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幹部要堅守「三種情懷」

信訪工作是黨委政府聯繫群眾的橋樑和紐帶,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調解社會矛盾的緩衝器和緩解群眾情緒的減壓閥。信訪幹部承載著組織的重託和群眾的期盼,直接服從和服務於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直接面對廣大信訪群眾,傾聽群眾的呼聲和利益訴求,擔負著匡扶正義、解困濟難之責,其一言一行都代表著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體現著黨和政府的大愛與溫暖。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信訪幹部,除了過硬的業務素質,更要堅守“三種情懷”:

一、信訪幹部要堅守“心貼群眾、傾聽民聲”的情懷

古人講,輿者,眾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充分說明,丟棄社情民意,就等於丟棄了民眾。信訪工作是送上門的群眾工作,信訪渠道暢通與否,將直接關係到政府和百姓能否交流通暢。習近平早在福建主政時,就多次強調:“信訪工作的首義,在於時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員,把心貼近人民。在新形勢下,各級領導必須放下架子,打掉官氣,主動上門,把信訪工作做到基層,把黨的關懷和政府的濟助送進普通群眾的家庭。”因此,信訪幹部要以廣開言路、聽取民聲為已任。對待每一位信訪群眾,要熱情相迎,真誠相待,認真傾聽,耐心疏導,儘可能地讓上訪群眾把“苦水”倒完,找準群眾心聲和真正的利益訴求,並從人民群眾的呼聲和需要考慮,瞭解他們的切實困難。對“哭鬧型”,要溫情勸導,充當“親友團”;對“不解型”,要耐心解釋,甘當“講解員”;對“有理型”,要認真辦理,做好“監督員”;對“別有用心型”,要據理力爭,甘做“說服員”。通過平等真誠的溝通與交流,用熱心、誠心、公心、愛心,讓來訪群眾真切地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

二、信訪幹部要堅守“敢於較真、為民代言”的情懷

“人不傷心不流淚,人無難事不上訪”, 群眾通過不同的方式向信訪部門反映情況和問題,表現了他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希望。信訪幹部不光要善於聽取民意,更要善於表達民聲:在協調解決信訪問題時,要實事求是、客觀準確地反映群眾訴求,依法依規、公平公正的解決群眾訴求;在督導信訪案件時,要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少一些瞻前顧後、多一些直言不諱,少一些敷衍塞責,多一些較真碰硬,敢於發聲、堅守原則,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發揮信訪幹部的參謀助手作用,對群眾普遍關心、集中反映的熱點問題,在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積極向黨委政府建言獻策,及時修訂完善各類政策,從源頭預防和減少信訪問題的產生。

三、信訪幹部要堅守“勇於擔當、為民解難”的情懷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辦事不容易,”這是全國優秀信訪幹部潘作良的一句話。為民解難是信訪幹部的天職。新形勢下,新問題、新情況不斷出現,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交織,錯綜複雜。作為信訪工作人員,面對改革、發展觸發的種種矛盾,面對利益格局調整引發的種種糾紛,要耳聰目明腦靈,善於發現和捕捉社會矛盾,善於動腦分析研究、推理、判斷,善於綜合運用法規政策化解,確保群眾訴求“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在處理信訪問題時,一定要設身處地為信訪群眾著想,真情實意為群眾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難題,使化解信訪矛盾的過程成為疏導群眾情緒、解決群眾困難、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過程。當前,信訪工作量大、面廣、瑣碎、繁雜,是一項責任心強、查處難度大、政策法律性強、難以被別人理解的工作,在接訪、辦信、督查督辦、複查複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信訪幹部一定要有置名利、地位、得失於度外,置困難、阻力、埋怨於腳下,置人情、關係、誹謗於腦後的胸懷,克服困難,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辦案質量,維護群眾合法利益。只要最大努力的促進事要解決,以“案結事了”的工作實效,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就一定能實現群眾滿意、社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