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寂、佗,日本禪宗美學修行之本

有溫度的知識最真實

日本在文明初期就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加上頻繁的政權更迭、泛神宗教式的崇拜和中國禪宗恰到好處的傳入,遂產生了本土的禪宗美學意識。

而底本本土禪宗美學的根源是悲觀主義的佛教幻論美學,其在現實世界體現是一種消極、虛妄的反映。

再加上日本傳承已久的物哀美學後,在美學中所最求的枯與寂的意念還有是對佗的追求。

日本禪宗認為在永恆面前,任何事物都是虛妄的幻象,都是輪迴中的一瞬。

要想擺脫這種輪迴,惟有枯與寂,還要達到擺脫人慾羈絆的境界——佗。

日本禪宗思想深刻影響著日本的庭園設計。

枯山水應運而生。

為表達修行者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中式池泉庭園。

而是使用如苔蘚、白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禪宗美學的意境,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枯山水對於修行者而言,很大程度上充滿了對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對“死寂”的世界觀。

也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的具體體現。

而枯山水錶象彷彿是從自然之中截取的片斷,並將這種片斷凝固下來,使其獲得一種暫時不變的“永恆”。

因此,禪宗庭院內,樹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即蘊涵著極深寓意。

它們在修行者眼裡它們就是海洋、山脈、島嶼、瀑布......,這樣的園林無異於一種精神園林。

禪宗認為萬物萬事皆可修禪,無論什麼方式只有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抵達內心的平和。

所以禪師在每日打理枯山水的過程,也是參禪的過程。

他們每天要清理落葉和枯枝,耙制和梳理白砂,重新設計紋路線條。

這個過程簡單卻緩慢,需要極大的細心和耐心,這就是一種參禪。

枯山水一方面運用寫意手法表現了自然山水的壯美,另一方面也通過凝固的“永恆”來時刻提醒修行者,這種美的無常與短暫。

從而警醒修行者唯有認識並超越這種無常與短暫,擺脫塵世慾念的羈絆,方能達到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