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上的觀天守石人 搶險前沿最堅強的守候

搶險人員在寶成線王家沱至樂素河區間的k227山體上進行破石、噴漿固石作業。

7月27日,王真一大早趕到工地,就一刻不停歇的向山頂的作業面奔去。山陡路滑,通往作業面談不上什麼路,只是挖幾個窩、掛幾條繩。而他此刻更為擔心的是昨夜的那場急雨,現場的兄弟怎麼樣,剛剛噴漿的巖面影響大不大,雖然已經持續高溫7天了,但他還是渴望有個好天氣。

王真,黨員,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工務機械段清二車間副主任,自7月13日晚,隨著寶成線王家沱至樂素河區間的k227山體崩塌的不斷髮展,他們緊急響應集團公司搶險命令風風火火趕到這裡。作為施工重點單位,根據主攻任務安排,他們現階段就是晝夜不休——佇立懸崖上的觀天守石人。

重裝的蜘蛛俠

崩塌地點位於略陽以南十公里左右的一里溝,地名的由來據說因地域狹小,山陡地峭而得名。沿寶成鐵路出白雀寺隧道,目不及山巔,依江聳立直上。隨著搶險除方減載方案的推進,對崩塌坡面進行噴漿和錨固成了搶險的重點。

現場作業員張德說:“噴漿作業就是用高壓將沙、水泥打在崖面上,對岩石進行固化,防止水的滲露和落石,為進一步鐵路搶通提供穩定安全的自然環境,我們都已經噴了幾百個平米,接著還要一個平臺一個平幹下去……”

在懸巖峭壁上作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職工要用安全繩一端固定在滑坡上不遠安全樁上,一端固定在自己身上。然後整個身體懸空,像蜘蛛一樣要用長釺打擊石縫,還要躲避山上不斷掉落的碎石。一次、一次,再來一次——來來回回,碎石、土塊嘩啦啦掉落。最後“重裝蜘蛛”上場,拿著扛著三十多斤重的噴筒懸空對崖面噴漿,必須戴上防護面罩和護目鏡,迅速落腳,縱身飛躍上一處——他不僅要蕩在崖邊站穩腳根,還要噴漿均勻。往往山岩上挖掘的凸凹不平,身體懸空調整範圍小,加之硬管噴漿時壓力大調整角度難,經常會反彈起大的沙粒打在人身上。為了達到統一厚度及標準,有的地方就需要噴兩三次甚至更多。

王真介紹:“在高差300多米的山上噴漿作業的難點並不多多,最讓人頭疼惱火的事莫過於找水源和運送架水管材料機具。噴漿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我們幾十人用半天多時間,在距作業地8公里的的山裡找到泉水,修築蓄水池接水管沿山順勢蜿蜒而至。運送材料機具更是一件讓人。山高路陡,用簡易傳送索道效率低不夠現場急用,我們就是用肩膀一袋袋扛上來的,一干就一個晚上,累了就靠在山崖邊歇歇”。

負重的鋼鐵隊

為了確保施工緊張有序進行,這個段在裡不眠不休還重點抓好搶險物資儲備的工作。職工在陡峭的簡易山路上把施工材料送到300多米的作業面情形同樣觸目驚心。職工們肩扛80多斤的重物,在陡峭的山路上曲折前進,臉上都沾滿汗水……

職工馮程程告訴記者:“段上為了減少職工的勞動強度,就依山搭建了兩組簡易的鋼索輸送線,落差有近乎70度,送兩袋水泥從山腳到峰頂要十五分鐘,一小時才能運8袋,遠遠供不上噴漿作業的海量需求。”

由於山上沒有路,上山必須途徑的一個陡坡,幾乎是直上直下,除了用手抓著安全繩,還需要手扶著山上的石頭或者草根,職工肩膀扛著沉甸甸的水泥,脖子上的青筋繃起,幾乎是用整個身體把水泥往上託。

白雀寺隧道上方的山陡峭,聳立直上,上山根本沒有路,塌方以後,為了上山刷方、清除塌體、運送材料,搶險人員從山的正面,用鋼管、架板搭建了一條臨時便道,用架板和木板搭路,用鋼管固定,通往山頂的路曲折,陡峭,擔山工身上的衣服總是溼漉漉的,他們的汗水彷彿總也幹不了。

為了確保施工正常用料給養,分成兩班,晝夜不停。一個班最少要背十幾趟,一天下來,要往山上背一千五六百斤重物。一般人是每走3、4分鐘左右,都會靠著山休息一次,喘口氣,讓雙腳放鬆一下。而他們為了搶時間,最快的20多分鐘,稍慢點的也不足30多分鐘一趟。中午吃完飯,只能在山上的樹林裡休息一會,或者靠著樹枝睡一會。(通訊員 郭永良)

搶險人員在懸崖上用風鑽破石作業 搶險人員在懸崖上進行噴漿固石
搶險人員用簡易索道運輸物料 運輸物資人員肩抬小機具上山
運輸物資人員在陡峭的冊路上行進

噴漿人噴漿固石完畢後看作業成果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