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七個最有影響的企業家,財富不訾,名顯天下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諸侯割據,戰亂紛紛,曾產生過七個大人物,他們以艱苦卓絕的個人奮鬥,通過商業影響或改變過歷史過程。最有影響的企業家只有范蠡、子貢、白圭、猗頓、郭縱、烏氏倮、巴寡婦清七人,財富不訾,名顯天下。今天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丘,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的宋國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鉅富。

范蠡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商思想和較為完整的經商理論,無論是對他的同代人,還是後代人,都有很大的影響。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經商的,還是為官的,都在他的思想庫中汲取健康的營養,為商為政服務。在受范蠡經商思想、理論影響之最大者,當數越王勾踐本身。越王採納範氫之“商賈”興國之策,是從自身的國情出發,深知範之道能振興國家,完成報仇雪恥的任務。勾踐經勵精圖治,“治牧江南,七年而擒吳”,建立霸業,全仗“商賈”興國。

子貢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子貢不僅在學業、政績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財經商上也有著卓越的成就。《論語·先進》載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意思是說顏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卻窮得丁當響,連吃飯都成問題,而子貢不被命運擺佈,猜測行情,且每每猜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翻譯:子貢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做買賣,以成鉅富。由於子貢在經商上大獲成功,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相當的筆墨對這位商業鉅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經濟發展上所起的作用。

猗頓

猗頓,山西省臨猗縣人。戰國時大工商業者。原是春秋時代的魯國的貧寒書生。他在生計艱難時,聽到范蠡棄官經商很快致富的消息,於是,“往而問術”。范蠡告訴他:“子欲速富,當畜五牸(母畜)。”猗頓千里迢迢來到西河(今晉南一帶),定居於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後又兼營鹽業,十年之間,成為與陶朱公齊名的鉅富。

猗頓通過多方經營,終成傾國鉅富,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很大。《韓非子·解老篇》:“夫齊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朱、 卜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說明猗頓之富已超過陶朱公,並可與王勢並提。

白圭

白圭,戰國時期中原(洛陽)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譽。在魏惠王屬下為大臣,善於修築堤壩,興修水利。《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

他主張減輕田稅,徵收產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貿易致富的理論。主張根據豐收歉收的具體情況來實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經商。穀物成熟時,進收糧食;蠶繭出產時收進絮帛,出售糧食。白圭並提出了農業經濟循環說,認為農業的一個週期為12年。他亦認為經商要按時機,就像孫子吳起用兵、商鞅行法。

白圭的自成體系的商業經營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直到明清,最大的商幫———徽商還保留了許多兩千年前白圭的遺風。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榮宗敬也還恪守白圭“人棄我取”的經營原則,而南洋最著名的華僑企業家陳嘉庚所奉行的“人棄我取,人爭我避”的經營思想,而當代著名自由撰稿人,創業投資家唐永生他也提出了“人棄我取,人取我舍”的經營理念,也是對白圭經營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裡就曾經高度評價白圭,並說“天下言治生祖白圭”。而白圭又被後世的商人奉為自己行業的祖師爺,他的經營思想,對今天的經營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經營者用心地揣摩研究。

郭縱

郭縱,是戰國時大工商業者。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其先本原趙國都城晉陽人。以經營冶鐵業而致鉅富。“邯鄲郭縱 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史記·貨殖列傳》)。

相傳,趙簡子開拓晉陽後,居住在晉都絳的郭氏,因為三家分晉投奔了趙國,與趙氏結緣。從趙簡子師東郭(虢),到戰國中期的郭縱、晚期的郭開,郭氏進入了趙國核心圈,壟斷了趙國的冶鐵業。這種關係一直綿延了二百餘年。

烏氏倮

烏氏倮,名倮,戰國末年秦國烏氏族人,大約生活在戰國末年和秦始皇統治時期,是甘肅平涼歷史上第一個寫入“正史”的人物。

烏氏倮從事畜牧業生產,養了大量的牛羊,他將牛羊換成珍奇異寶,獻給戎王,戎王以十倍的價格賞賜牛羊,結果他的牛羊多到“用谷量牛馬”,成為當時全國有名的富商,秦始皇聞訊後,給他“封君”一樣的待遇,可以和朝臣一塊兒朝覲皇帝。

《貨殖列傳》提到一個叫“烏氏倮”的富人說:“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繪物,閒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烏氏倮顯然是烏氏部落中的戎狄之人,他善於賄賂酋長,得以便利,畜牧致富,而得到秦始皇的重視;一介牧夫竟與列臣朝請,一起議論國事。

巴寡婦清

巴寡婦清,名清,巴是巴郡之意。戰國時代大工商業主,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企業家。丈夫死後,巴寡婦清守著家族企業,憑雄厚財力保衛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貞之節,封其為貞婦,為她築女懷清檯。是秦始皇陵裡大量水銀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因其在政治軍事上的特殊地位,與另外一位大商人大牧主烏氏倮被國家當作上賓禮遇。

其家族從事的是丹穴業,也就是採煉丹砂,因掌握了獨特的開採和冶煉技術,所以傳及數代而不墜,壟斷丹砂開採的生意,積聚了數不清的資財。其家財之多約合白銀八億萬兩,又赤金五百八十萬兩,到她掌管經營家業後,更至僮僕千人,依附者上萬,私家保鏢兩千餘人,憑藉雄厚的財力而保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