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黑陶」新傳奇——記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大專

從204國道進入連雲港市贛榆區六里橋,一處寫著“青口文化創意產業園”的仿古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裡是連雲港市黑陶文化研究會會長、連雲港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連雲港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李大專的黑陶藝術展示館,千餘件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黑陶藝術品陳列其中,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令人歎為觀止。

奮鬥的幸福,讓李大專臉上始終掛著笑容。他如數家珍介紹黑陶的前世今生:“黑陶是龍山文化標誌性遺存,更是遠古工藝中的一朵奇葩,贛榆黑陶製作技藝在四千五百年的傳承中,保持了傳統文化的地方特色,造型豐富多彩,圖案古典雅緻,製作技藝傳統精湛。”

今年42歲的李大專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黑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省工藝美術名人,連雲港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帶領技藝傳承十大名家、“四個一批”文化人才。探尋李大專傳承“黑陶”遠古技藝的奮鬥軌跡,給人們許多啟迪。

懷揣夢想,打造文化產業平臺

文化是根植於心靈的記憶,李大專自幼喜愛黑陶藝術,一直有作傳承遠古技藝的夢想,很小的時候就從姥姥那裡接觸到做陶、燒陶的民間手藝,對陶土器皿情有獨鍾。

贛榆是黃河古道的入海口,泥沙資源非常豐富,土壤粘性比較大,為製陶業提供了優越的天然材料。李大專從事黑陶製作絕對不是為了謀生,純屬個人愛好。

李大專於連雲港市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先後做過電工、鉗工、開過車床,在建築工地幹過泥水匠,在青口鎮幹過團組織幹部,擔任過近20年的村級黨組織書記,豐富的經歷伴隨著他豐厚的積澱,為他增添了睿智,讓他更加成熟。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的技藝時刻面臨著失傳的風險,黑陶也不例外。出於深入骨髓的責任感,2006年在擔任六里橋村支部書記期間,在“六里橋民營創業園”內組建“青口文化創意產業園”,以黑陶為主打品種,承擔起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

“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黑陶工藝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古老的黑陶製作工序比較複雜,要通過選料、淘洗、拉坯、晾曬、修整、壓光、雕繪等10多道工序,尤其是黑陶雕刻及壓光環節,幾乎存在於黑陶製作的全過程,以一個團圓罐為例,每個團圓罐需要精心雕刻6000多刀,刮壓12000餘次,期間不能出現絲毫差錯,這不僅要需要製陶工人有充沛的體力,還需要有一絲不苟的精神。

只有在經歷了這“千刀萬刮、千磨萬刻”的磨練,承受800-900度高溫“封窯燻煙滲碳”的洗禮後,才能呈現黑陶“聲如磬、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藝術特色。在眾多黑陶藝術品中,李大專印象最深的是製作徐福東渡寶瓶的過程。這個高120公分、直徑60公分的黑陶作品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寶瓶製作的時候,正值寒冬,滴水成冰,為了做出上等寶瓶,他親自把關每一道工序,帶頭在院子裡建了一個6米高的大土窯,成功解決了原有土窯空間不足的問題,這一干就是一個多月。

無論是當年創業初期艱苦的環境,還是如今創業有成安逸的生活,正是懷著對黑陶的崇敬之情和專業的工匠精神,促使李大專20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製作黑陶。

創新不止,提升黑陶文化品質

“創新是第一動力”。黑陶是一種文化更是一門藝術。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傳承和創新黑陶文化日趨擺上新的議程。

他組織技師先後赴龍山、景德鎮、宜興等地學習。考察回來後,通過問卷調查和網上調查的形式,準確掌握了消費者的需求,並與省內外同行專家交流溝通,邀請高校美術老師作指導,共同研發新產品,一改黑陶色彩單調,形式單一的狀態,成功研製出浮雕類、鏤空類、彩繪類等數百種黑陶工藝品及禮品。其中,最經典的作品《詠菊》,經歷了開口罐、小口罐、團圓罐多種形式的轉變,最後投入市場,一舉成名,奪得2014年“藝博杯”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賽金獎,短期內就銷售了1000多個。

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時代,人們審美水平在不斷提升,傳統的造型遠遠不能滿足現在人的審美要求,李大專深深意識到,新時代下的黑陶,既要遵循傳統工藝,又要注重產品創新,才能滿足多層次消費者需求。

2013年12月,李大專被江蘇省文化廳授予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黑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後,更加堅定了他專心學習、研究黑陶技藝、研發新產品的信心和決心。他還時刻對傳統黑陶技藝進行了大膽嘗試,在泥料選擇、造型設計、裝飾佈局以及工具使用上別具一格。

“針對黑陶製品容易風化褪色的特點,我曾一度陷入困境、迷失方向,感覺自己在製作黑陶的道路上越走越窄。”李大專說。最後,在傳承古人煙燻滲炭的基礎上,他結合現代燒製需求和經驗,總結出一套全新的燒製技術,擺脫了原始陶器粗糙的外觀和簡陋的工藝,解決了易破損、易開裂等難題。同時,他導入文化創意元素,使得黑陶製作技藝快速發展,從原先的60個生產品種,開發到目前的380個品種,其中研發出鏤空產品幾十種,到目前註冊版權作品已經達到100多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逐年提高。

對於黑陶的銷路問題,李大專認為“酒香也怕巷子深”,他摒棄了傳統文化產品“坐地等銷”的模式,主動參加各地展銷會,前往北京、上海等地,挖掘潛在客戶、推銷黑陶產品,還特意為客戶準備了精緻的黑陶紀念品,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舉措,黑陶銷路逐漸被打通,越來越多的訂單送到了李大專手上。

跨出國門,圓夢“一帶一路”

黑陶文化博大精深。近年來,為了更好的傳承和弘揚黑陶文化,李大專主動聯繫中國礦業大學、淮海工學院的專家教授,就製作海洋文化為主題的黑陶藝術精品進行研討。與此同時,公司還積極與美術院校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保護和挖掘傳統文化與創新並重,打造黑陶文化品牌,不斷提升黑陶產品的文化品質。還撰寫《探討陶瓷藝術開光藝術表現形式》、《淺談陶瓷藝術的生活美、藝術美》在《文化產業》雜誌發表,並在評比中分獲優秀論文獎,他編著的全國首部黑陶製作書籍《黑陶製作與欣賞》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建設後,李大專敏銳地意識到,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陸地絲綢之路交匯點的連雲港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他把中國傳統文化與“黑陶”技藝融合起來,主動設計“一帶一路”文化產品,他設計的黑陶作品《西遊記》在首屆“國際亞太地區絲綢之路聯合執法”大會上,被以文化交流的方式送給國際友人。

“走出國門參加世博會,是讓黑陶技藝全球綻放的舞臺。”李大專談起黑陶作品《徐福東渡》瓶參展韓國麗水世博會的情景,至今仍興奮不已。徐福攜三千童男童女出海,東渡扶桑,是世界上第一個航海家,黑陶作品《徐福東渡》瓶在韓國麗水世博會中國館展覽,讓中國傳統文化再一次大放異彩,吸引了各國觀眾,獲得專家和遊客的好評,也較好地推動了黑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2015年春節期間,李大專到新加坡參加“春城洋溢華夏情”新中文化交流會;2016年10月,到澳門參加由江蘇省組織的“蘇風藝品——國際文化藝術品展覽會”。

讓黑陶走向世界舞臺中央,是中國幾代“黑陶人”的夢想,這個夢在李大專的奮鬥下,美夢成真。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李大專在繼承和傳承傳統黑陶技藝中,大膽創新,先後在國內國際展覽會展示並獲獎:2012年,黑陶作品《龍瓶》榮獲江蘇省“海龍杯”工藝美術精品大賽金獎;2013年,黑陶作品《菊花罐》在第三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中獲“迎春花獎”;在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藝術館精品展中獲銀獎;在“藝博杯”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賽中獲銀獎;2014年,黑陶作品《詠菊》在“藝博杯”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賽中獲金獎;2015年,黑陶作品《百鳥朝鳳》在“藝博杯”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賽中獲銀獎;2016年,第四屆江蘇民間文藝作品獎中獲“迎春花獎”。 黑陶作品《和諧瓶》獲中國“漢博杯”工藝美術大獎賽金獎;2017年,黑陶作品《吉祥》在 “藝博杯”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賽中獲銀獎。

奮鬥新時代,築夢新徵程。面向未來,李大專信心百倍。他決心乘十九大浩蕩東風,努力奮鬥,抓住“一帶一路”契機,把文化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強,把遠古黑陶技藝推向世界舞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黑陶製作技藝在全球大放光彩。

展示各級項目 ,宣傳申報成果;

提高傳承意識,普及保護知識。

長按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