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爲什麼可以在全世界普及?

一誠不染


請問說德在先、道在後順序的依據是什麼?

《道德經》札記之十:老子哲學思想的根源探究

是什麼緣由讓老子寫出《道德經》?

《道德經》誕生的背景在學習札記之一中已經考證過,據說是老子出國過函谷關,遭長官尹喜索取,留下筆談論文,以論證《易經.》中的“道”而展開,全面系統論述“道”、“德”哲學範疇的一本哲學鉅著。《道德經》似乎一夜之間一氣呵成,但老子的哲學思想卻並非一日之功所能形成,更不是憑空臆造的。

道”非老子原創。古今中外都在追求對世間萬物本源的探索,想搞清楚世間萬物從何而生,是什麼主宰萬物的運行生長?都不約而同地追求大全統一的、最終極的第一原理,萬事萬物都遵循牠,牠是沒有具體的形態,稱為形而上者。西方文明把之歸為上帝,認為是“上帝創世紀”,而中華文明則將之高度抽象概括為”道“,對道的認識一直都存在於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

自華夏民族形成以來,特別是進入農耕文化之後,中華文明追求天地人和諧相處,注重探索天地人三位一體關係的宇宙奧秘。

7000年前的伏羲氏觀物取象著《八卦》,後周文王著《易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又“形而上者謂之道”。稱陰陽構成萬事萬物的本源及其運行生長法則,認為“道”是陰陽變易的無形法則,故稱之為“形而上”,表述抽象、本質、本源的哲學範疇。

商末周初的周武王伐紂時代,在箕子向周武王陳述天地之大法的《洪範》中首次出現五行的表述。古代賢哲用陰陽五行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來描述世間萬物的起源,闡述萬物運行演變法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要素運動變化而化生的。

5000年前中華文明源起的黃帝時代,《黃帝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釋義:陰陽及其轉化是宇宙萬物的”道“,用之可以提挈世間萬物,是萬物運行演變的本源,主宰萬物的產生和消失(即老子的有無),無論我們對此能否感知認識,都是如此,不為人的意志所轉移(不可思議)。《黃帝內經》的核心是陰陽五行思想,認為天地萬物由氣所化生,氣的運行展開就是陰陽五行,陰陽五行之氣是萬物的基本元素,並稱“天地之大德於生”,這裡的“生”就是老子”有無相生“的生,為化生、滋生之意。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採用系統的哲學思維審視先祖們的思想,進一步思考陰陽五行之氣是如何化生萬物的,堅信存在神奇力量(或稱法力)在主宰這一切,使得萬物滋生、運行生長。最後在《道德經》中全面系統論證“道”,總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學觀點,把“道”提升為形而上的哲學範疇。

由此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與上溯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的。先祖們循天人合一之理,以陰陽五行之法對宇宙萬物進行歸類思考的理論體系對老子哲學思想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啟迪和影響。《道德經》的誕生得益於老子對先祖思想的感悟,是以先祖們跨越矇昧、蠻荒的遠古使命,奠基中華文明核心智慧為根源的。


王強的價值經營


我覺得《道德經》可被譽為“萬經之王”,所以它可以在全世界普及傳播!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聃(似是作者、註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八十一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漢末張道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創立了道教,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道德經》常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更多歷史趣聞請關注“絲路說”】


絲路說


《道德經》全書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稱《道經》,下篇三十八至八十一章稱《德經》。洋洋五千言,涉及世界本源、社會、政治、人生等各方面話題,思想深邃、見解獨到,語言簡潔優美,富於哲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奇書。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凡是語言所能表達的道理,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恆久的道。西方有句格言“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就是說,人類的知識和思維是充滿謬誤、片面和淺薄的,是經不起上帝的審視的;而作為不完美的思想的載體,語言也一定是漏洞百出的,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似乎和現代宇宙學說所推測的宇宙生成過程有不謀而合之處: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產生於130多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爆炸之前的宇宙,是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存在於這個比原子還小的“奇點”當中,時空、物質都無從談起,爆炸發生以後才漸漸地產生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宇宙三維空間。雖然現代科技無法充分驗證這一理論的正確性,但一些天文觀測數據卻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這一理論。二千多年前的《道德經》的論斷,和這一理論多少有些神似,不能不讓人讚歎。

《道德經》是很推崇“無為”的。三十七章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說,如果能做到了“無為”,那就沒有做不成的事。“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的意思,就是說不做就不做,做就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結合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說法,就可以對老子的“無為”有更全面的認識:治理國家應該象烹小魚一樣,不反覆翻動;政策、政令不要輕易改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社會規律、經濟規律,不做違背這些規律的事,順其自然。能做到這一點,那一定能能實現國富民強的目標。

《道德經》中還有許多關於世界和人生的極有深度的論述,有些甚至超越了人們生活的經驗和思維的極限,雖然難以理解,但仔細想想卻很有深意。這大概是這本書能夠在世界上得到認可的最大原因吧。


孚比斯


因為《道德經》是一本講人話的書。

《道德經》除了在開篇之處用“道可道,非常道”六個字把讀者“打暈”了以外,書中絕大部分通俗易懂,講的都是做人的普普通通的道理。非常容易在全世界各種文化背景的人中引起共鳴。老子的話是智慧,不是說教。

比如,自知之明。 出自《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瞭解自己。《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再比如: 慎終如始。 出自《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於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後,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再比如: 知雄守雌。 出自《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藥;“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 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再比如: 禍福相依。 出自《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禍福會在不知不覺中增減變化,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到的。

作為普通讀者,你是喜歡聽人傳授做人的智慧,還是樂於接受人家的說教呢?


閒看秋風999


本人是做服裝電商行業的,之前做過淘寶,現在以跨境電商和外貿為主,還沒做外貿之前,覺得中國賣的好的,在國外應該也賣的不錯,但是做了外貿生意以後,越來越發現其中的差別是越來越大。在中國市場和世界市場是有著很大區別的,做淘寶,服裝最好賣的款式一般是色彩比較鮮豔的款式,碼數偏小。做外貿,最好賣的一般是色彩簡潔,碼數偏大的款式。孔子和老子也一樣符合這個市場差異化的原則。孔子的書籍在中國更為暢銷,道德經在國外更受歡迎。

主要原因

第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古代一直是官方主流思想,受到官方推薦。即使現在,我們的語文教材,孔子和孟子的文章仍然是重點,歷史教科書也將儒家思想作為重點掌握,對於影響深遠的道家文化只是略為提到,並把道家文化和其他諸子百家地位一樣對待,把道家,墨家,法家等地位等同。對於道教文化更是隻有在東漢歷史篇章上寥寥一兩段。我們的教育導致我們中國人對於孔子更為熟悉。而在海外,儒家不是這些國家的主流思想,那麼他們選擇中國文化一定會找對他們作用最大的經典。很明顯,孔子的書籍更多的是一些倫理禮法和道德修養的東西,而道德經則主要是一種哲學和邏輯學的東西,講的主要是道,然後才是德。這個道就是世界客觀規律和自然運轉法則。這些東西都和西方的邏輯思維是相通的,對於西方人來說更容易理解和適用。我們中國人常說孔子是世界的。我覺得這樣說更好,孔子是中國的,老子是世界的更好。

第二老子書籍的特色非常非常大。孔子的書籍很多內容沒有一種獨創性,更多的是一種整合文化,比如孔子提倡的入世文化和忠孝仁義禮智信,世界各國好像都有這種思想,唯一區別無非是重視程度有些差別而已。你能說古代的希臘和羅馬沒有這種思想,那麼他們又為什麼這麼努力保衛自己國家,外國的耶穌更是對仁愛寬恕大講特講,比孔子講更加精彩動人。在中國諸多門派,也只有老子創立的道家文化是中國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這在外國是很難找到的。老子道德經中太多原創性的東西了,講自然無為,講出世文化,講清心寡慾,講修真練氣,講柔弱勝強,講陰陽相生相合,太多新鮮玩意了。這些很多外國尤其是西方都是新鮮事物。孔子唯一具有特色的是易經,但是易經也不是孔子原創的東西,孔子只是從儒家思想角度去註解易經,這跟後世很多儒家人物如王弼,蘇澈從儒家角度去註解道德經也差不多。

第三,老子影響的道教對於西方人具有很大魅力。具最近一個外國人對中國元素的關注排行榜,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元素都沒有排到最前面,倒是很多道教的元素如太極,武當,氣功等排到很靠前的地方。和儒家文化的一本正經來說,外國人好像更喜歡中國哪些神秘莫測的東西。這就像西方的基督教和古希臘哲學相比,我們可能大多數人對外國人的基督教更加感興趣,這世界幾乎人人都熟悉耶穌,上帝,聖誕節,但是蘇格拉底可能只有學者和哲學愛好者熟悉吧,以前很多新聞媒體也說,中國的修真小說再海外無意走紅,外國的讀者互稱對方人道友,甚至有歪果仁說看了之後戒毒成功了。像道德經這樣一本神乎其神的經典,足以滿足了很多西方人對中國的獵奇心理。

總結,孔子的書籍因為我們中國主流地位和國情情況,對於中國人的知名度更大。老子的書籍因為接近西方哲學和邏輯思維,並且具有新鮮獨特的觀點,再加上具有東方神秘色彩,和西方人的獵奇心理。道德經再世界上影響更大。


張真人與你共修儒佛道


道德經為什麼可以在全世界普及?因為《道德經》濃縮了宇宙萬物生長生存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宇宙規律。道包括萬物相生相剋制約的自然之道、萬物之道。《道德經》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哲理性的書,它論述修身、齊家、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做人之道,管理處事之道,戰略戰術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廣泛應用。《道德經》包括宇宙自然調控律,極反律,陰陽平衡律,質量互變律,陰陽互根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極遠深刻影響。它可廣泛的應用於各行各業,在管理、科學技術、政治、經濟、人文、地理等方面都適用。所以《道德經》在全世界普及。



行者唯我獨行


儒家的學說傳播的也是比較廣,儒家的學說可以說是2000多年帝制的根基,它具有很強烈的改造世界的價值觀。它本身就是一個規則,或者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就是他就像一座房子,你覺得這個房子好看,你可以把它買下來,或者仿照它,但是你沒有辦法改變它的結構。


道德經裡面的涉及到價值觀,但是價值觀的並不明顯,它相比孔子的學說來說,它更趨向於一種材料,你喜歡這種材料,你可以把它用著這種房子上面也可以把它作為室內的裝修,他的可塑性,可改造性,遠遠比孔子的儒家學說要強。

道家講究的是一種共性的東西,這裡糾正一個觀念,道家跟法家是同源的。只不過一個是比較平,法家是比較激進的,但是他們的思想根源是一樣的。古代的社會他的骨幹是法家(也就是道家),他的皮囊你看得見的地方是儒家,它修飾的地方就是釋家。可能有些不恰當,這是我理解的儒釋道之間的關係。


知常容


老子著《道德經》距今2500年以上歷史。這部道家學派的經典雖僅有五千餘字,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道德經》至今引起全世界普及,廣泛關注,其中哲理博大精深。隨著社會發展,科學的進步,越來越感到它的深奧。《道德經》論述道和德,以道比喻宇宙萬有準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講了以德為主的修行:故恆天欲也,以歡其妙;恆有欲也,以其所嗷。虛其心。實其腹。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人要長壽解決好人與自然的關係,順其大自然。減少七情六慾,行善積德,無慾才能得道。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民族魂寶,智慧結晶,今天也有借鑑和利用探索意義。


夢歸自然2


道德經,是和易筋經並駕齊驅的中國兩部最經典的著作!老子作為中國唯一的聖人,是土生土長的純正中國人!是開悟證悟第八識且能到佛性之上的道祖級別!道祖老子的道德經,不但能至空性,如來藏。更厲害的是知無為為空而不為,知無為為空去做是頑空,是不為。老子要我們以德為修,空空妙有,俗世即是出世法,是古往今來唯一的大能!道祖老子告訴我們要先盡人道,後盡天道!道祖老子和釋迦摩尼唯一區別的地方就在於,老子重人道且能從天道返還人道,而佛陀相反,只證道開悟和解脫,但返還不了人道。

所以佛教興天下亡,我們需要警醒!


劉泫武修


«道德經»之所以在全世界普及,原因有三:(1)它是揭示宇宙自然人類社會最一般規律的哲學書。(2).它把天地人諧調統一起來了。(3).它尊重自然,順其自然,並按自然規律行事一一尤其突出地表現在"無為而治"!......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要亂作為!.....關於這一點,對於當代人來說尤為重要!做事的原則是一一尊重事實,按客觀規律辦事!!!......誰違背了它,就會碰壁!.....這就是老孑比孔孑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