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名字就能给上市公司带来好运?

(原创)换个名字就能给上市公司带来好运?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进入7月份以来,有多达12家上市公司发布更名公告,澳洋科技改名澳洋健康,贵糖股份更名粤桂股份,神州易桥变更为顺利办等等。实际上,去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00家公司变更简称。在发达市场,同样有上市公司更名的现象。但是,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更名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大有“蔚然”成风之感。上市公司热衷更名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上市公司更名“蔚然”成风

据WIND数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上更名的市公司数量就一直在不断增加,1998年当年沪深两市更名的公司为67家,到了1999年,两市改名的公司已达到100家,首次破百。而到了2015年,就扩大到了216家,2016年更是达到了242家。2017年虽有所减少,但也达到了214家,2018年至今,已经有多达149家公司更名了。进一步分析,深沪两市已经有超过40只个股上市以来更名次数超过了5次,其中,阳煤化工更名15次,中航高科更名13次,西部资源、浪莎股份、神州数码等更名12次。即便是业务变化、经营范围和地点变更,一个企业也不至于如此频繁地更名。

而从更名企业的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一是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逐渐落后,通过不断更名来吸引眼球;二是业绩不佳的企业,特别是ST公司更名既数量多又频繁;三是喜欢蹭热点的企业,看到什么热就通过更名来赶时髦;四是投资类上市公司,他们原本就没有固定的产业和产品,而是通过并购等方式生存,并购一家较好的企业,就有可能更换一个名称。

上市公司为何频繁更名

公司名称是一家企业的无形资产,有着一般商品所不具有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公司是不会轻易将名称变更掉的。尤其是已经有了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公司,更不会随便变更公司名了。不仅不会轻易更名,而且会为名称注入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挖掘越来越多的文化价值。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上市公司热衷于更名呢?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为了跟风市场热点。不难发现,凡是更名的企业,除业务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企业之外,大多与热点有关。什么热点出来,就更名为哪个热点。有一部分公司,则跟着网络热点在频繁更名,通过更名,吸引眼球。最典型的莫过于多伦其次更名为“匹凸匹”,冲着当时火热的P2P概念而去。

其二,为了“更”掉坏名声。在更名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受到过各种处罚和处理的,或者有过其他坏名声的。为了摆脱负面影响,他们选择通过更名来试图消除影响,恢复市场对其信心。

最后,为了融资需要。有些企业,为了融资需要,就通过收购更名的方式,以便利市场融资。通过并购、资产收购等,也趁机跟风,从而推动了上市公司的更名,滋长了更名之风。

更名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好运”

上交所公司监管部徐明磊表示,越喜欢改名字的上市公司,出现问题的概率越大。如果确实是因为重大资产重组、卖壳等原因,更名到也很正常。如顺丰控股,整体业务全部变了,当然可以更名。但是,更多的上市公司在更名以后,主营业务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譬如多伦股份更名为“匹凸匹”后,连续两年都是亏损。原实际控制人鲜言也因为不规范行为被证监会处以终身禁入证券市场重罚,这种完全靠吸引眼球的更名方式,显然是对企业没有任何好处的。

上市公司任性更名,已经对投资者产生了一定伤害,对市场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也引起了管理层的重视与关注。上交所与深交所先后发布了《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和《变更公司名称备忘录》,上市公司变更名称也需要按照规范进行,类似于“匹凸匹”这样的名称,可能不好使了。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上市公司任性的更名之风并没有刹住。如上市公司神州易桥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证券简称将由“神州易桥”变更为“顺利办”。上市公司指望通过更名带来“好运”,而不想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更名行为,防止借更名进行炒作等方面的问题发生。广大投资者也要擦亮眼晴,切不要让名称变更蒙蔽双眼。

tanhaojun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