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下、大门口、房梁上,怎么都有一个大西几?

小时候经常会在各种地方注意到一个大西几:各景点的石碑下、电视剧的大门环上、各种地方的收银台……它们好像长得挺像,仔细看看又记不住差别,再看看这些摆放位置,难道这个“狮子”是用来……看家护院?!!

其实它们都不是同一个,也不是大狮子。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名字,也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如果非要说共同点,那可能是:共同的爹妈!

它们就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九子。“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最早关于龙的相貌描述来自宋朝对《尔雅》的补充本《尔雅翼》: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龙的前身,在《述异记》中有记载,龙是按照为虺(huǐ)——————角龙——应龙这样的顺序变身来的。

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而龙的后代,也就是这“九子”,有不同的版本的传说。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来自《中国吉祥图说》,龙九子分别为:

长子囚牛,喜欢音乐,常常看到它蹲立在琴头上,看起来是个多才多艺又文静的省心孩子。

次子睚眦(yá zì)

,兴趣爱好是杀戮和打架,脾气不太好的样子,所以被刻在刀环、剑柄上。

三子嘲风,喜欢冒险和远眺,应该是个活泼好动的娃,所以经常能在宫殿的殿角上看到它,比如故宫的太和殿。在民间,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

四子蒲牢,特长是大吼大叫……也是挺特别,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它放在洪钟上,使钟声“响入云霄”。

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狮子,但却是个安静的美男子,爱好坐着,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画像。

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种名字,方框内的看成一个字,[虫八][虫夏]),又名赑屃(bì xì),长得像龟但有牙齿(乌龟没有牙齿哦),喜欢负重,所以总驮着一块大石碑。霸下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所以许多人在旅游景点碰到它,总喜欢摸摸它的头。当然,首先得保护文物和建筑,才是好同志。

七子狴犴(bì àn),长得像老虎,耿直boy一枚,喜欢争辩是非打官司,官衙正堂或牢狱门口的两侧,挂的就是它。

八子负屃(fùxì),身体像龙,算是长得最像爹妈。跟那些脾气火爆大嗓门的兄弟们不同,负屃比较像大哥,风雅斯文,是个文化龙,多盘绕在石碑两旁,和许多名家碑文石刻在一起。

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鸱(chī)尾或鸱吻,口润嗓粗,并且喜欢吞火,于是就做了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帮人们灭火消灾。(吞脊兽,就是趴在房顶上,负责吞火吞雷,同时得颜值在线、撑得起门面的神兽。)

除了以上描述,还有另一种说法来自明朝李东阳《怀麓堂集》。据说“龙生九子”这个说法流传很久,但九子里到底有哪些动物大家都不确定。当时的皇帝明孝宗对这件事非常好奇,就去问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李老师表示,我也只是小时候随便翻了本书看到的啊,我现在忘了啊!怎么办呢,骗皇上吧,欺君,会掉脑袋的;说不会呢,李老师不要面子的啊!

于是,凑了凑给了皇上一个答案: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

,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足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一麓堂后稿》卷十二)

这样听起来,“龙生九子”也就是明代的大臣们拿来应付皇上的,没有确凿的官方认证版本。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最常见的那个只进不出的小吃货——貔貅,不在上述名单里了。

关于貔貅,有人说它是龙的小儿子,有人说它和龙并列在古代五大瑞兽之中(还有凤、龟、麒麟),论辈分该算是那九个娃的叔。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貔貅就是现在大熊猫。貔貅别称“辟邪”,《史记·五帝本记》中记载,4000多年前,黄帝驯养虎、豹、貔貅(大熊猫)等威猛动物为军队冲锋陷阵,在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战败了炎帝。

这么看来,龙生九子,倒还真是各个都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