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本精美科普書揭祕波瀾壯闊的生命史——300本生命科學書單之「生命史系列」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尹哥聊基因”

(向上滑動啟閱)

題記

小時候讀《山海經》,看到一大群珍奇異獸,不光名字奇葩,配圖也似乎是外星來客,頓時覺得古人好有想象力。直到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犰狳,方知想象也需要有原型,大千世界才是最變化莫測、引人入勝的所在。

大學時,第一次接觸到《槍炮、病菌與鋼鐵》,手不釋卷連夜看完,被作者賈雷德·戴蒙德縝密的知識結構和宏大的歷史觀深深震驚。在那之後,我對整個生命圈的認識都有了全新的蛻化。進而,我開始“窮舉”所能買的到的各種與生命科學相關的科普讀物。

這幾年,感覺“窮舉”讀書開始跟不上了。這不僅僅是因為工作忙了,更是因為市面上各種生命科學科普書籍忽然像倉鼠繁殖一般,短時間內多起來了。

如果說2015年只有10~20本左右的新作,到了2017年則至少有30~50本。更可喜的是,宏觀思維大作的跨界水平越發高超,對與時俱進的技術關注越發同步,本土作家的段位臻於一流,中文譯者的成果趨於“信·達”。當一個學科開始走出象牙塔,傳授知識的方式超越了教科書和專業領域,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普及,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時,我欣喜地意識到:生命時代真的來了。

科普,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種公益。所以,我一直堅持做《天方燁談》音頻節目,目前點擊量已經超過3000萬次了。隨著更多大咖相繼參與,這檔節目成為了群星薈萃的天方“眾”談。不僅如此,我還很喜歡在不同階段的學校授課,完成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全覆蓋”(據很多家長反饋,有很多同學聽了我的課程,主動改為主修生物,真不確定是不是正確的選擇……捂臉)。

另外,因為華大自己就有幼兒園,所以我還一直嘗試跟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進行生物科普。當孩子們能夠給我準確講出保護色和警戒色的定義,能和我討論北極霞水母和漂泊信天翁的習性,甚至能告訴我河馬和鯨是親戚的時候……我知道我的努力是有意義的。

大家可能沒對比過這樣一組數據。在元素週期表裡,中國做出的貢獻可能只有煉丹時發現的鋅和砷。而在生命週期表裡,其中的一項指的是一個物種測序完成的基因組。截至我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全球一共發表了510篇論文,分別描述了510個物種,而中國在其中的貢獻達到了33%,超過了美國的25%,華大基因更是參與了中國部分的76%。在化學上落後的,生命科學上咱們補回來。

在這個基礎上,華大基因的小夥伴們還一起發起了生命週期表第一期哺乳動物補全計劃,即對5000種哺乳動物、157個科的物種進行基因組眾籌解密,解密後的數據會存儲在深圳國家基因庫並對公眾免費開放。更有紀念意義的是,這個物種的數據庫就可以以貢獻者本人來命名了。命名一顆小行星機會渺茫,但命名一個物種還有大把的機會(要知道,已知的物種接近1000萬種)!目前開放的157個科中,已經有132個科裡的物種被認領,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您或您的孩子不心動麼?詳情見生命週期表。

要做好生命週期表的工作,學學生命科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這次,我整理了300本與生命科學科普相關的圖書/圖冊,應該說是對自己看過的全部作品的一次梳理,大部分適合大朋友看,也有很多適合小朋友看(比如恐龍和史前動物的畫冊),希望能夠幫助喜歡生命科學的朋友們節省大浪淘沙的時間。如果您覺得我有哪些未收錄的好書,也歡迎留言告知。

值得一提的是,我還特別對生命科學書籍的知名出版機構做了一次評點,希望知識界都能一起努力,早日奉上更多優秀作品,以饗書蟲們。

同時,我也終於鼓起勇氣,把《天方燁談》音頻節目裡的精華內容整理成書,暫定名《生命密碼》,配合音頻節目一併推出,希望年內能夠和大家分享,也感謝並希望大家繼續支持。

在這裡,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小夥伴們(李雯琪、鄭濤、張雨宇、唐川、吳彪、林昌泉、翟騰、蕭芳權等人)。正是大家攜手同心,才整理出了這份史無前例的書單,這個工作量真的很大。所以,如果您覺得這份書單有價值,請給我們一些打賞,我們會把這部分的錢全部捐贈給華基金和光基金,而我會自費請小夥伴吃頓好的,也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們:深圳哪家館子更文藝?

前天,我們推送了,每個類別都推薦了2-3本代表作品(尹哥親自評分8.5及以上),每一本都堪稱經典。

今天,我們分享生命科學書單【生命史系列】,一共收錄了41本生命史相關的圖書。

生命史系列圖書一覽圖

以下是41本【生命史系列】圖書的詳細清單,每一本都有尹哥評分(滿分10分),歡迎留言,分享您的觀點。同時,如果您覺得有哪些未收錄的【生命史系列】好書,歡迎留言告知。

B1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尹哥評分:8.0

與世界上古老的生物相比,人類的生命不過轉瞬之間。這些存在千年的生物見證了地球的歷史,提醒著我們肩負的責任,也是地球未來命運的指標。

藝術家瑞秋‧薩斯曼花費10年時光,與生物學家合作,周遊各地拍攝在地球上生存超過2,000年的生物,她的足跡從南極洲跨至格陵蘭島,從美國的莫哈維沙漠到澳洲內陸,最後的成品皆收錄於此書,呈現出令人驚豔而獨特的攝影文集。

她的攝影探索以紀元零年為起點,往後回溯,在現代紀錄過去,這些古老的有機體遍佈各個大陸,例如格陵蘭島上有一種地衣,100年只長1公分;而美國猶他州則擁有一片已存在8萬年的白楊樹林。透過紀錄這些獨特而美麗的古老生物,薩斯曼描繪出這個星球上活生生的歷史,而且仍然不斷生長著,但也透露出我們在未來可能失去這些生物的危機。這些從古老時代存活至今的生物,幾千年來撐過了極端氣候的考驗,但是面對如今氣候變遷和人類開發的威脅,卻顯得如此脆弱,她所紀錄下的兩種生物便已經因為人類介入而宣告死亡。

這不只是一本美麗的攝影文集,更是藝術家提出的問題,值得每個人細細思量:如果這些生物已經存活了這麼久,為何會在我們這個世代結束生命呢?

薩斯曼是出身於紐約布魯克林的當代藝術家,她的攝影作品和散文曾刊登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衛報,以及NPR上。她為了本書花費10年研究,與生物學家合作,環遊世界各地拍攝在地球上生存超過2,000年以上的有機體。她獲獎無數,其中包括2014年古根漢獎助金;同時她也經常受邀演講,包括TED論壇及大學演講,曾接受CNN及BBC訪問。她的作品曾在歐美各地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中展出。

B2

生命簡史 :

地球生命40億年的演化傳奇

尹哥評分:8.5

人類出現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模樣?

當三葉蟲在海洋中歡快地遊動時,大陸仍是一片荒蕪;開花植物和昆蟲的關係,竟然如盛行的舞臺劇一樣,充滿了愛恨情仇;原以為恐龍的陸地霸主地位牢不可破,誰曾想,彗星的一次猛烈撞擊,竟讓恐龍從此只能在漆黑、寒冷和困惑中磕磕絆絆地行走至僵硬;從古猿到人類,看似簡單的站立,卻讓人等待了千萬年……從生命起源到人類活動的現代,生物物種滅絕是生命演進中的“家常便飯”,死亡總是突然降臨,可是生命永不孤單。

而這些,都是化石告訴我們的故事,也是《生命簡史》的故事。

英國古生物學家福提,追尋三葉蟲的足跡,從寒冷的北極圈到澳大利亞中部的荒漠,從美國內華達沙漠到泰國的達魯島,從智利到中國再到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跑遍了世界五大洲,用化石還原生命誕生的源頭故事。

可以說,《生命簡史》是一座紙上生命博物館,它的嚮導是專業的古生物學家,它用化石為我們描述40億年地球生命傳記,演化、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滅絕、恐龍稱霸、古猿出現、人類誕生……只需一顆好奇心,你便會發現用化石講述的故事,卻如BBC紀錄片一樣好看。

《生命簡史》是一部沒有終章的傳記,演化從未停止,生命總有對策!

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劍橋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專家。發表學術論文250餘篇,其著作《隱藏的風景》獲得世界自然圖書獎。

曾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嘉賓主持,拍攝多部紀錄片。由於這些在公眾科學上的傑出貢獻,2013年,福提被授予劉易斯•托馬斯科學作家獎,2006年,獲邁克爾•法拉第科學貢獻獎。2016年,福提獲得英國古生物學會的終身成就獎。

B3

詩性的宇宙 :一位物理學家尋找

生命起源、宇宙與意義的旅程

在一個沒有起因、也沒有目的的物理世界中,任何一個人的存在,真的有那麼重要嗎?人類的目標和意義,是否能融入科學的新世界觀?一個人很渺小,生命短暫如蜉蝣,與宇宙相較,我們的身量甚至不如一顆原子和地球的相對尺寸。任何一個人的存在,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在一次高速公路瀕死經驗中,作者與生命的有限性面對面交鋒。他瞬間深刻感受人類生命的渺小與短暫。

不禁問出:任何一個人的存在,相對於整個宇宙,真有那麼重要嗎?

蕭恩.卡羅爾身為世界知名物理學家,提出了自達爾文以來科學典範轉移之後,幾乎沒有人可以迴避的重要問題。在本書中,他不單以卓絕智慧處理希格斯玻色子和額外維度的問題,還探討所有人類面臨的最深邃問題,面對世界的基底現實,我們該如何處理以下問題:

我們身處何方?

我們是誰?

我們的生命是否有意義?

面對這道哲學問題,作者引導我們看見過去幾百年來接連不斷的發現,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對我們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本書以極大的企圖心,試圖將人類的目標和意義,安置在科學的新世界觀中。

作者以詩意文字與洗煉文筆,引領我們一探「詩性自然主義」,儘管自然世界只有一個,「詩性」卻提醒我們,談論世界的方式不只一種,宇宙並非某種單一且統一的情節,而是不同層次都有各自適用的描述,而且都是對於現實真實的描述。而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到這些不同層級的描述之間的關連性,從而組成一個讓我們安身立命的信念星球。

書中50個簡短篇章,充滿耐人尋味的歷史軼聞、旁白省思和嚴謹闡述。卡羅爾以耀眼奪目的獨特手法,鋪陳從達爾文和愛因斯坦,乃至於生命和意識,以及宇宙起源等一波波科學革命所依循的原理原則。

蕭恩‧卡羅爾(Sean Carroll),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曾獲多家機構獎項與研究基金,授頒單位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國航天總署、艾爾弗雷德.斯隆基金會(Afred P. Sloan Foundation)、戴維和露西爾.普克德基金會(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美國物理聯合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和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他最近獲頒的榮譽是2015年古根漢基金獎(Guggenheim Fellowship)。卡羅爾著作包括《從永恆到現在》(From Eternity to Here)以及《宇宙盡頭的粒子》(The Particle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他和作家妻子珍妮芙.威雷特(Jennifer Ouellette)住在洛杉磯。

B4

與古生物同行 : BBC失落的史前世界

BBC《與恐龍同行》創作團隊為大家帶來這本令人驚歎的史前動物視覺百科全書。《與古生物同行:BBC失落的史前世界》是一部史前世界動物名錄,從原始兩棲動物、巨型盾甲魚到獵食性的恐龍和刃齒虎,均有涉及。《與古生物同行:BBC失落的史前世界》沿著地球生命演化的神奇歷程,重點介紹了100多種曾經在地球上生存過的龐大、怪異且令人生畏的動物。

在書中,我們將首次見到恐龍漫步地球之前就已繁衍數億年的奇異動物,例如,翼肢鱟這種體長近3米的海蠍,還有體重達到2噸、能在陸地上“行走”的獵食性含肺魚。對於這些奇異動物,此前從未進行過虛擬視覺重塑。書中還再現了恐龍時代令人驚悚的超級怪獸,生動地描繪了它們生活和死亡的場景,其中,從霸王龍、樑龍、禽龍到伶盜龍,人們所喜愛的恐龍均有介紹。書中還介紹了一些在恐龍滅絕後出現的全新物種,這些怪異奇妙的哺乳動物正是現代人類的祖先。

蒂姆·海恩斯(Tim Haines),1982年在班戈大學獲應用動物學學士學位,隨後加入英國廣播公司(BBC)自然歷史部自然節目組,並於1988年調入科學部。他曾致力於許多BBC重要的科學系列節目的製作,並出品了屢獲殊榮的地平線(Horizon)系列節目,包括《冰凍木乃伊》(Ice Mummy)三部曲。他是《與恐龍同行》(Walking with Dinosaurs)系列節目的創作者及製片人,《與野獸同行》(Walking with Beasts)節目的執行製片人,並編寫了與節目相關的兩部圖書。同時,他還是《海洋怪物》(Sea Monsters)及《與巨獸同行》(Walking with Monsters)節目的執行製片人。

保羅·錢伯斯(Paul Chambers),於倫敦大學學院獲得微體古生物學博士學位,著有《爭論的緣由》(Bones of Contention)、《世外桃源般的生活》(A Sheltered Life)等書。在調到BBC科學部之前,他是BBC兒童部的一名研究員。他在科學部從事《與恐龍同行》及《與野獸同行》節目的製作,而後擔任過《海洋怪物》及《與巨獸同行》等節目的聯合制片人。

B5

冰河世紀:史前動物全揭秘

尹哥評分:7.5

本書按照演化的軌跡,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冰河世紀的史前動物,既有亞歐大陸的猛獁象、鋸齒虎這些冰川時代極具代表性的物種,也有美洲大陸的短面熊、美洲擬獅等大型掠食者,還有大洋洲的古巨蜥、非洲的恐象,等等。這些物種涉及飛禽、走獸、爬行類等眾多類型,書中不僅對這些史前動物的身體特徵、生活習性、生存環境作了詳細講解,還配備了大量精美的手繪圖和照片進行還原。除此之外,本書還描述了冰河世紀史前生命的演化軌跡以及人類和動物之間的關係,多角度展示了冰河世紀的神奇與蓬勃生機。

江泓,古生物科普作家,山東煙臺市博物館助理研究員。作品有“恐龍紀元系列”、《馳龍聖經》《恐龍秘史》等,並長期為《恐龍》《環球探索》等雜誌和網站供稿。

董子凡,《博物》雜誌編輯,科學松鼠會成員,多年來從事古生物科普寫作和科普報道。作品有《古獸真相》等,長期為果殼網、《博物》雜誌、《科技日報》供稿。

B6

恐龍星球 : 揭秘史前巨型殺手

《恐龍星球:揭秘史前巨型殺手》揭示了神秘的恐龍世界的真相,真實展現了史前五十多種恐龍和它們的居住環境,讓我們得以看到難以想象的巨大、兇猛、奇特的生物曾經在這個星球上留下的印記。《恐龍星球:揭秘史前巨型殺手》通過紀錄片中數百幅精彩的圖片,完整展現了根據化石資料還原的史前最真實的恐龍。

卡萬•斯科特(Cavan Scott),記者、編輯,因為BBC的《神秘博士》編寫腳本而出名。他還為《挑戰者》寫過腳本,為BBC很多紀錄片寫過圖書。為30多家雜誌和報紙供稿。

B7

化石知道生命的旅程

本書以世界上最優秀的兩大自然歷史博物館——英國倫敦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美國史密斯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裡龐大的樣本為例,通過介紹迄今為止最重要的100次化石發現,來重述地球生命的進程。

內文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共講述了35億年來地球上7大洲中的不同化石,通過遴選100種有代表性化石的故事,展示了在過去的演化史中一些不尋常的奇妙生物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動物也有植物,大到恐龍,小到微生物;從陸地到海洋,來向讀者展示生命演化的歷史。

你知道動物/植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化的,又是如何消亡的嗎?已滅絕的動物是怎麼遭受滅頂之災的呢?化石告訴你一切答案。

保羅·泰勒,(Paul D. Taylor),英國古生物學家,已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地球科學系工作35年,在1990年至2003年間(共13年)主管無脊椎動物和植物的分工。

艾倫·迪亞(Aaron O’Dea)是美國史密斯博物館熱帶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他在研究所工作多年,利用化石記錄來理解演化的驅動力,和重建人類生活之前的加勒比海地區的珊瑚礁是什麼樣的。

B8

35億年的生命物語:

生命從微塵到人類的進化史

宇宙是如何開始的?生命是如何出現的?人類是如何演化的……這些迷人的問題在這本書裡都可以找到答案。本書主要講述了生命從微塵到人類的全部演化歷程。

首先,結合化石、太陽、植物的演化、大地等與生命的關係為我們總結歷屆學人對生命的看法與研究。其次,還原中世紀時期大地的面貌,探討各種各樣的恐龍在地球上的生活,中生代海洋生物、空中生命的發展過程。最後,講述生命的艱難、生命繁衍的秘密,介紹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靠著自己的智慧生存,以及對人類和其他生命未來發展的預測。

約翰·H.布瑞德雷/John H. Bradley (1898-1962),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曾經致力於地球科學、史前文明的研究和考察。著有Farewell Thou Busy World、Parade of the Living, a History of Life on Earth等書。

B9

生命如何創新:

大自然的演化創新力從何而來?

當年達爾文不知道什麼是突變、基因、DNA雙螺旋、轉錄與轉譯作用、DNA定序,也缺乏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甚至處理大量信息的知識和技術,但他早在一百六十年前提出的遠大洞見開啟了生物學百家爭鳴般的精采發現──如今,我們終於有能力朝「生物適應性的出現」這個巨大謎團靠近了!

全球知名的演化生物學家安德里亞斯.華格納憑藉超過十五年的研究,呈現出達爾文理論遺失的拼圖。利用早期科學家意想不到的實驗性及計算性技術,他發現驅動適應的不只是偶然,而是一套法則,允許大自然在隨機變異上花費的小部分時間裡,發現新的分子與運作機制。

一絲不苟地研究、仔細地論證、充滿感召力地寫作,並列舉了五花八門又迷人的實例,《生命如何創新》獻上生命豐富多樣性謎團的最後一片拼圖。

安德里亞斯·華格納(Andreas Wagner),瑞士蘇黎世大學演化生物學與環境研究所教授,美國聖塔菲研究所教授,同時是多個國際研究所的研究員,包括德國柏林高等研究院、法國高等科學研究院、美國科學促進會等,是全球探索演化如何創新的大師級科學家。現居瑞士蘇黎世。

B10

上帝造人有多難:生命的密鑰

生物的複雜和美妙使得許多人去思考:生物從哪裡來?生物的基本結構是什麼?生命過程是如何運作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生殖細胞也喝“孟婆湯”嗎?為什麼每個人都是特別的?為什麼多數生物要分成“雌”和“雄”兩性呢?人類的男性會消失嗎?人的智力有極限嗎?腦子越大越聰明?我們能不能通過克隆自己而達到“長生不老”?……

《上帝造人有多難:生命的密鑰》以通俗有趣的文筆從分子細胞水平上深入思考這些問題,道出生命的密語。

朱欽士,四川省成都市人。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後來取得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曾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導師,在國內外主要學術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參編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研究領域廣泛,包括生物能、酶的結構和功能、蛋白質的合成與轉運、癌症與染色體、神經遞質、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以及肝臟解毒系統等。

B11

萬物運動大歷史:

人體的運作、宇宙的擴張、生物的演化,自然界的運動如何改變世界?

每一個物種都有自己的演化歷程,從最慢之物到最快之物,宇宙萬物是怎麼動的?從光速到大腦的自由意志,我們如何愛上緩慢,又為何動個不停?在靜謐的房中安坐不動,或許真的有辦法讓自己相信沒有東西在動。

但氣流在周遭旋繞、血液在動脈裡奔流、椅子裡的原子喧鬧擾動,而你身處的行星正以超過三十五倍音速咻地掠過太空。甚至你在讀的這本書、這張紙,自己也在移動。

鮑伯.博曼(Bob Berman),全球作品流傳最廣的天文學家。他發表的文章數量超過一千,作品曾登上《探索雜誌》與《天文學》,他是這兩本雜誌的每月專欄作家。此外,他是《老農年鑑》(The Old Farmer’s Almanac)的天文學編輯,並曾出版過四本著作。他除了在瑪麗蒙特學院(Marymount College)擔任兼任教授,每個星期也為東北公共電臺(Northeast Public Radio)撰寫和製作一個節目,於電臺的《每週特輯》(Weekend Edition)時段播出。

B12

生物進化

(編者注:生物演化表述更準確)

《生物進化》(第3版)是一部全面、系統介紹演化生物學的經典教材。全書共分23章,涵蓋了演化生物學的各個方面,還涉及生命科學甚至社會科學的不同領域。從生命的早期起源到當今的生物多樣性,從傳統的化石和形態學證據到如今的DNA和基因組信息,從經典的群體遺傳學理論到物種形成的新假說,從基本的生命之樹的構建到演化發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既充分介紹了該學科的基本概念、產生和發展歷史、重要的科學問題以及相應的研究領域,也反映了當前人們在宏、微觀不同層次上對演化的認識和最新進展。

Douglas J. Futuyma,美國著名演化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石溪大學生態與進化學院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物種形成和種群生物學,其在進化學方面的著作在歐美高校廣受好評,併為公共科普宣傳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

B13

化石 : 洪荒時代的印記

《化石:洪荒時代的印記》是一本化石入門和古生物學研究方面的綜合指南。資深古生物學家理查德?福提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化石是什麼,化石如何形成,怎樣對化石進行分類鑑定以及化石在我們理解地史進程和生命起源與演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立足於分子古生物學等 新研究成果,福提在書中詳細討論了滅絕與演化、化石的經濟價值(比如石油和煤炭)等問題,併為化石收藏者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全書配有全綵色插圖以及來自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大量藏品照片,相信所有對生命演化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都會對《化石:洪荒時代的印記》中的內容流連忘返。

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著名科普作家,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資深古生物學家。福提在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30餘年,發表研究文章250餘篇,主要研究對象三葉蟲。1997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2002年成為布里斯托大學教席教授。著有大量科普作品,獲獎無數。《萬物簡史》作者比爾·布萊森這樣評價,理查德·福提是舉世無雙的科普作家。

B14-B23

史前地球叢書:

《早期生命》

《向陸地進軍》

《第一代脊椎動物》

《恐龍時代的黎明》

《恐龍時代的輝煌》

《恐龍時代的末日》

《哺乳動物的崛起》

《哺乳動物的時代》

《靈長類動物和人類祖先》

《早期人類》

《早期生命》介紹了古生物學和化石知識的背景和幾個重要的概念,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塑造地球的地質營力、地質年代、演化的概念以及科學家劃分生物的方法;同時也詳細介紹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

《向陸地進軍》講述了地球的陸地環境過渡到一個日益綠化的世界的時期,從藻類植物到羊膜動物,向讀者展現了一個惟妙惟肖的史前地球。

《第一代脊椎動物》全面審視了針對脊椎動物身體結構的早期實驗結果,是真正瞭解生命演化過程的重要環節。作者回顧了古生代這一關鍵時期中地球環境的變遷,描繪了古生代脊椎動物生命大爆發的背景環境。本書介紹了五花八門的原始脊椎動物,還探討了一些古生代鯊魚的特徵。

《恐龍時代的黎明》第一部分介紹了二疊紀末大滅絕後的地質和氣候狀況,以及中生代早期的地質和氣候條件。第二部分介紹中生代早期主要的恐龍物種。每一章都通過圖表、地圖、數字、照片等的使用來描繪影響早期恐龍及其近親的生活、棲息地及演化模式。

《恐龍時代的輝煌》講述了三疊紀晚期至侏羅紀中晚期恐龍演化的故事,介紹了獸腳亞目和蜥腳亞目恐龍種類的擴展,每一章都運用了大量的表格、地圖、數據和照片來描述早期恐龍生活的環境、棲息地和演變模式。

《恐龍時代的末日》第一部分介紹了白堊紀時期海陸地理和環境的變化。第二部分介紹了蜥臀目恐龍在白堊紀時期的演化。第三部分介紹鳥臀目恐龍在白堊紀時期的演化,以及若干組在這一時期首次出現的恐龍。第四部分介紹中生代的非恐龍爬行動物。

《哺乳動物的崛起》首先介紹為新生代時期的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演化提供資源和機會的地質條件和生態環境。再詳盡介紹了現代鳥類群體的演化和早期的哺乳動物的演化。每一章都用到了大量的圖表、地圖、數據和照片來描寫影響有脊椎動物演化的自然條件、習性和演化方式。

《哺乳動物的時代》講述了漸新世和始新世時期哺乳動物的崛起,介紹了早期哺乳動物的種類、特徵、生存方式等。不僅對滅絕的和現生的哺乳動物類群進行了廣泛和詳細的闡述,而且還描繪了氣候、地理等非生物事件在物種多樣性和生物地理學上如何改變了哺乳動物的現存版圖。

《靈長類動物和人類祖先》探究了靈長類動物的生物學特性、演化以及行為。第一部分簡潔但全面地探究了演化思想史,以及靈長類動物和人類演化的基本原理和機制。第二部分講述了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即狐猴、猴類、猿類和人類的起源、演化以及分類。第三部分將重點放在早期古人類和非洲猿類的分離。

《早期人類》始於靈長類動物和人類祖先,接著講解近代人類的演化,然後從生物學和文化兩方面探究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的起源和發展。第一部分討論人類演化為現代人的發展趨勢,第二部分講述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的興起,他們也被稱為智人。

託姆·霍姆斯,專注於關於自然歷史和恐龍的寫作。在美國,他因擁有豐富的關於恐龍早期的專業知識而聞名遐邇。他擔任了《恐龍的社會》系列叢書的出版總監,任期長達6年(1991-1997),隨後做了《恐龍時代》的主編。《恐龍時代》是世界上專享報道關於恐龍考古新聞的月刊。在費城的自然科學協會任職期間,他積極與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學家取得聯繫,一起研究和工作。

B24

46億年的地球物語

到現在,地球已有46億年的歷史。大氣、山川、海洋、火山等地球上的一切都在述說著她傳奇的生命歷程。隨著時間的流逝,生命在地球的大舞臺上不斷地交替變換、歷經滄桑。但倘若因此便認定世界麻木不仁,那只是因為你沒能看清真相。年復一年,在貌似死寂的星球上,衝突四起,矛盾更迭,留下了萬物逆旅的痕跡。這些痕跡中,有些屬於動物和植物,有些則屬於它們腳下的泥土。

這本書既是一本科普讀物,又是一本文化讀物:它講大氣的運行、地貌的變遷、河流的緣起與影響、海洋、火山、地震、金屬礦物,還講亞里士多德對生命的看法、人類文明的更迭、諾亞的方舟、人的慾望、大航海時代等。在介紹地球知識、普及科學的同時,也帶我們體驗了一場人類文明的形成之旅。

約翰•H.布瑞德雷/John H. Bradley (1898-1962),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曾經致力於地球科學、史前文明的研究和考察。著有Farewell Thou Busy World、Parade of the Living, a History of Life on Earth等書。

B25

大氣 : 萬物的起源

沃爾克以生花妙筆寫成這本著作,抽絲剝繭介紹地球層層大氣,講述發現氣層秘密的人物事蹟。一位浮誇的文藝復興意大利人,發現空氣出乎意料地沉重:好比卡內基音樂廳內所含空氣,重達三萬兩千公斤。一位獨眼特技飛行家,發現空中有一股颶風般強勁的空氣洪流,在八公里高空洶湧奔騰。一位貧困美國農夫,用乾草叉在穀倉門板上刻寫方程式,構思出暴風迴旋繞行的原因。一位用意良善卻命運多舛的發明家,製造出奇妙的化學物質,結果險些把臭氧層給毀掉……

加布裡埃爾·沃克(Gabrielle Walker),是一位極富天才、多次獲獎的科學作家,已經出版了四部科普作品。她是劍橋大學的化學博士,在BBC的多檔新聞熱點節目中擔任嘉賓主持人,並擔任《冰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Ice)和《每一次呼吸》(Every Breath We Take)等多部BBC科學紀錄片的策劃人和片中解說人。她還是劍橋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員,也是《自然》雜誌和《新科學家》雜誌的特邀編輯。她居住在倫敦。

B26

地球·生命――138億年的演化

本書內容翔實,囊括最新研究成果,併力求精準無誤。在知識板塊上,杜絕機械羅列和繁冗陳雜,力求做到圖文並茂、設計精美,令讀者印象深刻、耳目一新。本書的內容分為4部分:宇宙篇,即第1章,主要講解宇宙的誕生與演化;地球篇,即第2章,主要講解地球的誕生與演化;生命起源篇,即第3章,主要講解生命的誕生與演化;人類篇,即第4章,主要詳述人類的誕生與演化之路。

谷合稔:1953年出生於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院政治學專業畢業後,進入印刷美術設計行業,並長期從事雜誌封面設計和圖書裝幀設計。此外,一直鍾愛閱讀科學類的雜誌、書籍。近年來,對科學的喜愛與日俱增,並熱衷於編著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先後著有《洞察宇宙的奧秘之書》(渡部潤一主編,共著,ナツメ社)、《「地球科學」入門》(SB Creative)、《天氣和氣象的解讀!83問》、《火箭的科學》(同屬Science·i新書系列)等書籍。

B27

地球生命的歷程

地球的起源、生命的出現、恐龍時代、人類的祖先以及冰河時代……我們這顆星球有著太多的謎團等待著去揭示。本書基於新近的科學研究成果,通過大量精美的景觀復原圖、照片及圖表,生動地展現了地球、地球景觀及生命形式長達46億年的演化歷史,為你開啟一段美妙而又令人難忘的探索之旅。

理查德·穆迪:英國金斯頓大學榮譽教授,在該大學講授古生物學和地層學30年,獨立及合作出版專著22部。25年來,他一直作為顧問受聘於石油公司,同時於1998~2000年擔任英國地質家協會主席。

B28

25種關鍵化石看生命的故事

本書帶你一探演化奇蹟與生命永恆的記憶……

鬥勇又鬥智,代代傳承、置死地而後生的化石獵人傳奇冒險;科學家們兩百年來的腦力競逐,由當代古生物學家、科普寫作巨擘娓娓道來; 精挑細選25種關鍵化石,架構出35億年的恢弘地球生命演化史。本書將藉著25種化石,陪伴讀者一同走過億萬年的生命軌跡!

唐納·波瑟羅(Donald R. Prothero),加州理工州立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聖安東尼山學院天文學暨地球科學系教授,洛杉磯郡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嵴椎動物古生物學研究員。

B29

生命的躍升

這本內容豐富的作品試圖解讀演化論的十個偉大“發明”,從生命的原初,經過它的創造期,到它的終結,圍繞著生物學、地質學、化學和物理學領域所取得的新研究進展來組織敘述,重現了地球上生命的歷史,而且帶著精彩而出乎意料的細節。

尼克·萊恩,演化生物學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榮譽教授。另著有《能量、性、死亡》。

B30

2050人類大遷徙

對環北冰洋地區8國進行的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系統展示了我們今天所面臨的人口增長、氣候變暖、資源短缺等各種嚴峻挑戰,描繪了人類幾乎無法抗拒的未來!

在翔實數據的基礎上,論證嚴謹縝密,寫作手法巧妙,得出的結論令人信服:新出現的氣候和經濟趨勢,將催生一個充滿希望的“新北方”。 清晰地告訴我們:人類的棲息地,究竟是如何被人類活動影響的氣候變化所改變的。

勞倫斯•史密斯,康奈爾大學地球與大氣科學專業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理學教授和地理系主任,2006-2007年古根海姆獎獲得者。

B31

性別戰爭

這裡充斥著大量關於生物王國的醜聞與秘辛,作者化身為一個充滿好奇心的窺陰者,將生物們的床第之歡層層剝開,用嚴謹的科學態度進行肆無忌憚的描述。這本書裡展現出來的,是足足數百種生物最隱秘的生活,以及它們在繁衍之路上艱苦卓絕的演化戰爭。

奧利維婭·賈德森 (Olivia Judson),美女學者,演化生物學家,牛津大學博士,倫敦帝國學院研究員。

B32

猿形畢露

到底我們人類更像生性好鬥的黑猩猩,還是溫柔樂觀的倭黑猩猩,讀完本書,自有答案。

弗朗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荷蘭靈長類動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現為美國埃默裡大學靈長類動物行為學教授、耶基斯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現存演化聯繫中心主任,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特聘教授。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代表作《黑猩猩的政治》、《靈長類的和解行為》、《巴諾布猿:被遺忘的猿類》、《類人猿與壽司大師》、《靈長類動物和哲學家》、《共情時代》。

B33

神似祖先

本書運用生物學的觀點討論了生物(尤其是人)的行為機制和行為方式,為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內容包括:自然選擇,性選擇與炫耀,利己與利他,交換的演化,有性繁殖和婚配製度,美感,語言是本能,遺傳與環境,馴化與文明等等。

鄭也夫,1950年生於北京。1968年赴北大荒。其後的三十八年中先後工作、學習過十個單位。

B34

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演化的證據

尹哥評分:9.0

作者在書中運用大量跨學科的故事,數百幅精美圖片以及考古學,物理學,化學,胚胎學,數學模型,向我們證實:演化不僅是一個理論,而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它有著驚人的力量、簡潔和美好;演化和我們同在——在我們內部、在我們身邊、在我們之間;它的工作成就嵌在萬古的岩石中,在包圍我們的無窮無盡的、美麗、奇異的生命形式中,這毫不意外——這是通過非隨機自然選擇的演化的直接結果——這是小鎮裡唯一的遊樂、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首席西蒙尼“公眾理解科學教授”,演化論生物學家。

B35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本書為人類自然史——作者檢視人類演化的過程,從語言、性行為和生命週期探討人類獨特的自毀行為。全書充滿令人好奇、發和深省的問題,閱讀趣味十足。

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會員。

B36

寒武紀大爆發:第一支眼的誕生

作者挑戰一個連達爾文也感到困惑的千古難題:什麼原因導致寒武紀大爆發?他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精神,全面檢查遠古化石證據,提出一個簡單又極具說服力的解釋:光開關理論。

派克 (Andrew Parker),雪梨麥克裡大學博士,1999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員。此外,他也是牛津大學薩莫維爾學院、歐尼斯特庫克學會的研究員,以及澳洲博物館和雪梨大學的助研究員。

B37

性別的歷史

尹哥評分:7.0

本書是一部結合生物演化、文化研究和心理學方法來探討人類情感與兩性關係的通俗作品。作者以經典文學作品《愛麗絲漫遊仙境》中的“紅色皇后”現象作為比喻,層層說理又援引各學科成果和社會現象,揭示了隱藏的心理規律和人性演化規律,並探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讀來饒有趣味。

馬特·裡德利(Matt Ridley),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紐約冷泉港實驗室的客座教授,英格蘭紐卡斯爾市國際生命研究中心的主席。著有《天性與教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美德的起源:人性與合作的進化》等。

B38

鑑重返人類演化現場

本書借鑑以往的考古發現、研究理論以及最新的腦部掃描技術,結合了人類學、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等眾多領域的創新成果,解釋了人類由兩類因素塑形的過程:一類是社會關係和內在自我認知,另一類是直立行走、製造工具和使用語言的能力。隨著每個因素的展開,作者帶我們重返演化現場,探索人類如何成為今天的這個樣子。

奇普·沃爾特(Chip Walter),科普作家、記者、電視製片人。現為卡耐基梅隆大學梅隆學院常駐作家。著有《僅存的猿》(Last ape standing)等著作。

B39

猿猴家書

本書是一本以書信形式介紹靈長類及其演化的科普書,以生動活潑的問答手法,分別對猿猴的演化與分類、身體與健康、美食與生活、性愛與繁殖、行為與文化、社會與交往、智能與心理七個方面給出了系統的科學描述。

張鵬,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跨學科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委員,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理事。已出版靈《靈長類社會演化》和《猴、猿、人――思考人性的起源》。

B40

物競天擇決定了你我的性別

整理各國的基因理論與歷史紀錄,剖析決定性別的各項因素,分析性別比例將對人口成長、教育、就業、人類優化等社會問題造成哪些影響。精子與卵子的結合,究竟受到多少外力的影響?在決定胎兒性別之前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奧秘,是精子選擇卵子,還是卵子選擇精子?精子需要通過什麼樣的考驗才能達陣?生物演化法則又對性別的決定造成什麼影響……

胡海峰,大陸公務員。二十年來,一直在地方政府環保部門從事自然生態的保護與建設工作。

B41

無盡之形最美

在本書中,著名生物學家肖恩·卡羅爾,演化發育生物學開創者之一,為廣大讀者打開了令人振奮的嶄新生物學分支一一演化發育生物學的黑匣子,展示了一場令人歎為觀止的科學革命。書中詳細敘述了各種各樣的動物,包括我們人類本身是如何建造的以及它們的分子遺傳基礎。

肖恩·卡羅爾,演化發育生物學開創者之一,其著作《無盡之形最美(動物建造和演化的奧秘)》的英文版出版後獲得一致好評,榮獲多項獎勵。

如果您覺得這份書單有價值,請給我們一些打賞,我們會把這部分錢全部捐贈給“華基金”和“光基金”,我會自費請小夥伴吃頓好的。也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們:深圳哪家館子更文藝?

藝?

華基金(掃描二維碼獻愛心)

深圳市廣電公益基金會旗下專項基金,用於救助重症地中海貧血及其他罕見病患者,開展罕見病診斷、預防相關的公益和科普活動。

光基金(掃描二維碼獻愛心)

深圳市關愛行動公益基金會旗下專項公益基金。由華大基因7位女高管自發捐款成立,以期救助遺傳性眼病患者,已聯手瀋陽何氏眼科等多家醫院開展精準防盲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