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表情包的人愛愛次數多?羣里的單身狗哭了

表情包又出事了。

不是那個大佬又出傳世名圖了,而是被科學研究給盯上了。

最近有研究發現:表情符號使用較多的人群性生活次數較多。

雖然這個因果關係很迷,但這可不是什麼專家隨口胡謅的。

這個結論出自美國科學雜誌《鸚鵡螺》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有數據支撐。

科學家們說,他們對16種語言用戶的超過10億條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5600多名接受調查的單身人士中,越喜歡使用表情符號的人,約會的次數也就越多,在此基礎上,54%的調查者身上發生過令人愉悅的為愛鼓掌事件。

而那些完全不使用表情符號的單身人士中,發生用愛發電事件的比例僅為31%。

一半多和不到三分之一,這個對比是相當慘烈了。

這份研究一發表,就引來許多網友的質疑,其中最多的一種聲音是:

“群裡小夥伴的表情包一個比一個騷,為啥卻全都是單身狗中狗?”

“我的表情包存貨從不怕挑戰,但出去逛街吃飯一直被餵狗糧!”

表情包多寡、使用頻率與脫單成雙到底有沒有關係,這依然有待商榷。

不過,這份研究裡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對——

使用表情符號可以增強人們交流的力量,可以讓用戶更好地與他人進行溝通。

關於表情包的流行,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其實一直有爭論。

批評的人說,表情符號的使用氾濫正在提示真實語言消亡的警告。

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JonathanJones)指出,經過數千年的艱難改革,從文盲到莎士比亞以及之後的文化發展,人類正在急於拋棄一些文化,表情符號是“人類文化重大退步”。他的嘲笑非常顯而易見:“如果你願意使用表情符號,我將堅持使用莎士比亞的語言。”

唔哩菌站支持者的那一方,表情包起碼治好了許多人不會說話的毛病。

我國表情包一屆天驕,竊·格瓦拉曾有名言:

“各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我超喜歡這裡”

話雖然輕鬆幽默,但要做到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許多人確實還沒到“社交恐懼症”“失語症”的地步,但離會說話也還差了一大截。

表達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不知如何搭訕或者起頭,不知道怎麼回覆別人,表達容易不到位。

怎麼辦?答案是表情包。

一個表情圖扔下去,三個問題都迎刃而解。

不知道怎麼開場?先丟個表情試探下。

不知怎麼接小夥伴的話?萬能的滑稽一放,好像一切都接得上。

就算對方不明白到底什麼意思,但有一個信息Ta至少是確定的——

你並沒有不理人,而是已經看了這條信息!

不會說話,不會表達或者表達能力不夠也可以通過表情包解決。

遇上糟心的事時,“臣妾做不到”、“我的內心是崩潰的”…都可以發給朋友。

你會發現,某些需要用大段文字甚至很難用文字表達的東西,很容易就被傳達了出來。

從這三個角度來說,表情包的發明簡直是很多不會說話的人的福音。

而如果跳出交流方法這個領域,表情包也有著許多妙處。

首先,它能激發人的創造力。

一個表情包大佬,一個鬥圖之王,一般來說都有著很強的動手能力。

在長年累月的鬥圖大賽中,他們已經掌握了自制表情包的方法。

為此,他們甚至連身邊人都不放過。

只有這樣,才能在表情包的江湖中獨佔鰲頭。

其次,多用表情包容易找到年齡相近、志趣相投的朋友。

以前,文藝範上豆瓣、體育迷逛虎撲、追愛豆刷微博、老年人愛養生網…你得去專門網站才能聊到一起。

而表情包出現後,別人只需發個表情,你也許就能判斷Ta的屬性了。

這一看就是個影迷。

一抬頭,果然是媽媽那一輩的範。

最後,要想不落後潮流,那還得用表情包。

現在訊息很多,很多人根本看不過來,也不知道當前什麼最熱門。

而表情包就可以看做是熱度的一個側面。

除了宋明國、張學友等幾座大山外,表情包堪稱新聞熱度的晴雨表。

《甄嬛傳》火了,網上瘋傳“臣妾做不到啊!”;

王寶強出事了,一大波“寶寶心裡苦”火速襲來;

《演員的誕生》收視高,章子怡表情就刷了屏。

今年也不例外,這不,最近你 skr 了嗎?

可以想見,表情包和新聞同步的火將會持續很多年。

以後,要判斷一個新聞火還是不火,表情包也能做一個參考。

綜上所述,表情包雖然不一定能為愛鼓掌,但真是妙用無窮。

說到這,唔哩菌已經忍不住了,我要去鬥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