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出口疲软?万兴科技的“路子”或许值得借鉴

根据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最新的行业运行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出口收入538亿美元,同比增长3.4%,增速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外包服务出口增长5.1%,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增长2.3%。

(数据源自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

这一数据看似“稳健”,实则是差强人意。如果我们把它放在软件业整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观察,软件出口已经成为我国软件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拖了大局的“后腿”。

数据显示,2017年同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这一增速虽然比巅峰时期有所下滑,但仍然“跑”在GDP增速的前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前后一对比,软件出口的“疲软”已经显而易见了。

(数据源自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

这种“内热外冷”并不是近年来独有的现象,而是与我国软件业长期以来“重外包、轻品牌”的发展模式密不可分。我们有一流的软件人才,一流的软件技术,却只能“为别人做嫁衣”,很难有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大部分软件出口收入来自信息技术外包,说白了,就是替别人“打工”换取的劳动报酬。哪怕强如腾讯这样的巨头,在微信出口这件事情上,也不得不面对“折戟沉沙”的失落。

虽然这些出海企业中诞生了文思海辉、东软、中软国际、软通动力等百亿级的大公司,甚至是上市企业,但仍然没能改变我们在软件出口领域的“弱势”地位,甚至加深了这种“打工者”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软件业的整体价值,丧失了定价、议价的主动权。很多软件出口企业的生存之道,仅仅是作为国外大公司的“附庸”,利用国内较低的人力成本来赚取技术差价。

这种外包模式的盛行与我国软件业起步晚、底子薄不无关系,但更与我们在国际化征程中的策略紧密相关,许多企业仅仅把海外市场作为一个“配角”,害怕与大公司正面竞争,而仅仅通过技术服务来获取利润。他们所面临的客户往往不是个人,而是企业,特别是那些主营业务清晰、市场优势明显的大型跨国企业。

早在2004年,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就曾经这样描述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全球有6000多亿美元的软件与服务市场,中国只占1%~2%,其余将近98%的份额在海外。中国的软件企业要去争夺全球98%的市场,只要拿到国际市场的1%~2%,就是中国市场的100%。”

庞大的市场让人艳羡,也往往会让人手足无措,更多人只顾低头赚钱,从不抬头看路。在软件出口的路上,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通过更直接、更具魄力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用自主品牌打入欧美市场。

万兴科技(300624.SZ)主营的是消费类软件,为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个人、家庭用户提供多媒体、跨端数据管理和数字文档三大类应用软件,主要产品包括Filmora(视频剪辑软件)、PDFelement(数字文档管理软件)、Dr.Fone(跨端数据管理软件)等等。

(万兴科技中文官网)

2017年,万兴科技主要电子商务网站的年度累计访问量达到36,934万人次,产品年度累计下载量达到8,516.69万次,较2016年分别增长39.83%、35.79%;万兴的主要电子商务网站wondershare.com的访问量在 Alexa全球网站中排名1,141位,超过了暴风影音(排名12827)、携程(排名3866)、优酷(排名1428)等知名站点。

这些数据表明,万兴科技依托着自建渠道和自主品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其精品化、本地化运营策略正在帮它成为一家全球知名的软件企业;再加上其不断丰富和成熟的数字化网络营销方法,一条自主化、品牌化的软件发展之路已经清晰可见。

放在更为宏观的背景下看,万兴科技“闯”出的这条道路显得尤为珍贵。

“十三五”期间,国际、国内都面临着新一轮科技变革,围绕着价值链主导权、技术分工、产业生态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要想在移动通讯、数字制造、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行业产生引领全球的价值效应,就必须在软件业有所作为,软件出口就是重中之重。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行动计划、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的稳定实施,依然离不开软件业的帮助,无论是国家网络安全,还是数字化工业发展,都要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向高附加值的生产和服务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