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长生生物是怎样一家劣迹斑斑的企业

近日,长生生物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风波尚未平息,又爆公司子公司长春长生又因 "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问题疫苗涉及数十万儿童,令国人为之强烈愤慨。我们不禁要问,长生生物怎么有这么胆大包天,把百姓的生命当儿戏?

私有化涉嫌侵吞国资

根据新浪财经报道(《长生生物私有化涉嫌侵吞国资:涉长春高新和亚泰集团》),长生生物其私有化涉嫌侵吞国资,涉及单位包括长春高新和亚泰集团。根据2003年的年报,手握甲肝、狂犬病疫苗等印钞机的长生生物,年净利润达1888.3万元,是长春高新旗下业绩最好、人均产值最高的公司。而母公司选择将现金奶牛宰了卖钱,无异于自毁长城。然后在有其他公司出价每股3元的情况下以每股2.7元的价格转让给高俊芳及亚泰集团,而亚泰集团在2006年亦将股权卖给高俊芳,退出长生生物。而完成对长生生物私有化的人正是高俊芳,是这家国企当时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长生生物被私有化之后变成了一家家族企业,高俊芳的儿子张洺豪任副董事长、副总经理;丈夫张友奎任副总经理兼销售总监,其他的重要岗位,也均由高俊芳的亲属控制。

长春高新转让长生生物期间公司治理存在巨大缺陷。第一,公司从2003年1月到2004年10月总经理职务一直空缺。第二,长春高新在转让长生生物期间仅仅设立了 2 名独立董事,难言独董监督职责。

信息披露严重违法

长生生物于7月23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通知书》(苏证调查通字2018074号),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如果公司因前述立案调查事项被监管部门最终认定存在重大违法行为或移送公安机关,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公司股票可能存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的风险。

7月13日长生生物股票收盘价24.55元/股,7月16日开盘后连续六个交易日跌停,截止到7月23日收盘价仅13.05元/股,跌幅近50%,2万多投资者损失惨重,下跌还只是开始,面临退市风险。上市公司并没有履行必要的信息披露义务,因而涉嫌不披露重要信息,涉嫌信息披露上的严重违规违法。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的,上市公司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天使投资人、互联网专家郭涛表示,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证监会、财政部或其他有权机关对上市公司的处罚决定,以及法院刑事判决,是股民向上市公司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的前提。因此,目前股民因为股价下跌提出对长生生物索赔,还为时过早,一切要等到相关部门调查认定后再索赔。

伪劣产品危害百姓

疫苗安全关乎人命,影响千家万户,企业生产不合格的疫苗,社会危害远大于普通的毒贩,疫苗失效,背后可能就是一条人命。

狂犬疫苗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造假。早前,国家药监局根据线索组织检查组对“长春长生”生产现场进行飞行检查, 调查组发现,企业在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过程中存在记录造假等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GMP)行为。7月22日,国家药监局负责人通报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违法违规生产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案件有关情况,查明企业编造生产记录和产品检验记录,随意变更工艺参数和设备,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规定。

百白破疫苗“效价测定”不合规定。7月20日,长生生物疫苗再次出现问题。旗下子公司生产的“百白破”疫苗因“效价测定”不合规定,被按劣药论处。据了解,“百白破”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等,是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疫苗。遗憾的是,当药监局没收库存的186支疫苗时,已经有25万支以上的疫苗销往山东疾病控制中心,绝大多数已经打进孩子的身体里了。

天使投资人、互联网专家郭涛表示,根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长生生物应依法向受害者承担民事责任。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厉健律师也呼吁长生生物主动设立疫苗劣药之受害消费者赔付基金,积极向相关疫苗劣药受害者作出赔偿或补偿。

行贿多地官员

根据长春生物年报显示,2017年长生生物疫苗销售”的营业收入15.39亿元,销售费用为5.83亿元,销售人员仅25人,人均销售费用2331.85万元。4.42亿元为“推广服务费”,财报解释为子公司长春长生向推广服务公司支付的费用。

在疫苗销售过程中,长春长生涉及多起行贿,其通过行贿地方医院、疾病防疫部门,给予回扣方式推销其产品。据第三方软件统计,涉及长生生物的法律文书中,“贪污贿赂”类案件最多,为20例,仅在2017年11-12月,更是在短短一月之间,便共有5起行贿受贿案件涉及长生生物。涉及蒙城县、怀化、湛江等多地。这些只是冰山一角,贿赂官员的数量绝不止这些,随着调查的深入,相信有更多贿赂事件浮出水面。

一家劣迹斑斑的疫苗企业,垄断或参与瓜分国内相关领域的疫苗市场,不断接到违规罚单的同时也不断获得生产资质、接到疫苗订单,在曝出丑闻与领受“无痛”惩罚的拉锯中,婴幼儿的健康、公众的生命安全长期身处险境。一度被“偶合反应”成功解套的疫苗质量问题,终究要直面生产与监管的全盘拷问,对涉事企业严惩之余也要追究其生产资质的获取流程乃至监管的失守甚至惩处的宽纵。(文/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