升,大於“藍田人”780毫升、“北京人”800毫升,小於“山頂洞人”和“現代人”的1300毫升到1500毫升,處於人類較高進化階段。
甜水溝遺址發現的動植物
“大荔人”所處甜水溝遺址發現有大量動物化石,包括古菱齒象、犀、馬、腫骨鹿、斑鹿、野豬、野牛、河狸、普氏羚羊、鼢鼠等哺乳動物化石;鴕鳥化石,鯉、鯰等魚類化石;蚌、螺等軟體動物化石。其中,腫骨鹿是“北京猿人”時期的代表性動物,表明“大荔人”生活的時代和“北京人”接近。發現的植物孢粉不多,有蒿、菊、藜等草本植物,松、柏、雲杉等針葉樹種,未見闊葉樹種。綜合動植物化石判斷,當時的氣候較為溫和,可能有點乾燥。
“大荔人”使用的石器
甜水溝遺址出土的石製品約500餘件,大多是石片和石核,原料是採自當地砂礫層中的石英岩和燧石。打擊方法以錘擊法為主,偶爾用砸擊法,生產石片後留下的石核較厚,形制不規整,多自然檯面,石核厚度大,利用率不高,打製的石片也不規則,打製技術原始。石器類型單調,器型較小,長度一般不超過4釐米,重量小於20克。石器以刮削器為主,尤以凹刃刮削器數量居多。其次是尖狀器,還有少量的雕刻器和石錐,但未發現盤狀刮削器、砍斫器和石球。“大荔人”用錘擊法修理石器,多向背面加工,修理工作粗糙,刃緣曲折,刃口不齊,鈍銳均有。單刃石器多於復刃石器,單刃石器的刃口多在毛坯左側。“大荔人”的石器和“北京人”的石器有許多相似之處,表明兩者關係密切。
“大荔人”的生活環境
根據目前考古學和人類學學者研究推測,“大荔人”時期,環境原始,群獸出沒,遍野洪荒。因此,人們必須聚族生活,以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人口很少,社會關係以親族為基礎,以氏族公社為前提,對社會的控制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繫;生活方式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以漁獵和簡單的自然農業並存,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生活方式採取平均主義的分配辦法;居住方式以洞穴和樹上築巢而居為主;婚姻制度為族內同輩通婚,兩性分工有別,男性狩獵捕魚,女性採集果實和撫養小孩。
“大荔人”的價值和意義
人類的起源是多源的,就中國而言大概發展序列為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大荔人——丁村人——山頂洞人——現代人。“大荔人”的體制特徵,介於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間,而面部特徵與現代的黃種人比較相似,與歐洲、西亞的早期智人相差較大,所以他是早期智人的一個新亞種,是我國舊石器時代從猿人到古人過渡的一個代表。“大荔人”頭骨化石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曆史上人類由“藍田人”(北京人)向“丁村人”過渡的空白,為研究汾渭谷地早期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對於瞭解和確定陝西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性質極為重要,在研究中國及東亞地區早期人類演化歷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