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辈老爱说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现在这个社会读书不一定有出路,但是一定有一条归路。


没有人说过只有读书才能有出路,但是如果说在中产家庭眼里,孩子赚到一定的钱就是出路。那么现在在香港一个搬砖工最高日薪能拿到1600hkd,那搬砖就是一条出路。相比之下一个大学生毕业,进入四大一个月才13000hkd,但在香港,还是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往搬砖工培养。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会有自我局限性的,父母、家人、朋友给的意见都是站在它们的视角上的最优解。

幸好人类发明了文字,之后有了书籍。这些各个视角的碎片才拼凑起来,成为一幅完整的图画。读书就是一点一点的,让小孩子在这个画面里,找到自己的路。

纵观人类的历史,只有文字结构是保留的最完整。读书是学习人类现有知识结构的最好有效的方式。如果给自己人生找一个路,无论是出路还是归路,这个方法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况且读书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个必须的事情,古代的识字率平均没有超过20%,读书是只属于近百年来现代人的福利。

孔子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以前的社会生产力没有解放,当朝者都喜欢每个人安安分分,不读书最好了,因为大家想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这样社会容易安定,天下容易大同。社会给人安排的出路很简单,成为一个农民就种田好了,最好他们脑子里,皇帝早朝都要扛着两个金锄头。

人的一生中总会出路的,不过在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不知道的事、让人开心的事、令人忧愁的事。

这个时候,走在路上的人自然想知道更多。而生活中有很多好像什么都懂的中年人,然后张口闭口教育年轻人,你看你读那么多书,也挣不到我这么多钱,读书有什么出路?

其实赚了多少钱也好、做了多大事也好。如果抱着自己啥事都懂的想法,他的人生中无限状态的可能性,在他决定不去探索其他路的那一瞬间,就崩塌了。

读书,其实不是为了一条出路,还是还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归路。

因为你不选择自己的路,这个社会就会给你一条安排好的路。

我还没有孩子,不能舍身体会家长的心声,欢迎条友们前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