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银行不新鲜,几十年前就是银行业王牌了

ydjr_201510

上个礼拜,上海的建设银行九江路支行成了国内首家“无人银行”网点。银行里安装了智慧柜员机、VTM机、外汇兑换机等设备,智能机器人就是“大堂经理”,引导客户进入不同服务区域完成所需交易。

走进建行“无人银行”,有一位高约1米的名叫“小龙人”的机器人迎面而来喊道“欢迎光临,请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当用户说出需要办理取现和存款业务,“小龙人”秒回道:好的,您能在该行办理2万元以内的百元钞票取现业务,同时“小龙人”在屏幕上显示相应操作,用户刷一下身份证就可以立扰。过了几秒钟,记者就从“小龙人”取到了将办理业务的号签。然后,通过身份证检测和人脸识别进入一道“电子门”,屏幕显示,“X女士,请进1整个过程大概在半分钟左右。通过“电子门”后,就能在大堂门口看到叫号机提示,请XXX号到X号设备办理业务。

其实无人银行说潮也不潮,因为我们周围也有很多无人银行——ATM机。ATM机即自动柜员机,让客户可以自主进行提款、存款、转帐等银行柜台服务,尽管大多数客户都把这种自助机器称为提款机。无人不知的ATM机,遍布银行、商场、社区、写字楼,甚至在白金汉宫和南极科考站也有。

银行业唯一有用的发明是ATM机。

此言出自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这番发表于2010年的公开言论,足以侧面证明ATM机对于如今人类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存在。然而ATM机的发展历史却可以被称作“被嫌弃的一生”。

1967年是热闹的一年,这一年里,南也门脱离英国独立,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中国一片“文攻武卫”,李小龙正式确立他的武功哲学,然而这一切都影响不了一个频频流连于巧克力自动贩卖机的英国男人约翰.巴伦。巴伦并非特别钟爱甜食,而是对这种机器式的贩卖方式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不弄一台可以随时取到现金的机器?这并非他人生中第一次异想天开,在此之前巴伦发明了一种模拟虎鲸叫声的播放装置,想吓走总是围着大马哈鱼掠食的海豹,然而却引来更多。不过这次的想法却得到了巴克莱银行的赞首,于是以自动贩卖机原理制作的第一台ATM机由此诞生,并于同年6月27日被安装在最古老银行的外墙上。

ATM机的发明者巴伦,曾因此项发明在2005年跻身“新年荣誉名单”,被授予一枚英帝国勋章。彼时的ATM机虽然基本成型,但是打开阿里巴巴大门的钥匙,也就是银行卡还没有发明出来,提取现金用的是一张印着凹凸记号的指令牌,每张对取款金额有着“出厂设定”,比如一张纸牌上印着十英镑,塞进机器后就只能吐出十英镑没有其他金额的选择。两年之后,美国汉华银行才开始使用磁条卡用于ATM机的取款,但尴尬的是,这种卡虽然不再是一次性的,但是每次取完依旧会被机器吞掉,过上十天半个月才能去银行取回来。

虽然独具慧眼的银行业(如汉华银行)嗅到这项技术革命的巨大商机,发出隆重声明的广告: “我行将在 9 月 2 日早晨九点开门后永不关门!”(汉华银行于1969年9月2日第一次推出自己的ATM机),但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对这个街边的铁柜子最初反应冷淡,用者寥寥。在当时,能出入银行是良好资信,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妓女和赌棍和盗贼才会怯于面对银行柜台的人员,回避灯火明亮的大堂,在街角黑暗的掩盖中偷偷摸摸使用这种机器获取现金。

一场暴风雪带来的转机

ATM机的繁荣幸好转机随着10 年后的一场暴风雪而来。这场反常冬季季风下的暴风雪席卷纽约,造成整个城市平均积雪深度40厘米,交通一片狼藉,银行与店铺纷纷关门停业。巧的是在此之前,一向看好ATM机商机的花旗银行掌门人沃斯通已经完成他1.6亿美元投入让花旗的ATM覆盖纽约的布局。便利与效率最终战胜了人们对机器的抵触,花旗银行借助天时地利成为最大赢家:暴风雪后,花旗银行的ATM 使用率增加了20%,短短几年之后,该行在纽约的存款占有量翻了一番。此时银行业们才发现,这台机器和由此而来的小小卡片,是他们抓住客户的致胜局:所有人都喜欢能随时随地把自己的现金攥在手上的保证。

花旗银行独具慧眼的漂亮一战

于是ATM机的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根据维基百科从ATM联盟得到的数据,目前全球ATM机器数量约在220万台,地球上平均每3000人就有一台ATM机,拥有最多ATM机的国家毫无疑问是美国,2013年其国内拥有至少42万台,现在这一地位很有可能已被中国取代,因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国ATM机总量就已经超过56万台。总之这个地球上的北及挪威斯瓦尔巴托群岛的朗伊尔城,南去南极洲的麦克莫多科考站,高至喜马拉雅山脉4023米的印第安乃堆拉山口,低到死海地区海平线421米以下的一波其克沙滩,都能看到ATM机的身影。

然而,也并非所有ATM都是24小时服务的。所以,在现有ATM机不能满足所有业务需要的情况下,“无人银行”有着积极的意义。它的出现,有助于加快业务办理速度,将用户从繁琐的等待中解放出来,提高了银行的服务质量。

截至目前,整个“无人银行”内有两台机器人,一台是在“无人银行”大堂内灵活移动的小型“小龙人”,主要是解答大堂内用户提出的各种办理业务的疑惑,并移动指引用户前往办理。另一台即上述门口迎宾处较大体型的“小龙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和所有智能化设备投入商用一样,无人银行出现以后,很多人可能会担心对不熟悉新技术的中老年人形成障碍。可以预见的是,为了保证银行服务的大众化,哪怕今后无人银行的技术成熟了,依然会有很多保留人工柜台的营业点。让接受无人银行的人自助、便捷地办理业务,同时满足社会对保留人工窗口服务的要求,这种“双轨制”可能是银行服务在今后一段时间的趋势。

有一个真实的段子:去年年底,91岁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先生到银行,想要把学校奖励的100万元奖金捐助给基金会。银行工作人员看到老先生要转账巨款,生怕老人遇到了骗子,反复核实转账目的的真实性。直到陪同方教授的学生向工作人员展示了老人出席奖金捐赠仪式的新闻,才消除了这场误会。现实中,银行工作人员有针对性的服务确实化解了很多金融诈骗。


目前的无人银行,能否精准识别业务办理者的动机,把金融诈骗阻止在最后一道防线,依然有待观察。事实上,监管部门也意识到了机器的局限性。为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央行要求,从2016年12月1日起,通过ATM机向他人转账,24小时后才能到账,并可在24小时内撤销。ATM转账变慢了,没以前那么“方便”了,但这绝不是一种倒退,而是对现有技术环境的完善。

银行无人化,用智能设备替代繁琐的人工操作,当然是未来的趋势。减少人力开支,让有限的人力发挥更大的价值,可能是银行积极推广无人技术的最大动力。但是,银行不能为了减少成本而降低服务水平,忽略部分群体的实际需要,也不能在无人化的未来,推卸保护客户资产安全的责任。在技术应用中,找到用户普遍的“痛点”,才能更好地玩转无人银行。

只不过,在座的银行柜员们,你们的心情还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