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三)

二十世纪末

•1980年 P.伯格(美国)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F. 桑格(英国)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R.霍夫曼(英国) 应用量子力学发展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前线轨道理 论。

•1982年 A.克卢格(英国)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梅里菲尔德(美国)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

J.C.波利亚尼(加拿大)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

J.M.莱恩(法国)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戴森霍弗、R. 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奥尔特曼, T.R. 切赫(美国)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科里(美国)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恩斯特(瑞士)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马库斯(美国)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穆利斯(美国)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史密斯(加拿大)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欧拉(美国)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M.莫利纳、F.S.罗兰(美国)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H.W.克罗托因(英国)、R.E.斯莫利(美国)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J.E.沃克尔(英国)、

J.C.斯科(丹麦)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