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戶口的農村人,沒工作沒土地,該怎麼辦?

城城225506054


“城鎮戶口的農村人”應該是有三部分人構成的。第一部分是在2000年特別是1990以前,當時為了照顧有工作的農村人,解決他們兩地分居的生活問題,國家每年批准一定的限額由公安局經過政審以後才能夠“農轉非”的。在一個人拿工資就能養活一家人的年代,誰家如果能得到“農轉非”的名額是非常幸運的。第二部分就是改革開放以後,先富起來的一部分農村人,不甘於農村的生活條件,通過各種關係將戶口從農村遷移到城鎮,放棄了農業戶口,這在當時也是非常時髦的一種做法。第三部分就是現在的“失地農民”,宅基地和耕地都賣光了,多數是被迫性進入城鎮生活的城鎮戶口的農村人。現在這些人根都是農村的,身子卻是城裡的,高不成,低不就,可以講就如浮萍一般,飄忽不定。而且這個群體只有越來越壯大,是不可能減少的,因為城市生活的優越性看的見,摸的著,是人人心中的夢想。

那麼即沒有工作又沒有土地怎麼辦?只能是打工做買賣了,以此作為養家餬口的基礎。因為現在就是真正的城裡人,最少80%以上也是沒有固定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不是下崗職工,就是70和80以後的後生代,他們的處境和城鎮戶口的農村人幾乎上也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他們中的大多數,也是依靠到處打工或者是做生意以維持生計和養家餬口。所以不死就得幹,一切為了活著,為了在城裡能夠呆下去,想辦法打工、做生意都可以,沒有其他的路子可走。


冬青裡的駱駝草


城鎮戶口的農村人,沒工作,沒土地該怎麼辦?這個說法我認為是不夠合情理的,咱慢慢解釋。

首先,自國家實行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不但城鎮發展快,而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特大變化,煤油燈變成電燈,石磨變成電磨,耕牛變成拖拉機,架子車變成拖拉機,汽車,洋車變成電車,轎車,手工耕種收變成了全部大型機械化。土房變成了現代化樓房,吃穿用全部多樣化和現成化,過去毛把一斤的農糧,現在一塊多一斤,一頭豬羊過去二三十元,現在千把元,一個人過去一天合工幾分,幾元,幾十元。而現在幾百元甚之上千元灬、、…等等無法列舉了。正因為國家強大了,農民也富了,政策也好了,也順民意得人心了,反而在鄉下的一部分較富裕,較有錢,較有本事的人坐不住了,不滿足農村的現狀了,所以就往城鎮投奔了,發展了(其實,此時的部分城裡人,在城裡過膩了,反而到鄉間,去山澗,到深野老林中或包地,或種樹,或搞經濟開發,或辦各種企業,物業,服務行業,或休閒,或療養,或養老去了)。而和部分城裡人的想法恰恰相反。當然,去城裡的部分農民有多種原因:有常年在此地打工掙到錢後,在城裡長期打拚發展的,買了房與車,包括小學生上學等不得不入城裡戶口的。有農村人專為小孩的前途,去大城市求學,不得不買房買車入戶口的。有一部分因富裕有錢了,專買房買車去城裡風光顯擺享福自在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農村兒孫的定媒成婚問題,認為農村已不趕形勢,女方以後的眼匡與要求更高,不得不搬往城裡的。綜上種種,我認為,他們都比在留守在村裡的家庭農戶有資本,強多了,生活何以發愁?很多農戶想去城裡還沒條件去呢。您認為不是嗎?況且城鎮戶口的農村人,他們的應分土地在家鄉一分也不會少,這是政策規定的,怎說沒地?而是凡是住到城裡的農村人,他們在老家的土地,都轉包給他人耕種了,不是嗎?而住到城裡的人們只要下勁,掙錢也易。上歲數人給人看大門,女人做家政,年輕人工作的出路就更廣了,何以會無錢花,無飯吃呢?

不認同者也莫噴!

謝謝。


福自福地來wjf


還是幹吧!無論幹什麼,總會有收入養家餬口,總不能年紀輕輕的等老,等低保,等死吧!

人的一切都是為生活的更好一些,再好一些。為生存的更加美好而奮力拚博,有的屠宰戶和我說:“哥哥,我一天不殺豬,就沒人給我錢,老婆就沒有好臉看我,好吃的飯就不做給我吃”。這話有點玩笑頑皮。但道出了沒地又沒有工作的人,在城市的艱難辛苦與心酸的眼淚。

由其是為了供孩子上學的人,又丟了土地,帶著大口罩站在冰雪道邊擺地攤賣菜,賣食雜的吆喝聲。帶著大口罩當上臨時環衛早晨掃大街的清刷聲。開三輪送外賣的滿頭冰霜,行駛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的滴笛聲,還有夏天滿身汙泥臭水,修下水的臨時工,滿身的臭汗氣味……

幹就有更大更多的麵包烤肉等你吃,更多的工資等你拿。不幹,幾乎就是零,沒有收入。走在人生路上艱難艱苦的人們,不要氣餒,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使使勁,動動腦,選好行業,學會借力,下點功夫,走過艱辛。富貴在前面。


張大河創意富有源泉


這話說的城市戶口就是城市人,說是農村人多掉價呀!

如果你是城市戶口,享受很多農民想都不敢想的資源,國家很多優惠的政策都是向城市市民的。所以,城市戶口的人不管是做生意,工作掙錢都比農村容易,估計你在城市是個自由職業者,年齡大了,想回農村要二畝地養老。實際上過慣城市生活的人到農村也不適應了。農村雖然接近大自然,空氣新鮮,但物質匱乏,出行條件醫療條件都跟城市有天壤之別。還是不回農村好。

有段相聲說的好,城市人沒事幹,帶著彈弓到處轉(打鳥),城市戶口真是好,國家給的有低保。驚弓之鳥就是說鳥在城市被打怕了,樹上都不敢呆了,都落到幾丈高的高呀線上,練了一身高壓不侵絕技。兩個鳥沒事再高壓線上閒聊:一個說城市生活這麼危險,咱回農村生活吧,有吃不完的五穀香味。一個說,不就是打死也不回農村,在這還能吃上西餐,窮鄉僻壤的誰去,在這在難好歹也是城市戶口。相聲雖然幽默,反應了社會現狀。

在城市生活的人,自由職業者想法交社保,吃低保,老了還是幸福的。


火起來才是硬道理


我的一個朋友,本來條件挺好,在國企上班,但是98年改制下崗,更不幸的是又患了一場大病,花光了所有積蓄。但是,這個朋友痊癒以後,先是買了個摩托三輪拉人,後來又走街串巷買水果,最終租了一個店面,擴大了自己的水果生意,現在生活的風生水起,比在國企上班時滋潤多了。

所以,條件不好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努力,不上進。


雨一直在下滴滴答答


這個問題還不好回答。八九十年代流行農村人買城市戶口或者是條件允許隨父或母遷為城市戶口,那個時候農村人特別羨慕城市戶口,認為很高尚,高人一等,更有甚者將自己的地退出。讀書出去的另當別論。雖然戶口在城鎮,但由於自身條件或家庭條件在城鎮買不起房,始終家是在農村,因自己的父或母雖在城市上班,但家是在農村的,退休後也就回農村了。認為自己是城市人了,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好胳膊好腿的,不去掙錢,農村又沒有地種(當然這種人有地他也不會去種),只有肯老了,老的去了,他自己也就去了。


凌波微步3425


回答悟空:農村農民進城後,離開了一畝三分地,能千些什麼掙錢,其實在城市裡有許多農村人乾的活。早晨到人才市場去領活,當天幹完活就開工錢,幹一天一兩百元錢。那是當天種當天就收穫,養活一家人不成問題。

環保護理花草,保潔建築裝飾物流。有技術大顯伸手,無技能吃苦在頭。包工計酬,城市打拼久了每個人都成了全能手。



民農歌者


城鎮戶口的農村人,現在也應該挺好過,只要身體好,出去打工那兒也能掙出吃與穿的來。就怕不吃苦,就怕沒有進取心,光在那兒心高妄想,天上能掉下餡餅來,哪有那樣的好事。有人靠拾破爛,撿費品都能養家餬口。

所以只要年輕力壯,出去打工一定能養家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