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許多靶向治療癌症的藥都納入醫保了,是否意味著化療藥可以被淘汰了?

盧軼稱心


手術、化療及放療是傳統癌症治療的三駕馬車,就目前的醫學研究水平,靶向藥物即便是免費使用也是無法替代化療的地位。

不同類型的腫瘤,化療的應用價值也不一樣。比如,淋巴瘤、白血病、絨癌、睪丸癌等,化療的價值比較大,能夠有很好的療效,甚至化療後可以達到治癒;對於晚期肺癌、胃腸道腫瘤來說,化療也可以延長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質量。

目前研究出來的靶向藥物中,針對的腫瘤類型非常有限,包括肺癌、乳腺癌、CD20陽性淋巴瘤、結腸癌、肝癌等。研究最多的是肺癌,尤其是肺腺癌針對EGFR的小分子TKI靶向藥物,比如口服的一代的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二代的阿法替尼,三代的奧希替尼(即常說的9291)。靜脈使用的包括貝伐單抗,愛必妥,可用於肺癌、腸癌及頭頸部腫瘤,這類靶向藥物必須與化療藥物合用產生協同作用,增加療效。對於乳腺癌來說,靶向藥物赫賽汀也是需要與化療藥物合用之後再單藥維持治療。用於CD20陽性的淋巴瘤,靶向藥物美羅華可以顯著延長生存,有效率達95%以上,仍然是和化療藥物同時使用,單藥效果不佳。針對肝癌的靶向藥物索拉菲尼其實有效率非常低,不到20%,甚至有專家認為臨床實際應用中有效率不到10%。

除此之外,靶向藥物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必須有靶點才能發揮作用。靶向藥物問世以後,許多人並沒有從中獲益或者獲益很小,這就是因為大部分人並不存在靶向藥物所針對的靶點。 在亞洲裔的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中,約有一半的人存在EGFR基因突變。ALK突變發生率,為3%-7%,我國約為10%。乳腺癌及胃癌病人中FISH檢測her-2強陽性才可以使用靶向藥物赫賽汀。結腸癌患者只有KRAS野生型才可以使用靶向藥物愛必妥(C-225)。所以對於沒有相應靶點的病人是無法使用靶向藥物的,在身體許可的情況下晚期患者只能選擇化療。

靶向藥物耐藥的問題目前仍是醫學難題,許多對靶向藥物有效的病人,在半年至一年期間發生耐藥,不出現耐藥的病人比較少見,肺癌病人用完三代靶向藥物如果都耐藥了,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就比較有限了。雖然醫學在發展,但一種藥物的研發至臨床成熟使用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靶向藥物即使進入醫保,自費部分仍然是比較高的,對許多普通家庭仍然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所以就目前來講,化療是絕對不會淘汰的。


胡洋


這個回答涉及三個內容:新型靶向治療藥物,傳統化療藥物,兩者之間關係。

經常遇到一些高血壓病人需要長期吃藥,住院後問平時吃的什麼藥控制血壓?“不知道啊,反正醫生開什麼藥就吃什麼藥。”所以,想必很多人更不懂得靶向治療藥物是什麼。

靶向治療藥物的問世得益於人類基因組學、藥物基因組學和腫瘤生物學等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人們發現惡性腫瘤存在複雜的特異性的癌基因、抑癌基因突變以及細胞信號轉導異常等。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利用癌細胞具有的特異性分子為靶點、使用能與這些靶分子特異性結合的藥物特異性地殺滅癌細胞而不會殺滅惡性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細胞的一種治療手段。

1997年,利妥昔單抗被美國FDA批准用於復發的難治性濾泡性淋巴瘤治療,成為第一種獲准上市的腫瘤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此後,腫瘤分子靶向治療藥物就一直是抗癌藥物研究的熱點,美國FDA 至今共批准了66 種腫瘤分子靶向治療藥物。



傳統的化療藥物:

這個應該好理解,就是那些讓人頭髮掉光、吐得底朝天並且想起來就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的那些藥物。當然了,有的病人也不一定有明顯的毒副作用。

到底是新型靶向藥物好?還是傳統化療藥物好?

這個我想拿肝癌靶向治療的藥物——索拉菲尼與傳統的化療方法——TACE做個比較。

什麼是TACE?“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 利用HCC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的特點,將一根導管經過大腿根部的股動脈穿刺插入到腫瘤供血靶動脈後,以適當的速度注入適量的栓塞劑及化療藥物,使腫瘤動脈閉塞,達到腫瘤缺血壞死和局部高濃度藥物化療的目的,具有療效肯定,創傷小、可重複治療等優點。臨床試驗證實:TACE可獲得15%~55% 的有效率,能夠將HCC患者的整體生存期延長4個月,並可明顯延緩腫瘤進展,減少血管侵犯。

索拉菲尼大約是2008年上市的針對肝癌、腎癌等腫瘤的靶向治療藥物。

那是不是索拉菲尼問世後,傳統的TACE就被取代了?

完全不是!!

眾所周知,肝癌也分為早期或是中晚期,早期肝癌首先治療肯定是手術或是肝移植,這點中國和外國基本意見一致。但中晚期肝癌就不一樣了,對於可以切除的中晚期肝癌,中國醫生還是覺得手術比較好,當然了,有的醫生也會選擇先做TACE,再手術,術後後再TACE。但外國人就不會選擇手術了,那怎麼辦?做介入,也就是TACE。

那為什麼不選擇索拉菲尼而選擇TACE?局部介入化療可以較大範圍的堵塞腫瘤血管,引起絕大多數腫瘤壞死,效果更好的病例,甚至可以使得腫瘤完全壞死,達到臨床治癒的效果。可是,這麼大塊腫瘤,要想通過幾粒小藥丸來讓腫瘤完全壞死或是大部分壞死,難度比介入大的多。 所以,當初索拉非尼的臨床研究也是選擇那些晚期肝癌的病例,也就是沒得手術、沒得介入,或是手術後復發無法再做其他治療的病人。至於讓一個能做介入的肝癌患者放棄介入治療而選擇索拉菲尼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相信任何一個醫生都不會那麼做,除非家屬要求。

針對其他癌症,比如說胃癌,化療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視,之前本人的一個悟空問答也聊了,一個胃癌肝轉移的病人,經過手術、術後的幾十次化療等,現在已經活了接近9年了。如果沒有化療,肯定活不了這麼久。 因此,目前醫學上對於新型靶向治療藥物與傳統化療的應用是將兩者結合,而不是將兩者對立,更不可能用索拉菲尼來取代傳統的局部介入化療栓塞。 腫瘤治療的方法很多,以後肯定會有更多治療方法加入到這個大家庭之中,比如說免疫治療(PD-1)、基因治療甚至人工器官等等,只有取長補短,才能充分發揮各自所長,達到消滅腫瘤目的。


頭號在線醫生


這個問題在任何一個不同的時代,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醫生能夠做到的,就是在這個時代下,給與患者最有效的治療。


1. 靶向藥物不是人人都能用的。


不是人人都能用,並不是歧視,也並不是因為價錢,而是因為靶向藥物的作用位點,只能是存在基因突變的腫瘤患者。目前常見的基因位點並不多,絕大多數都是EGFR,少部分包括ALK,ROS-1,C-MET等位點,也有一些靶向藥物可以使用。


為什麼在中國靶向藥的影響力非常廣,甚至平常老百姓得了病,街坊鄰居也有的會建議靶向藥?這主要是因為,在亞洲人的女性患者當中,EGFR突變率高達50%,而這個比例在歐美國家只有不足10%,就導致了中國靶向藥的應用範圍較廣。


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也並不建議在不進行基因檢測的時候盲用靶向藥,除了很難明確病理,患者症狀較為明顯的患者。(在頭條曾經建議過一位患者,盲吃真的有效,但是這個做法不建議廣泛效仿,還是需要醫生來評估每一位患者的實際情況)


所以對於中國的患者,只有不到一半的腺癌可以用靶向藥,而剩下一半腺癌,所有的鱗癌,小細胞肺癌等等,化療是最佳的藥物。


2. 靶向藥物並不是早中期患者的首選


目前在手術前後的輔助和新輔助治療方面,化療仍然是起主導作用的。即使是對於基因存在突變的患者,目前還沒有證據證實在這部分患者應用靶向藥會優於化療。


其實換句話說,化療是一種很普適的方法,即使存在基因檢測,也可以在化療耐藥之後進行靶向治療,相當於留了後手。如果先用靶向治療,往往耐藥之後化療的作用也並不佳。


因此在證據還沒有充分之前,手術前後的治療還是以化療為主。


而對於晚期肺癌患者,如果存在基因突變的話,那麼靶向治療是絕對優於化療的,這個是存在定論的。



靶向治療的費用往往遠遠高於化療,因此你會發現在偏遠的地方,化療仍然是治療的基石。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甚至連美國的醫療都有要拖垮的趨勢,就是因為它的研發成本和週期太高,幾個億研發出來的藥物,未必能挺到上市就會夭折,大大增加了藥物的成本和售價。


因此在中國,能夠儘快實現自主創新的藥物,是我們當代醫學家和科學家努力的方向。例如浙江貝達的EGFR突變靶向藥“埃克替尼”,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藥物,不但效果和進口藥易瑞沙相仿,副作用也相對輕,價格也低一些,我們由衷地希望這樣的藥物越多越好。


腫瘤學狼醫生


這個問題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之前化療沒有淘汰,只是因為靶向藥太貴了,很多人用不起,如果用得起的話,靶向藥完全可以替代化療。事實顯然並不是這樣。

這和是否納入醫保、靶向藥是否昂貴,並沒有本質的關係。靶向藥治療和化療,是兩種治療癌症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機制,並不能相互替代,目前來說,兩者都是癌症治療的重要手段。

有的癌症目前只能靠化療,根本沒有靶向藥,以後可能有,但現在還有。

有的癌症對化療不敏感,以前沒有靶向藥的時代,預後非常差,現在有了靶向藥,只能靠靶向藥。

有的癌症既對化療不敏感,又還沒有合適的靶向藥,仍是束手無策。

有的癌症既需要化療,也需要靶向藥,化療和靶向藥或同時用,或先後用。

不過,總體來說,化療的缺點明顯,也因此,它的發展也到了一定的瓶頸,難有新的突破,只不過現在還沒有找到可以完全替代它的治療的手段,所以目前化療仍然是癌症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而靶向藥的優勢明顯,有明確的靶點,只有有相應的靶點,有效概率較高,而且副作用也相對較少一些。

在一些癌症中,靶向藥有逐漸替代化療的趨勢,但也只限於部分癌症部分病人。不管靶向藥是否降低,是否納入醫保,目前癌症的治療也仍然離不開化療,當然也同樣只是部分癌症部分病人。


腫瘤專科醫生


化療藥物並沒有被淘汰,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治療癌症的主要手段。

1. 納入醫保,並不代表所有的患者能夠使用該藥物,該藥物是治療該種疾病的唯一/主要手段。這只是代表,這種藥物得到了普遍使用,是治療疾病的手段之一,為了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納入醫保。

2. 靶向藥物並不能治療所有癌症。目前靶向藥物的種類還很少,主要治療癌症侷限於乳腺癌、肺癌、直腸癌等。一些血液系統癌症、肝癌等主要治療手段還是化療。且靶向治療藥物,多數需要患者存在基因突變,如吉非替尼、曲妥珠單抗等。並不是所有患者存在這些突變。

3. 靶向治療藥物目前市場普及重點在一些一二線的發達城市,對於一些偏遠落後地區,比如新疆等地,便宜易得的化療藥物可能是最佳的選擇。


亡命之徒在路上


雖然有不少靶向藥都能在中國市場買到,部分還進入了醫保,但是要淘汰化療,還遠遠沒有達到。

一、就目前的醫學科學,能夠找到靶點並有合適靶向藥可用的病種還很有限。

理論上講,每種腫瘤的產生,都會有在基因水平上有某個或某些基因突變存在,也就意味著有相應的靶點,但是,畢竟目前科學技術水平還非常有限,能夠發現並被成功阻斷這些靶點的病種還僅僅限於某幾種疾病,大多數的腫瘤還沒有找到合適的靶向藥物可用。

二、即使某種腫瘤有靶向藥物可用,但也不能被靶向藥物徹底消滅,最終會發生新的突變而耐藥。

腫瘤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的繁衍生息的能力,在遭遇靶向藥物的阻斷後,腫瘤的增殖鏈條上會產生新的突變或旁路激活,最終使得腫瘤對某種靶向藥物耐藥。最典型的就是治療肺癌的靶向藥物。如:易瑞沙的有效期基本上在10個月左右,超過這個時間段,絕大多數開始耐藥,腫瘤會重新瘋長起來。

三、化療作為抗腫瘤機理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法,可以和靶向藥物互補。

作為殺傷性治療,化療雖然對腫瘤細胞的選擇性不強,也會有耐藥,但化療畢竟對於增殖期的腫瘤具有強大的殺傷作用,所以,不管是單純用化療治療腫瘤還是和靶向藥物互補,其在抗腫瘤治療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綜上,目前的醫學科學還沒有達到靶向全覆蓋的水平,至大也就是有某幾種疾病取得了不錯的療效,而且也會在數月內耐藥,而大多數的腫瘤還沒有可靠的靶向藥物可用。化療作為傳統的抗腫瘤手段,其地位還遠遠不能被其他治療方法所取代。


深藍醫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靶向藥物(包含PD-1/PD-L1免疫抑制劑)可以說是最近三十年在藥物領域非常重大的突破,一直認為在醫學界與癌症鬥爭的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突破,終於在靶向藥物方面取得了進展。加上現代媒體的力量。大有在靶向藥物的助力下,即將擊敗癌症的感覺。比如五年生存期提高了;癌症死亡率低了;藥物使用後腫瘤無進展時間延長了等等。

實際上人類在抗癌方面取得的成績,很多是集中在一些惡性程度不高的癌症以及對癌症的早期發現上(早發現早治療)。具體到晚期癌症,很多治療的效果並不好。比如,晚期肺癌(非小細胞)的五年生存率也就4%左後;小細胞肺癌的五年生存率2%左右。甚至膽管癌和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比上次統計時還有所下降。

這些例子大致可以說明:

靶向藥物有效,甚至有很多優點,但是在癌症治療中還未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批准的大部分藥物都是在晚期,對於中期患者需要化療輔助治療或單獨治療時,並沒有足夠的試驗數據證明具有替代性。

靶向藥物的種類有限,截止到現在全世界的靶向藥物也就不到百種,集中在非小細胞肺癌EGFR、ALK、ROS1等、乳腺癌HER2,BRCA1/2、結直腸癌的VEGFR(抑制血管生成)等,可是需要面對的惡性癌症種類和靶點太多,遠遠沒有試驗出足夠藥物。

癌細胞的能力也很強,很多靶向藥物在不到一年時間內會出現耐藥,如果沒有新的靶向藥物,或許還要返回化療的方案。比如肺癌,當奧希替尼耐藥後,醫生還是會建議化療。

最後兩點就是研究顯示,在靶向藥物的使用上,對於患者總生存期的幫助並沒有太多提高,主要提高的是腫瘤無進展時間以及患者的生活質量。而在治療經濟學上看,靶向藥物處於新生階段,研發費用和藥物費用更加高昂,限制了普及範圍。

基於以上的原因可以看出,在未來不短的時間內,化療都還會是癌症治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靶向藥物需要更多更快的研究才會逐步豎立起新的抗癌大旗。


美中嘉和聊腫瘤


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靶向藥物一般用於晚期癌症患者,目前也有一些中期手術的在嘗試術後輔助治療用靶向藥替代化療,還有一些臨床在研究化療穿插靶向藥物治療的獲益程度。但並不是每個癌患都適合使用靶向藥物,分子靶向藥只適合有對應靶點突變的癌患,是否有驅動基因突變,需要進行基因檢測,靶向藥物是針對特定靶點基因突變的癌細胞進行精準打擊的藥物。

目前,並不是所有的癌症都靶向藥,一些癌症主要的治療手段還是化療。就拿肺癌來說,分為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小細胞癌現在並無適合的分子靶向藥,但化療很敏感,有效率高。而非小肺癌中的肺腺癌的驅動基因突變概率還是挺高的,靶向藥物相對較多,晚期的腺癌患者,如果檢測有eghf、alk、her2、met等驅動基因突變,就可以直接用靶向藥物治療。又如白血病,也不是所有類型都能用靶向藥物,如果沒有對應靶點的突變,主要的治療方式還是化療,或者做骨髓移植。一個朋友是急性髓性的白血病,堅持了幾年的化療。

即便有合適的靶向藥,也有耐藥期,藥物有效時間的長短看個人,個體差異還是很大的,當靶向藥物耐藥,腫瘤進展,還是要考慮化療或放療或是免疫治療。也有些病人為了延長靶向藥物的使用時間,會嘗試在適當的時候穿插化療。現在免疫治療也有聯合化療進行的方案。

可見,靶向藥物治療和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都是目前癌症治療的主要方式,適合哪一種,要看病情,分類,分期等,我們還是要找專業的醫生根據實際選擇最合適的方案。不能一刀切的認為一種治療就要完全取代另一種治療。當然,靶向藥物進醫保,對於用靶向的病友是好事,經濟負擔相對減輕,也給一些經濟條件沒那麼好的患者以希望。希望基因檢測技術不斷髮展成熟,價格再親民一些,希望進醫保的靶向藥物報銷比例再高一些,讓更多癌患看到希望!


食紛有味


目前,治療癌症的靶向藥物還是很有限,而且很多靶向藥物受到個體差異影響,特別靶目標的基因型,以及其他因素,並不是每一個患者使用藥物都有效,需要嚴格篩選。很多沒有靶向藥物的癌症,或者不適合靶向藥物的就用化療了。

雖然納入醫保,衛計委也出臺了很多重大慢性病的政策,但是很多靶向藥物還是很貴,一般人很難承受,因為靶向藥物一般都是進口。

靶向治療和化療可能相互輔助,交替使用。化療總體上還是有效的,甚至有的靶向藥物的延長生命時間比化療長不了多少。

未來,隨著研究深入,靶向藥物應該能替代化療藥物。有可能解開癌症的終極病因,找到更好的辦法。


告別抑鬱失眠


作為一名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靶向藥物是一種專門針對腫瘤特異性靶點的治療藥物,與化療相比,靶向藥物能夠精確制導,對腫瘤細胞實行精確的打擊,所以具有效果明顯,副作用小等優點,但是靶向藥物非常貴,一瓶藥物動輒上萬,使得許多患者望而卻步,從今年開始,有一些靶向藥物納入了醫保,例如治療乳腺癌的赫賽汀,治療結直腸癌的貝伐單抗。使得更多患者能夠用的起靶向藥了,隨著靶向藥物的廣泛應用,化療藥物是不是就可以被淘汰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從現在的醫學發展水平來看,靶向治療並不能代替化療:

第一,靶向藥物有嚴格的適應症,不是人人都可以用

靶向藥物,顧名思義,是針對特定的靶點,只有腫瘤細胞攜帶有這些靶點,才能夠使用。例如赫賽汀,只有HER-2基因擴增的乳腺癌患者才能使用。

而且,大部分靶向藥物的適應症是晚期腫瘤,例如治療大腸癌的西妥昔單抗和貝伐單抗,適用於已經出現全身轉移的,無法手術的結直腸癌患者。那些中期的患者,只能夠使用化療,不適用於靶向治療。

第二,靶向藥物需要與化療聯合應用

靶向藥物單用的時候,效果一般,需要與化療藥物聯合應用,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靶向藥物的作用,兩者通過不同的機制,聯合殺死腫瘤細胞,達到協同作用,達到1+1大於2的效果。

所以,從目前的醫學發展來看,靶向治療還不能取代化療,隨著醫學的發展,會不會出現新一代的靶向治療藥,完全取代化療,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