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人难,画鬼易——《画皮之阴阳法王》

“根” 据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短片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一直都是 ”港片”之中火热的一个题材,最属津津乐道的一部便是“倩女”系列,不论是李翰祥版本的《倩女幽魂》,还是之后徐克、程小东版本,都被无数影迷乐称为“经典鬼片”。前者捧红了乐蒂的女鬼形象,后者就托起了王祖贤这颗颇具东方气质的“女鬼”。

除却“倩女幽魂”之外,与之相娉美的另一篇聊斋故事,同时也是改编成影视剧最多版本的一个故事,它就是《画皮》,这是一个“厉鬼挖心”的故事,作者利用“鬼怪”来揭示人性特点的“贪婪”与“丑陋”, 从而也揭示了“人”在面对美丽表皮蛊惑的同时,而忽视身边最珍贵的“爱情”,从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灭顶之灾,然而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近四十多年来,许多香港电影人屡次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有,鲍方,李翰祥,胡金铨这三位大导演,在今天看来,连“蒲松龄”自己都无法预料到,在他死后的三百年后,居然有一个种叫电影的东西,将他笔下这些“女鬼狐仙”搬上了荧幕上,最早看过、也是被广大影迷传诵的一个版本是,1966年鲍方导演的《画皮》,是迄今为止传播最为广泛的版本,这版《画皮》最忠实于原著,影片专门交代了,这是蒲松龄听过路茶客讲的故事———“一个屡考不中的书生与女鬼夜遇的故事”,且不无原著中伦理道德的批判,“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警世寓言,这部影片在当时可谓影响了一代人。

1993年,自与徐克分道扬镳、不欢而散两年多之后,重掌导演大旗的胡金铨,拍摄了《画皮之阴阳法王》。这又是一次对《画皮》故事的诠释,同时也是即鲍方,李翰祥之后的导演,将这个故事第三次搬上荧幕的大导演,在此之前,胡金铨就以《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等先作取得票房佳绩,此次胡金铨与阿城不仅秉承了蒲松龄在《画皮》中对王生这个人物贱人贱态的描绘,以及书生与女鬼夜遇的这个桥段外,同时更在这基础上大肆拓展,干脆造出来一个不仙不鬼的“阴阳界”,来讽刺人世道德的虚伪僵化,这比仅仅讽刺一个书生要来得宏大得多。

该片是胡金铨带领洪金宝,王祖贤,午马等香港演员来到内地长达三个月的冰天雪地,摸爬滚打所拍摄的影片,中途经过十三陵,五台山,以及北京故宫等地取景,并于1993年公映,上映总共短短6日,收入港币31万余,仅仅位列当年票房排行第117名。与当年一起上映的几部类型风格相似的影片,如杜琪峰的《济公》,徐克的《青蛇》,后面几部都被影迷记住,而《画皮之阴阳法王》却显得逊色不少,更与是年度的《唐伯虎点秋香》的票房成绩相聚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