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貓換太子,歷史上確有其事嗎?

~唯の噯倪~


狸貓換太子出自清朝石玉昆石三爺的《三俠五義》的第一章,講的是北宋真宗皇帝的兩位嬪妃劉氏、李氏同時懷孕,為爭奪正宮國母之位,劉氏將李氏生下的皇子換成了一個剝了皮的狸貓,並汙衊李氏生下妖孽。

真宗將李氏打入冷宮,立劉氏為後,後來李氏所生男嬰登基稱帝,就是宋仁宗。包拯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歸來的途中,受理李氏冤案,查明狸貓換太子的真相,迎李妃還朝。

這個故事跌宕起伏,動人心絃,並廣為流傳,但這是假的, 包拯是1027年中的進士,之後辭官孝養雙親,直到雙親過世,守孝期滿的1041年才再次當官,而李宸妃在1032年過世的,包拯不可能審這件案子。至於真相,前段時間演的《將軍在上》到是把宋仁宗的真實身世說了個差不多。

根據《宋史》記載,李氏地位卑微,是以劉氏侍女的身份入宮的,真宗皇帝非常寵愛劉氏,想立劉氏為後,但是劉氏家世普通,又沒有皇子傍身,貿然升為皇后一定會讓眾人不服,所以就想出了借腹生子的辦法。

李氏果然不負所望,為真宗生下了皇子,也就是後來的仁宗皇帝。真宗對外聲稱仁宗皇帝是劉氏所生,劉氏被封為德妃,後被立為皇后,而李氏只是被封為崇陽縣君,後被封為才人、婉儀、順容,直到臨死那天,劉太后封她為宸妃。

劉太后死後,燕王告訴仁宗皇帝說:“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皇帝為此哀傷過度,深深自責,並多日沒有上朝,尊李宸妃為皇太后,諡號壯懿。在給李宸妃換棺材的時候,仁宗皇帝親眼看到李宸妃的帽子、衣服都是皇太后的規格,屍體被水銀保養的很好,就像活人一般,是病死的,不是傳言那樣被劉太后虐待而死,仁宗嘆曰:“人言其可信哉!”

那麼狸貓換太子是怎麼來的呢? 這應該是石玉昆以明孝宗的身世為原型改編的。

明憲宗唯一寵愛的萬貴妃在37歲的時候生了一個兒子,結果第二年就死了,這時候萬貴妃已經38歲了,不能生育了,所以宮內嬪妃凡是有了孩子,都被她弄墮胎或者弄死了,幸運的是有位紀姓宮女,在宮婢的幫助下,成功的躲過了萬貴妃的迫害,在安樂堂生下了明孝宗朱佑樘。後又得到太監張敏的幫助,將朱佑樘交給了廢后吳氏秘密撫養。

六年之後,明憲宗感嘆自己無後的時候,張敏這才將朱佑樘的存在告知明憲宗,可惜紀氏很快就被萬貴妃給害死了,萬貴妃因幾次謀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氣死。

把 太監張敏改成陳林,把萬貴妃改成劉氏,再經過石玉昆的加工改編之後,狸貓換太子就流傳至今了。










Callme不韋


狸貓換太子是怎麼回事?狸貓換太子是真實事件嗎

狸貓換太子是一個傳說故事。傳說中的包公最輝煌的功績是審出了發生在宮中的一件大案——狸貓換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宋仁宗親生母親究竟是誰?

仁宗趙禎,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為太子。乾興元年(1022)即位,由劉太后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親政。仁宗在位42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養母劉太后陰影之下,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平平,宋王朝屢戰屢敗,軍事上處於弱勢地位。然

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總體而言,仁宗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關於趙禎的身世,有一種至今流傳的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傳奇經歷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清末成書的小說《三俠五義》稱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工於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汙衊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后。後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后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自宋朝以來,由於小說、戲劇等各種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演繹,仁宗生母之謎日益鮮活生動,備受世人關注。儘管歷朝歷代增加、刪改了不少或虛假或真實的內容,而且,戲曲和小說中情節也不盡相同。然而,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後劉氏之子,還是妃子李氏親生,無論是小說,還是戲曲,幾乎眾口一辭,認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劉皇后之子。

事實也大體如此。李氏本是劉後做妃子時的侍女,莊重寡言,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後宮嬪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經生過5個男孩,都先後夭折。此時真宗正憂心如焚,處於無人繼承皇位的難堪之中。據記載,李氏有身孕時,跟隨真宗出遊,不小心碰掉了玉釵。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釵若是完好,當生男孩兒。左右取來玉釵,果然完好如初。這一傳說從側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態,也是真宗無奈之餘求助神靈降子的真實寫照。雖然不盡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後來的確產下一個男嬰。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趙禎還未來得及睜開眼睛記住自己親生母親的容顏,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許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劉氏據為己子。生母李氏懾於劉後的權勢,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奪去,卻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情緒,否則不僅會危害自身,也會給親生兒子帶來災難。

乾興元年,13歲的仁宗即位,劉氏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權傾朝野。後人或許是出於男權意識,或許是基於正統觀念,將劉後比作唐代的武則天,而對她當政非議甚多。加上宋初有過兄終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確有一個能幹的弟弟涇王趙元儼,便出現了許多傳聞,說劉後在真宗臨終時,以不正當手段排斥趙元儼,從而攫取了最高權力。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稱,在真宗病逝前最後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問疾的諸大臣。後有人臆測,當時真宗是想讓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說戲文中知名度極高的“八千歲”元儼攝政並輔佐趙禎。但劉後於事後派人對大臣解釋說,官家所示,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別無他意。元儼聞聽此事後,發現自己已成為劉後當權的障礙。為了避免遭到劉後的殘酷政治打擊,他立即閉門謝客,不再參與朝中之事,直至劉後去世,仁宗親政。

然而,傳聞畢竟不是事實。據可靠資料記載,真宗病危時,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兒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後一次在寢殿召見了大臣們,宰相丁謂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諾,皇太子聰明睿智,已經作好了繼承大統的準備,臣等定會盡力輔佐。更何況有皇后居中裁決軍國大事,天下太平,四方歸服。臣等若敢有異議,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當萬死。這實際上是向真宗保證將全力輔佐新皇帝,決不容許有廢立之心。真宗當時已經不能說話,只是點頭微笑,表示滿意。事實上,真宗晚年,劉皇后的權勢越來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謂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真宗留下遺詔,要“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相當於讓劉後掌握了最高權力。

這樣,仁宗就在養母的權力陰影下一天天長大。劉太后在世時,他一直不知先皇嬪妃中的李順容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這大概與劉太后有直接關係,畢竟她在後宮及朝廷內外都能一手遮天。在這種情況下,恐怕不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告訴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劉太后病逝,仁宗剛剛親政,這個秘密也就逐漸公開了。至於是誰最早告訴仁宗實情的,現在已很難弄清楚,凡是那些與劉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說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當是“八千歲”皇叔趙元儼和楊太妃。趙元儼自真宗死後,過了10餘年的隱居生活,閉門謝客,不理朝政,在仁宗親政之際,趙元儼突然復出,告以真相,應該是情理之中。楊太妃自仁宗幼年時期便一直照料其飲食起居,仁宗對她也極有感情,在宮中稱劉後為大娘娘,呼楊太妃則為小娘娘,楊太妃在那樣的政治環境中說出實情也是極有可能的。無論如何,仁宗瞭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騙,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當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其震驚無異於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一面親自乘坐牛車趕赴安放李妃靈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圍了劉後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實真相後作出處理。此時的仁宗不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聽說自己的親生母親竟死於非命,他一定要打開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打開,只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仁宗這才嘆道:“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並在劉太后遺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后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后在李妃死後,最初是想秘而不宣,準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呂夷簡力勸大權在握的劉太后,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妃,劉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生母雖然厚葬,但卻未能沖淡仁宗對李氏的無限愧疚,他一定要讓自己的母親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經過朝廷上下一番激烈爭論,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於太廟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李氏的牌位。劉氏被追諡為莊獻明肅皇太后,李氏被追諡為莊懿皇太后。奉慈廟的建立,最終確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時也意味著年輕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漸擺脫了劉太后的陰影。

狸貓換太子原型揭秘

故事背景發生在宋朝是作者虛構的,其實是取材於明朝成化年間。

明憲宗的妃子萬貴妃大明憲宗17歲,卻深受明憲宗的寵愛,成化二年 (1466年),萬貴妃生下一個兒子。母由子貴,可第二年,這個兒子就夭折了,萬貴妃已經38歲了,已經不可能再生孩子了。

明憲宗雖對萬貴妃情有獨鍾,但他畢竟要有子子嗣,所以也會寵幸其他的妃子和宮女。

可是無論是哪個妃子或宮女,只要是懷上龍種,都會被萬貴妃暗下毒手,或者是強迫她們墮胎,或者乾脆害死。所以明憲宗一直都沒有兒子。

偶然的一次機會,憲宗到內庫,見到了一個姓紀的女史,他見紀女史談吐不俗,十分喜歡,當晚就臨幸了她。

臨幸歸臨幸,明憲宗過幾天就忘了這個女人,可紀女史卻懷了身孕。

紀女史的肚子漸漸大起來,終於被萬貴妃得知,她立馬就命宮婢拿烈性墮胎藥去給紀氏吃。

可是那個宮婢卻下不了手,冒著殺頭的危險,保住了紀氏肚中的孩子,並向萬貴妃謊報說,紀氏並未懷孕,只是肚子上有“病痞”,所以肚子腫脹。

萬貴妃聽說後,也沒有再追究,只是把紀氏打發到安樂堂居住,安樂堂是收容老病宮女的地方,紀氏要想再見到憲宗就難了。

於是在安樂堂中,紀氏生下了一個瘦弱的男嬰,也就是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

太監張敏對明憲宗忠心耿耿,有心要保住皇帝唯一的兒子,但萬貴妃勢力太大,弄不好自己和皇子的性命全都難保,所以他和紀氏把皇子交給了廢后吳氏秘密撫養。

轉眼六年過去了,皇子艱難地長大了。有一天,憲宗讓太監張敏為自己梳理頭髮。他一邊打量鏡中的自己,一邊嘆息道:“我已年滿三十,老之將至,卻至今也沒有一個兒子。”張敏見皇帝如此憂傷,終於按捺不住,立即伏地叩頭,說:“老奴死罪,萬歲您已經有兒子了。”

張敏將來龍去脈一一告訴了憲宗,憲宗一聽,大喜過望,馬上親自前去,召見皇子。

然後父子相認,皆大歡喜,憲宗給自己的孩子取名為“佑樘”。可是不久,紀氏便突然去世了,很可能是萬貴妃下的毒手。

而後萬貴妃幾次謀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氣死。不多久,明憲宗也追隨他的愛妃而去,朱佑樘登基稱帝。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中,有許多人物可以從上面找到原型,萬貴妃和劉妃一樣嫉妒心太重,陰險毒辣,而保全了朱佑樘的是一個不知名的宮婢和一個太監張敏,與狸貓換太子中的宮女寇珠和太監陳琳也只是大同小異罷了,當然,現實生活沒那麼美好,沒有包拯那樣的清官,紀氏也是默默地死去。


歷史有點意思


一些喜歡玩“標題黨”或者是“把無知當博學”的自媒體一定會喜歡創造出“狸貓換太子”的編劇了,畢竟這個編劇算是他們的祖師爺,首先說下結論,狸貓換太子純屬是民間YY然後被寫進小說裡的事情,根本沒可信度。

網絡時代的發展湧現出大批“歷史穴家”,他們有是一句話就能帶動網民的思維節奏,又因為過去的事情誰也沒有親身經歷過,所以沒事質疑一下古人說不定也會成為熱搜,比如這幾年就有什麼秦始皇其實是女人、諸葛亮和劉協是同一人、李世民非漢人血統等說法。而狸貓換太子的主人公宋仁宗趙禎(第一次見他的扮相還是《少年包青天》裡的佟大為了)因為母親李氏的身份原因就成了後人創作的對象。

李氏本來是章獻太后的一個婢女,一日真宗來看望她,閒聊之餘想洗手,恰好端上水盆的就是李氏。真宗可能是個手控,就讓李氏抬起頭來,發現這小姑娘長得賊水靈,就心潮澎湃,和她搭話。這時李氏不知是抖機靈還是害怕龍顏,居然說昨天夢見赤腳大仙降臨要做皇帝的兒子。真宗當時正好為了沒兒子的事情發愁,於是滿臉笑容的拉著李氏回到了寢宮為其滿足願望,第二年仁宗就出生了,但同時劉娥額兒子也出生了,可惜夭折,所以劉娥就搶來小仁宗說是自己所生,真宗雖然知道這事,但在種種原因下他還是默許了劉娥的行為。

所以仁宗登基初期也一直認為自己的生母是劉娥,知道當了十幾年皇帝后才知道李氏的事情。但仁宗的經歷給了後人不錯的選材,於是我們就能看出小說《三俠五義》中直接說仁宗是狸貓換的(要是熊貓那就好玩了),當然還是名曰《狸貓換太子》的戲劇。好在這一虛構的戲份最終還是以仁宗認親的完美結局做了收尾,也算是留下了一點文人的風骨了…

所以現在的假新聞製造者們是不是該“殺”?


邏輯文史游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見清代石玉昆的小說《三俠五義》的第一回:“設陰謀臨產換太子 奮俠義替死救皇娘”。

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是虛構的,但核心人物之間的關係是真實的,故事中的太子就是宋仁宗。

宋仁宗,諱禎,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出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母親李宸妃。

宋真宗原有一位郭皇后,景德四年病死,時年三十二歲。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劉德妃被立為皇后。宋真宗晚年經常生病,許多政事都由劉皇后代為處置,劉皇后的權力越來越大。

劉皇后自己沒有兒子,於是把幼小的趙禎抱來,做為自己的兒子,派楊淑妃撫養。四歲時,趙禎被封為慶國公,五歲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九月,八歲的趙禎被立為皇太子。

乾興元年二月,宋真宗駕崩,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劉皇后為皇太后。劉皇太后設幄次於承明殿,垂簾聽政。

宋仁宗趙禎的生母李宸妃是杭州人,剛入宮時在劉皇后身邊做侍女,生下趙禎之後進為才人,再進婉儀,趙禎繼位之後再進為順容,和宋真宗留下的其他妃嬪一樣在宮中生活。

宋仁宗一直不知道李宸妃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劉皇后在後宮當中權力巨大,沒有人敢把真情告知宋仁宗。

李宸妃死於宋仁宗明道元年,當時只有四十六歲。劉太后想用普通宮人的葬儀安排她的後事,丞相呂夷簡勸說之後,才決定厚葬。

直到劉太后死後,燕王才把真情告訴宋仁宗。宋仁宗“號慟頓毀,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

然後宋仁宗重新安葬亡母,親自到棺前哭祭。


附:《三俠五義》的相關情節


……天子(宋真宗)飲至半酣,只見陳林手捧金丸,跪呈御前,天子接來細看,見金丸上面,一個刻著“玉宸宮李妃”,一個刻著“金華宮劉妃”,鐫的甚是精巧。天子深喜,即賞了二妃。二妃跪領,欽遵佩帶後,每人又各獻金爵二杯, 天子並不推辭,一連飲了,不覺大醉,哈哈大笑,道:“二妃子如有生太子者,立為正宮。”二妃又謝了恩。

天子酒後說了此話不知緊要,誰知生出無限風波。你道為何?皆出劉妃心地不良,久懷嫉妒之心,今一聞此言,惟恐李妃生下太子立了正宮。自那日歸宮之後,便與總管都堂郭槐暗暗鋪謀定計,要害李妃,誰知一旁有個宮人名喚寇珠,乃劉妃承御的宮人。此女雖是劉妃心腹,她卻為人正直,素懷忠義,見劉妃與郭槐 商議,好生不樂。從此後各處留神,悄地窺探。

單言郭槐奉了劉妃之命,派了心腹親隨,找了個守喜婆尤氏;這守喜婆就屁滾尿流,又把自己男人託付郭槐,也做了添喜郎了。

“一日,郭槐與尤氏密密商議,將劉妃要害李妃之事,細細告訴。奸婆聽了,始而為難。郭槐道;“若能辦成,你便有無窮富貴。”婆子聞聽,不由滿心歡喜,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對郭槐道:“如此如此,這般這般。”郭槐聞聽,說:“妙!妙!”真能辦成,將來劉妃生下太子,你真有不世之功。”又囑咐臨期不要誤事,並給了好些東西。婆子歡喜而去。郭槐進宮,將此事回明,劉妃歡喜無限,專等臨期行事。

光陰迅速,不覺的到了三月,聖駕至玉宸宮看視李妃,李妃參駕,天子說:“免參。”當下閒談,忽然想起明日乃是南清宮八千歲的壽辰,便特派陳林前往御園辦理果品,來日與八千歲祝壽。陳林奉旨去後,只見李妃雙眉緊蹙②,一時腹痛難禁。天子著驚,知是要分娩了,立刻起駕出宮,急召劉妃帶領守喜婆前來守喜。劉妃奉旨,先往玉宸宮去了。郭槐急忙告訴尤氏。尤氏早已備辦停當,雙手捧定大盒,交付郭槐,一同至玉宸宮而來。

你道此盒內是什麼東西?原來就是二人定的好計,將狸貓剝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認不出是何妖物,好生難看。二人來至玉宸宮內,別人以為盒內是吃食之物,哪知其中就裡,恰好李妃臨蓐,剛然分娩,一時血暈,人事不知。劉妃、郭槐、尤氏做就活局,趁著忙亂之際,將狸貓換出太子,仍用大盒將太子就用龍袍包好裝上,抱出玉宸宮,竟奔金華宮而來。劉妃即喚寇珠提藤籃暗藏太子,叫她到銷金亭用裙絛勒死,丟在金水橋下。寇珠不敢不應,惟恐派了別人,此事更為不妥,只得提了藤籃,出鳳右門至昭德門外,直奔銷金亭上,忙將藤籃打開,抱出太子。且喜有龍袱包裹,安然無恙,抱在懷中,心中暗想:“聖上半世乏嗣,好容易李妃產生太子,偏遇奸妃設計陷害,我若將太子謀死,天良何在?也罷!莫若抱著太子一同赴河,盡我一點忠心罷了。”剛然出得銷金亭,只見那邊來了一人,即忙抽身,隔窗細看。見一個公公打扮的人,踏過引仙橋,手中抱定一個宮盒,穿一件紫羅袍繡立蟒,粉底烏靴,胸前懸一掛念珠,項左斜插一個拂塵兒,生的白麵皮,精神好,雙目把神光顯。這寇承御一見,滿心歡喜,暗暗地念佛說:“好了!得此人來,太子有了救了!”原來此人不是別人,就是素懷忠義、首領陳林。只因奉旨到御園採辦果品,手捧著金絲砌就龍妝盒,迎面而來。一見寇宮人懷抱小兒,細問情由。寇珠將始未根由,說了一回。陳林聞聽,吃驚不小,又見有龍袱為證。二人商議,即將太子裝入盒內,剛剛盛得下。偏偏太子啼哭,二人又暗暗的禱告。祝讚已畢;哭聲頓止。二人暗暗唸佛,保佑太子平安無事,就是造化。二人又望空叩首罷,寇宮人急忙回宮去了。

陳林千捧妝盒,一腔忠義,不顧死生,直往禁門而來。才轉過橋,走至禁門,只見郭槐攔住道;“你往哪裡去?劉娘娘宣你,有話面問。陳公公聞聽,只得隨往進宮,卻見郭槐說:“待我先去啟奏。”不多時,出來說:“娘娘宣你進去。”陳公公進宮,將妝盒放在一旁,朝上跪倒,口尊:“娘娘,奴婢陳林參見,不知娘娘有何懿旨?”劉妃一言不發,手託茶杯,慢慢吃茶,半晌,方才問道:“陳林,你提這盒子往哪裡去,上有皇封,是何緣故?”陳林奏道:“奉旨前往御園採揀果品,與南清宮八大王上壽,故有皇封封定,非是奴婢擅敢自專的。”劉妃聽了,瞧瞧妝盒,又看看陳林,復又說道:“裡面可有夾帶?從實說來!倘有虛偽,你吃罪不起。”陳林當此之際把生死付於度外,將心一橫,不但不怕,反倒從容答道:“並無夾帶。娘娘若是不信,請去皇封,當面開看。”說著話,就要去揭皇封。劉妃一見,連忙攔住道:“既是皇封封定,誰敢私行開看!難道你不知規矩麼?”陳林叩頭說:“不敢,不敢!”劉妃沉吟半晌,因明日果是八千歲壽辰,便說:“既是如此,去罷!”陳林起身,手提盒子,才待轉身,忽聽劉 妃說:“轉來!”陳林只得轉身。劉妃又將陳林上下打量一番,見他面上顏色絲毫不漏,方緩緩他說道:“去罷。”陳林這才出宮。這也是一片忠心,至誠感應,始終瞞過劉妃,脫了這場大難。

出了禁門,直奔南清宮內,傳:“旨意到。”八千歲接旨人內殿,將盒供奉上面,行禮已畢。因陳林是奉旨欽差,才要賜座,只見陳林撲簌簌淚流滿面,雙膝跪倒,放聲大哭。八千歲一見,唬得驚疑不止,便問道“伴伴,這是何故?有話起來說。”陳林目視左右。賢王心內明白,便吩咐:“左右迴避了。”陳林見沒人,便將情由,細述一遍。八千歲便問:“你怎麼就知道必是太子?”陳林說:“現有龍袱包定。”賢王聽罷,急忙將妝盒打開,抱出太子一看,果有龍袱 。只見太子哇的一聲,竟痛哭不止,彷彿訴苦的一般。賢王爺急忙抱入內室,並叫陳林隨入裡面,見了狄娘娘,又將原由,說了一遍。大家商議,將太子暫寄南清宮撫養,候朝廷諸事安頓後,再做道理。陳林告別,回朝覆命。

誰知劉妃已將李妃生產妖孽,奏明聖上。天子大怒,立將李妃貶入冷宮下院,加封劉妃為玉宸宮貴妃。可憐無靠的李妃受此不白之冤,向誰申訴?幸喜冷宮的總管姓秦名鳳,為人忠誠,素與郭槐不睦,已料此事必有奸謀;今見李妃如此,好生不忍,向前百般安慰。又吩咐小太監餘忠:“好生服侍娘娘,不可怠慢。”誰知餘忠更有奇異之處,他的面貌酷肖李妃的玉容,而且素來做事豪俠,往往為他人奮不顧身,因此秦鳳更加疼愛他,雖是師徒,情如父子。他今見娘娘受此苦楚,恨不能以身代之,每欲設計救出,只是再也想不出法子來,也只得罷了。

且說劉妃此計已成,滿心歡喜,暗暗地重賞了郭槐與尤氏,並叫尤氏守自己的喜。到了十月滿足,恰恰也產了一位太子,奏明聖上。天子大喜,即將劉妃立為正宮,頒行天下。從此人人皆知國母是劉後了。待郭槐猶如開國的元勳一般,尤氏就為掌院,寇珠為主宮承御。清閒無事。

誰想樂極生悲,過了六年,劉後所生之子,竟至得病,一命嗚呼。聖上大痛,自嘆半世乏嗣,好容易得了太子,偏又夭亡,焉有不心疼的呢?因為傷心過度,競是連日未能視朝。這日八千歲進宮問安。天子召見八千歲,奏對之下,賜座閒談,問及世子共有幾人,年紀若干。八千歲一一奏對,說至三世子,恰與劉後所生之子歲數相仿。天子聞聽,龍顏大悅,立刻召見,進宮見駕。一見世子,不由龍心大喜,更奇怪的,是形容態度與自己分毫不差,因此一樂,病就好了。即傳旨將三世子承嗣,封為東宮守缺太子。便傳旨叫陳林帶往東宮參見劉後,並往各宮看視。陳林領旨,引著太子,先到昭陽正院朝見劉後,並啟奏說:“聖上將八千歲之三世於,封為東宮太子,命奴婢引來朝見。”太子行禮畢。劉後見太子生的酷肖天子模樣,心內暗暗詫異。陳林又奏還要到各宮看視。劉後說:“既如此,你就引去;快來見我,還有話說呢。”陳林答應著,隨把太子引往各宮去……


於左


戲劇中的歷史情節,很少會是真實的,因為撰寫戲劇劇本的人,往往只是街頭茶館裡坐著喝大碗茶的人,他登不了殿閣,見不得君王,所有畫面都出自想象。歷史上仁宗確有認母一事,但沒有狸貓換太子那麼戲劇化,更與包拯毫無關係。當時的包公,還在地方上做著州縣級別小官,他的臉,也沒有塗黑,額頭上更沒有月亮圖案,呵呵!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對於這種問題,還是希望具體去看一些學者的文章,說得會更詳細一點,瞭解下背景,首先確切回答,是沒有這事兒的。

簡單來說,就是皇帝老媽地位不夠,由皇后撫養,皇帝早先並不知道自己親生母親另有其人的一個故事。

“狸貓換太子”傳說的虛與實——後真宗時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博弈

知網上可以下載


何事男兒不讀書


狸貓換太子是假的,但這件事情背後的人物關係卻是實打實的。而這個傳說的背後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話本中那個惡毒的劉皇后劉氏出身於一個家道中落的官宦人家,豆蔻年華被安排嫁到一個普通的銀匠家裡,之後隨丈夫到京城營生。一去,就改變了人生。

年輕的襄王趙元侃看上了這個女子,沒有想象的強權逼人,銀匠也許為了錢財或其他,也樂於成人之美,一紙休書與劉氏斷絕了關係,成人之美。

但寡妻劉氏即使進入襄王府也是不得名分的,太宗鄙視劉氏卑賤的出生,就像所有的小說裡一樣,父親棒打鴛鴦,但趙元侃陽奉陰違,背地裡金屋藏嬌。

這段地下戀情一直維持了十年多,十年時間趙元侃等到了太宗之死。995年,趙元侃稱帝,就是真宗趙桓。

趙桓和劉氏終於等到雙宿雙飛的一天,然而更現實的問題卻擺到了這對情人的面前。趙桓已到中年,但子嗣單薄,幾個兒子相繼病逝,劉娥又一直無所出。

此時,劉娥身邊的一個婢女李氏恰好被臨幸身懷有孕,並且生下了一個兒子,於是被放到劉氏身邊撫養,而這樣,趙桓就能扶持劉氏為皇后。

而李氏也被升為嬪妃,就是李宸妃。在劉氏安排下李宸妃與兄弟相認,此後生活也不錯。

而劉氏自己其實並無精力撫養孩子,真正撫養孩子的又是楊淑妃。

劉皇后攝政期間政績顯赫,但是被架空的趙禎卻並不會高興,此後狸貓換太子,劉氏之惡毒緣何而來也就可想而知了。


時拾史事


沒有的事,當年真宗皇帝長期無子,後來一個宮中一位地位低賤的李姓妃子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即仁宗趙楨,皇后劉娥無子,自然抱養過來,劉娥在宮中威信很高,李氏生前一直未敢與兒子相認,仁宗一直到劉皇后死後才知道他的生母是李氏,此時李氏已逝世,不過劉皇后對李氏還算不薄,厚葬了李妃,以水銀浸泡,保持屍身不壞,讓趙楨最終能看到自己的親生母親。

狸貓換太子,不過是民間的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