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2.5万元,就是中等收入群体?可我是房奴、车奴、孩奴!唉

“房奴”、“车奴”、“卡奴”、“孩奴”……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中间阶层疲于应付,透支着他们半生财富。

近日,国家统计局给出明确具体的数据:3亿人为中等收入群体,占世界30%,用数据回答了“世界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内涵。该标准是按照世界银行中等收入标准为年收入2.5万~25万元人民币而定的。

等一等,3亿?!

确定没弄错小数点?

也就是说,按照书面上的认知

在中国,月薪2000多人民币便能进入中等收入群!!

没错,你,你,你,都入围了!

……

我们沮丧地发现

书面认知和生活中的情感认知存在极大差距!可是,随便能在城市打工的群体都能达到这个标准,按照这个标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止3亿人。

are you 认真的?

当然,再来看看这一组数字:

2016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长了44.3%,实际年均增长7.4%。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特别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看起来太真实了吧?

说到收入应该是要看工资才对啊!

好吧,那就再看看2017年工资整体增长情况吧。

嗯,看起来是有这么一个样子。

目前的现实是,就算勉强划入中等收入群体里,只是面子上的好看与光彩,而实际上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越来越多,没有任何减轻。

中等收入者的焦虑

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曾对中等收入群体提了三个问题:

第一,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压力?

第二,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

第三,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

大前研一认为,如果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有任何一个为“是”,你就不算中等收入群体。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对这3个问题都说否呢?

中等收入者的无力感

中等收入群体处境略显尴尬,从社会底层跨入中产很难,但要从中产滑入底层却非常简单,只需要你失业、单位效益下降,或者家庭成员生病就可以了。

中等收入群体在生活中有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在涉及就业、医疗、子女教育、住房和物价上涨等基本民生领域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1)你能花的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就我国而言,早在2011年人均GDP就已经超过5000美元,而2015年更是超过了8000美元,2017则很有可能一举突破9000美元大关。

虽然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稳步攀升,但是成绩单却没有人均GDP增速那么亮眼。说得再直白一点,你口袋里能花的钱,可能增加得并不如你想象中那样多、那样快。

(2)腰包有钱,想花不敢花才最寂寞

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身背债务。从生产经营到日常生活,债务无处不在。例如,

贷款买房、贷款买车、贷款消费、贷款上学,以及企业的贷款经营,农民的贷款种地,等等。

中国居民部门负债金额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6年时的18.5%暴涨至2017年8月的77.1%,足足翻了4倍有余,而这还只是基于以商业银行为主的统计数据。事实上,中国居民不仅仅向银行借贷,还会向父母、亲戚、朋友借款,向大量的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借款,尤其是在贷款买房的时候更是如此。而这些隐形的杠杆却是没有计算在内的。由此可见,中国居民整体的负债已经处在相当高的水平。

这么高的负债水平意味着什么?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明:

单身人士小张月入一万元,若他当月需要偿还债务近8000元,那么剩下的2000多元才是他真正可以拿去花的钱,每个月的日常开支都要精打细算甚至节衣缩食。其中必然还包括相当一部分群体当月需要还清的债务已经直逼甚至超过月收入。那些自以为身处收入金字塔中层的人们,

实际上很可能只是穷人而已。

(3)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并不明显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中产阶层的收入增长并不明显。瑞信财富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家庭财富甚至呈现下降趋势,整体家庭财富下降了2.8%。

究其原因,还是出在中产阶层身上。劳动收入没有明显提高,国内的投资环境也没有明显改善,这让不少无法有效进行资产配置的中产人士身家财富趋于缩水。

不说其他,仅两年前的A股大股灾就消灭了五六十万的中产。

看完这些,我承认是个伪中等收入群体

自我感受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中等收入群体,其实很简单,我们再来做一个测试,有5个项目的回答是“是”的话,算你赢。

欧盟新的贫富分界岭有13项考核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应对家庭的意外支出能力;

(2)是否每年具有外出旅行一周的能力;

(3)是否有购买房产和租房的压力;

(4)生活中是否能够吃好、穿好和住好;

(5)家庭中常用的电器设备是否齐全;

(6)家庭成员是否有新衣服、新鞋;

(7)家庭是否拥有车辆;

(8)是否拥有互联网和设备;

(9)家庭是否能定期参与娱乐活动;

(10)家庭是否有能力每月和亲友举行一次聚会等等。

反正我已经跪在地板上反省人生了。

*资料整合来源:证券时报、《瞭望》新闻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智联招聘、网络等。

*编辑及整理:小丸子帮帮忙——资深亲子、育儿、办事攻略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