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101》,创造多元的“傲慢与偏见”

《圣经》讲创世的篇章里,有著名的巴别塔。

大洪水过后,重归安稳的人类希望齐心协力,建造一座通向天堂的高塔。但这种宏愿,连带着人类巨大的行动力,令上帝颇感不安。于是他区分了人类的语言,将人类分散各处,一旦沟通失效,巴别塔只好半途而废。就连塔的命名,都满含盖棺论定的意味:所谓巴别,就是嘈杂混乱。

第一眼看到《创造101》空空荡荡的粉色金字塔阶梯,不知为何,就联想到巴别塔。倒不是阶梯真有多高,但各安其位又分而治之的态势,像极了星散各地的人类,彼此紧密连接,又很难勠力同心。

用主题曲里的话说,“每个舞步是幻想把你影子踩,勾小指答应约定一起闯关”,女团成员之间的复杂境遇,大致如此。

但我没有料到,随着节目推进,越来越多的“女团创始人”卷入其中,成员之间的缝隙,会迅速延展成巨大的舆论鸿沟。《创造101》,似乎正在创造,或者说印证多元的傲慢与偏见。

偏见的第一个主人公叫王菊。

这个26岁的女生,在女团里已经算不得年轻。而她刻意美黑的皮肤和并不纤弱的身形,无疑和传统的女团审美天差地别。因此,节目前几期,王菊总给人一种“走错片场”的感觉,排名也始终在低位徘徊。网上的表情包文化甚至拿她开涮,说“地狱空荡荡,王菊在土创”。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王菊真实魅力的展露而日益消弭。她勇敢又不遮掩地表达自己想从F班到A班的愿望,她自黑是“地狱使者”,来回应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原来她也曾经符合主流标准地白、瘦、美过,眼前关于相貌的质疑,不过是她自己的选择。最绝的是,她在公演拉票的时候说:“有人说我这样子的不适合做女团,可是做女团的标准是什么,在我这里标准和包袱都已经被我吃掉了,而你们手里握着的,是重新定义中国第一女团的权利。”

这番圈粉无数的话,点中了很多平凡女生最敏感的穴位:虽然我只是个普通人,没有亮眼的外表和过人的才智,但我依然可以坚定独立地选择自己的人生。

加上王菊利用“土味”在社交网络开展的巧妙营销,诸如“你搞好,我搞好,菊姐就能追风跑,你努力,我努力,菊姐就能出奇迹”,“半杯星巴克,王菊变快乐,一杯一点点,王菊走更远,厝内小眷村,王菊一百昏”之类的拉票集赞,也让王菊靠着“魔性”的力量,逆风翻盘,跻身人气选手的行列。

不想做白天鹅的“丑小鸭”,最终蜕变成黑天鹅,这是王菊的励志样本。

和王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叫杨超越的选手。登场之初,杨超越就像是现实版的“小燕子”,百无禁忌,蠢萌天真。长相甜美的她自称是“全村的希望”,也因此被粉丝昵称为“村花”。可村花的实力,的确有点辣眼睛。

要是按唱歌跳舞的标准来筛选,杨超越怕是得末尾淘汰。可她的外形和性格,却为她赢得了长期前五的高票。

这种巨大的反差直接造成了网上的骂战:一方关心,她凭什么?一方回应,管得着吗?

“巴别塔”停工的影响,开始显现。

如果留心弹幕,会发现王菊和杨超越的支持者,总是在隔空对掐。

起初是“王菊那么丑怎么会有人支持”,“杨超越傻得什么都不会,凭什么出道”,这算颜值与实力的对比。

说着说着,话锋就转到了更复杂的参照系上。“我们农村出身的就是喜欢杨超越,虽然她有缺点,但我们一定要把她投上去。”“王菊是上海人,上海是中国最有独立精神的城市。”到这里,选手身上的符号已经被剥离开来,抽象成地域、阶层、成长环境的标签,粉丝们也自觉不自觉地代入其中,引发共情。

看起来,这只是王菊、杨超越或者其他女团成员之间的“粉丝大战”,比拼的也无非是人气,可深究下去,《创造101》像一条神奇的魔毯,通过对101个女孩的“出厂参数”的编织,变幻出无数可能引爆社交网络的议程。有些关于审美,有些关于情感,有些关于人生,有些关于阶层。一旦这些议程经由成熟的推手引导,再加上山呼海啸的关注,用流量井喷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在这个意义上,《创造101》,以及类似的大流量节目,仿佛一面镜子,创造的只是101个女孩和一个11人的女团,映射的却是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上日益多元的“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本身不是坏事,也需要得到充分的释放。重要的是,判断“傲慢与偏见”本身的标尺是否清晰,标准是否统一。这一点或许是《创造101》们精益求精的方向。

有朋友问起,整天盯着屏幕上叽叽喳喳的女孩子,也就是唱唱跳跳而已,不觉得肤浅无聊吗?

一点都不。往小里看,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意想不到的温柔,会在某个瞬间攫住那些同感的人。往大里说,一个全民支持女团选秀的故事,在中国这样的复杂现实和人口基数衬托下,永远有洞悉社会的可能。

如果你还记得2005年的《超级女声》,那么,这一次,或许你又在见证新的历史。巴别塔始终会倒塌,但人类建造的热情,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