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的变迁

五师/王新明《白浪情》

房屋的变迁

衣食住行,人生必需。人的栖身之地的变迁,记录着人类进步的步伐。

人类最早没有房子,居住在树枝搭起茅棚里,山洞里;随着社会的进步,鲁班发明木工工具、人们就逐步会使用这些工具,盖房子就成了可能。人们用木盒子,用泥巴制成土砖,用火烧窑制成瓦,用木头锯成建房材料,南方的砖瓦结构型房屋就逐步形成。主要形式大都是一栋二厢房,有堂屋(相当于现在的客厅)有卧室,有煮饭烧菜的屋子。人类逐步由穴居、茅草棚居,进入相对舒适的瓦房民居。解放前,穷人照样住房难,无家可居的,住窑洞的,住茅草房的,大有人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穷人闹革命,解放了,翻身了,分到了田地和房屋。

从五十年代初期,我记事开始,土砖瓦房伴随我十几年,住瓦房给我的感觉,外面天气有多冷瓦房里就多冷;外面天气有多热,瓦房里就有多热。记忆犹新的是,每到晚上猫儿狗儿就在瓦房顶上奔跑,瓦咔啦咔啦的响,它们把瓦搞得松动,其结果,就是下雨的时候,房子里到处漏水 ,年迈的母亲就得大盆小盆,坛坛罐罐都拿出来去接水;房屋的地面也是土质的,家里喂的鸡,经常在房子里扒拉扒拉,房子地面也就出现大坑小坑,还时常有鸡屎拉在里面,父母亲忙着生产队里出集体工,也没有时间搞卫生,家里卫生环境也就可想而知;有意思的是,房子的土砖被蜜蜂钻了好多小孔,一到春天,蜜蜂就在小孔里钻来钻去。小时候,我用玻璃瓶,对着砖上的小孔,把蜜蜂引入瓶子里,装些蜜蜂,让它在瓶子里嗡嗡叫,这就是我儿时的唯一玩具。

1972年12月,我应征入伍,离开家的时候,父母亲站在瓦房的台阶下送我,满含深情,依依不舍,母亲说:“满伢子,到部队,要听人家的话,好好干,到了部队,马上写封信回家”。我说:“爸爸,妈妈,你们放心,我会努力的”。告别了父母,回望了一下我居住了十八年的瓦房,心里说:“再见了,瓦房”。

1976年暑假,我从石家庄铁道兵工程学院回家探亲,爸爸妈妈十分高兴,特别是母亲,高兴得象自己中了主一样,硬是领着我到生产队四十户人家去报喜,去看望乡亲们。晚上当生产队长的父亲问我:“在军校学过电没有”?我说电工学刚学完,我会的”。父亲说:“那好,给你配二个劳动力,把生产队的电接上”。父命难违,从第二天开始,我同生产队其他二个壮劳力,购买电器材料后,就开始了打孔、布线、装灯泡、电表、日光灯、开关等工作,四十户人家,近200间瓦房,加班加点,用了整整二十天时间,全部配电安装好,通电的那天晚上,全村人欢欣鼓舞,我们成为全公社第一家用电的生产队。几十年的瓦房从此晚上就灯火通明。生产队非得给我记公分。我和父亲坚辞拒绝。

九十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农村就慢慢开始盖楼房。我在乡下的弟弟说,要把瓦房拆了盖楼房。我立马就说,我寄八万元回家,一起盖,让父母过上幸福日子。楼房建好后,装上电视、程控电话、配备了家具和电器设备。房屋落成的时候,我从十五工程局机关请假回家。落成当日,请了村子里的乡亲们喝酒,鞭炮声,欢笑声,响彻山乡。父母亲乐得笑开了花,父亲在酒宴上说,感谢党的好政策,在几个崽的努力下,我们住上楼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