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之子》用谎言战胜病魔,父子面对面流道泪,彼此了解着对方

《约翰之子》中的皮埃尔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他出差巴黎时与一位当地女子发生感情,这个法国女人生下了一个男孩,但是皮埃尔无法舍弃自己的家庭;他因此满怀愧疚,在与女儿参观画廊时看到了一副昂贵的油画,这幅画很可能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他买下来小心的收藏起来,在约翰去世后,他觉得生命无常,自己去日无多,想把画邮寄给自己的儿子马修,还要借口这个孩子是约翰的非婚生子;当马修出乎意料的来到蒙特利尔的时候,他看起来从容,实际对儿子的种种举动非常紧张,不停的劝告马修“不要搞事”。

基本上,我对皮埃尔的印象就像他对自己前列腺癌的诊疗方式一样,看起来智慧老成,有自己的理解和主张,实则幼稚,有点理想主义。一个很值得回味的地方是,皮埃尔以为把马修和他母亲的事情瞒得很好,其实他的妻子很快(或者很早)就知道了马修的来历,并且知道马修对皮埃尔的意义,多么大的讽刺。

卖狗粮的马修是片中最为平和的一个人物。一开始,他就是想弄清楚“我从哪儿来”这个人生命题,所以想从皮埃尔那里了解父母的过往,以及见见他的哥哥。饰演马修的德隆尚表现出主人公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即便他和一群女孩子在一起,也会显示出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同样,孤独感也是皮埃尔当初遇到他母亲的感受吧。人海茫茫,异国的两人相遇,情投意合,如果能够早点相遇,或许能够相守终生,可惜只是假设。

很多人拿《约翰之子》与《海边的曼彻斯特》作比较,两部影片确实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李的孤独感更甚,而且从李和前妻两人泪流满面对话这一段可以看出,李的孤独和自我放逐已经到了自我放弃的地步,让整部影片的色调堕入更深的灰暗。好在《约翰之子》比较克制,马修用“看到孙子”来鼓励皮埃尔采用化疗战胜癌症,皮埃尔用看到马修的下一部作品做了回应。面对孤独,父子俩选择了解和希望。

根据影片原名,因为Jean更多的翻译成耳熟能详的“让”,因此翻译成《让之子》更合适。另外一个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梗是,马修和皮埃尔的女儿玛蒂娜似乎擦出了火花,两人的紧紧拥抱绝对是影片中的暖色。不过想象下,两人如果更加热情一点,做了一些难以描述的事情,隔天马修知道两人原来是兄妹,这就太狗血了。好在玛蒂娜看到了油画,让一切戛然而止。好吧,如果真是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皮埃尔会不会后悔,“早知今日,不如直接告诉你算了”,让理想主义人设彻底崩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