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不忍心自己人建的房子消失,德国人求着来做“售后”

每个礼拜天早晨,

80岁高龄的杨伯,

总会守在江苏路基督教堂门口,

跟来玩的游客一起,翘首以盼,

等待着什么。

9点半,管风琴的旋律从教堂里飘出,

杨伯心头总是轻轻一颤。

杨伯本以为,

这辈子再不会有机会听到这旋律了。

基督教堂位于江苏路15号,借山而立,纵向延伸,与周围的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100多年来,

这座造型奇特的基督教堂,

声名显赫,仰慕者不计其数。

这是一座德国人斥巨资修建的基督教堂,

1898年,

一纸不平等条约《胶澳租借条约》,

德国人成了青岛的主人。

直到1914年,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撤离青岛。

在这17年间,

德国留下了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包括上百座德式建筑。

这些老建筑,

当然意味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但作为建筑本身,它们非常精美,

也已成为青岛文化的一部分。

英国领事馆旧址

如今,漫步青岛,

四处可见“德式回忆”,

却鲜有人知道,

离殖民者离开这片土地的100年后,

江苏路基督教堂的管风琴,

便是他们的第一次尝试。

1967年,“文革”动乱,

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德国管风琴,

被一夜毁掉,旋律戛然而止。

直到2006年,

一个德国考察团的到来,

改变了这座老建筑的命运。

考察团有80多人,

大多是德国建筑领域的专家。

德占青岛期间留下的老建筑,

华美且精细,

在经历过二战炮火的德国本土也不多见,

这让专家们大开眼界。

同时,他们也深感遗憾,

这些老建筑外表看起来还不错,

但内部的保护措施都太粗糙随意,

还有一些年久失修,

甚至已经被拆除。

建于1899年的亨利王子酒店的东、西馆,曾被称为“东亚第一旅店”的老建筑,经过德国 、日本、国民党、共产党的不同统治时期,在1994年被拆。

目前,青岛留存的百余个德式建筑,

仅占德国建造时总数量的1/3,

而且维修不精细,

也没能达到原来的样貌。

于是,这个德国考察团,

决定留下来修缮和保护这些老建筑,

想尽办法能在青岛待得更久些。

他们态度很坚决:

在他们眼里,这些老房子虽然在中国,

但这是德国人建的,

是德国建筑文化在中国的留存,

他们有责任维护德国建筑的质量。

但这一请求,

迟迟等不到中方的回应。

几经周转,

反倒在德国那边成立了一个基金会,

积极支持中国德式建筑文物保护。

就这样,一场跨国的“售后服务”开始了。

2009年,在基金会的牵线下,

江苏路基督教堂启动重建管风琴。

谁也没想到,

靠着留存的资料,

两位公司老板亲手复建了这座乐器,

也复原了青岛昔日一景——

海风琴韵。

在2010年10月23日,

基督教堂迎来百年庆典。

这久违且熟悉的旋律,

一下子让很多青岛老人热泪盈眶。

毫无疑问,

历史资料和工艺的保存,

是复建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人对文化传承的严谨态度,

让青岛的这个老建筑恢复了昔日的荣光,

也赢得了青岛人的尊重。

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回归德国,

“没准还要再等上20年吧。”

老建筑维修是一项长期工作,

似乎永远没有结束的日子。

兰德曼公寓旧址

青岛旧德国总督府

圣弥厄额教堂

德国人不主张大修,

而是倾向于长期维护式的小修缮,

确保在维修中技艺不走样,

像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这些老建筑,

一百多年来,

都会有维修队伍常年驻扎,

几乎每天都在对教堂进行维修和保护。

但在中国,

这招似乎行不通。

1991年,青岛火车站扩建,

曾提出“原样”的口号。

在实际改造中,

却仅保留了钟楼,在旧址上推翻重建,

除了外观风格与之前相差无二,

建筑内外的材料都是新的,

中国古典琉璃瓦代替了德式牛舌瓦,

之前的“老味道”一去不复返。

别说是德国建筑领域的专家,

许多热爱建筑的青岛人,

都倍感惋惜。

毕竟,青岛火车站在一定程度上,

代表着整座城市的建筑风情。

青岛市内的每一个经典建筑,

几乎都跟青岛站一样,

饱含着历史的文化底蕴和故事。

当然,除了青岛,

几乎每座城市的火车站,

都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你有兴趣,

不妨跟着作家郑巍的步伐,

读一读《坐上火车看民国》,

穿越民国,看民国火车的浪漫与心酸,

忆那血与火的往昔。

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提供的《坐上火车看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