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爲何不斷經歷改朝換代?

藝術就是謊言


中國歷史的改朝換代,其實就和人的生老病死一個道理,一個朝代從它開始那天算起,就必須有終結的時候。

每個王朝的開始,都會定下一些規矩,也就是所謂的“祖宗家法”,比如宋朝的“太祖誓約”,又比如明朝的“皇明祖訓”等。這些所謂的規矩,是這個王朝的開國皇帝以及開國功臣們為這個王朝定下的總基調,一般是根據前朝的失敗所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於新王朝的立足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但是硬幣有正反面,政策也一樣。這些規矩在一個時代也許有其優越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勢必會展現出不足。而且由於社會的發展,會有一些特權階層利用這些規矩給自己謀利益。那麼問題來了,要不要改革呢?

如果改,勢必要動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果不改,國家就有可能受到威脅。所以歷朝歷代的改革,所受到的阻力都極大,而且最後往往都是無疾而終甚至半途而廢。

即使有成功的改革,也不一定能夠規避所有風險。而這些也許是細微之處的風險,會在一個特定的時候,如同腫瘤細胞一樣突然開始擴散,對整個帝國造成不可挽回的打擊。比如明朝,鬼都想不到一個區區建州女真,和一個驛站的驛卒,最後能毀掉這個巨大的帝國。

天道好輪迴,誰都有命,封建王朝概莫能免。


青言論史


儒家思想宣揚"君為輕,民為貴"無法改變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在沒有有效制度約束前提下,所有封建王朝都會一步步走向腐敗沒落。歷朝歷代都是靠統治者自我約束,歷史事實證明了,這套約束機制不具有持久性。最後監督者和被監督者同流合汙,都成了腐敗分子。土地兼併少數人佔有大量土地其實也是人自私自利本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體現。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失地農民生存日益艱難,不像現在農民可以進工廠打工為生,加上天災人禍苛捐雜稅,最後為了生存鋌而走險從而爆發了農民起義,改朝換代。新帝王在治理國家方面又重複了老一套。中國封建社會就是這樣週而復始地循環著。


肢解印度


這個其實就是所謂的“治亂循環”,而歷史上的歷朝歷代之所以走不出這個怪圈,主要原因是在封建統治下,朝政腐敗和資源分配殆盡是必然結果,從而激發官民矛盾。而由於中央集權制的穩固性,這種矛盾發展到最後只能通過改朝換代來收尾。

朝政腐敗的必然性

縱觀古代歷朝歷代,盛極而衰也是一個怪圈,每個朝代都不可避免。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我認為主要是由於進取心的丟失,從而造成安逸思想滋生,最終致使朝政逐漸走向了腐敗。

縱觀所有王朝,初期從皇帝到大臣都是進取心最為鼎盛的階段,因而形成了初期的蒸蒸日上,而在這段時期內無疑是每個朝代吏治最為清明的時代。而一旦進入盛世,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力的強大、生活的富足,必然造成進取心的喪失。

縱觀所有朝代,對外擴張基本都發生在初期,而進入盛世之後,即使對外作戰,最終的結果也是臣服、納貢,而少有主動擴張者,這同樣是儒家思想造成的,畢竟我們是“天朝上國”,滅其國是極為“失禮”的行為;畢竟我們是禮儀之邦,經常發動戰爭是勞民傷財。

一旦失去進取心,就必然滋生安逸思想,安於享樂豈不成為常態?一旦權力階級和特權階級全部都醉心於紙醉金迷,豈能不滋生腐敗,朝政豈能不荒廢?

資源分配殆盡的必然性

縱觀歷史,中國長期保持著農耕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土地無疑是最大的資源,而在這種傳統生產方式的支配下,資源總量的增長極為有限。而一旦經歷盛世,人口又呈現爆發式增長,這必然造成資源分配出現問題。

因此,盛世和亂世總是和人口的增長和減少成正比的。西漢末期人口近6000萬,王莽之亂中人口迅速衰減三分之二,東漢初期人口僅剩2100萬。到東漢桓帝時期人口恢復至5648萬,但經歷了黃巾之亂和三國亂世,人口再度劇烈衰減,三國時期總人口也不過750萬。西晉中期人口恢復至1600餘萬,但在經歷五胡亂華、南北朝亂世、隋末亂世之後,當唐朝初期,人口僅剩200餘萬戶,1000萬人左右。而唐朝經過治理,到安史之亂前一年人口再度恢復至5291萬,但安史之亂再次導致人口驟減,到唐代宗時人口僅剩1692萬……

一旦隨著人口增長導致資源分配殆盡, 資源爭奪將稱為必然,而權力階層在這種爭奪中無疑佔有先天優勢,每個朝代末期的土地兼併嚴重就是具體體現。面對這種分配不公,官民矛盾豈能不激化?

中央集權制的穩定性,註定矛盾激化到最後只能以改朝換代收尾

自秦漢之後,歷朝歷代為了統治的穩固,無一不在推行中央集權制,這種權利的高度集中,的確可以使統治變得極為穩固,但也帶來了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一旦矛盾激化,是根本無法通過變革來化解的。

由於權力的高度集中,從皇帝到大臣再到地主、百姓,權力是逐步遞減的,而由於權力在資源爭奪中的先天優勢,越往高層佔有的資源無疑更大。而這也是造成歷次改革難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因為高層佔據著最大的利益,他們的利益在改革中遭受的損失同樣是最大的,他們自然堅決反對。

同樣由於中央集權的原因,封建社會的階層相對較為穩固,這是維持王朝統治穩固的基礎,但同樣由於這種穩固,底層百姓想要重新進行資源分配,幾乎是根本不可能的。

矛盾激化到最後,走投無路的百姓只能選擇造反,力求打破固有階層,重新進行資源分配。而經歷過戰亂後,人口大量下降,原有王朝被推翻,各階層界限被打破,使得資源分配重新變得充裕,於是王朝再度逐漸變得穩固,直到下一批百姓再活不下去。


香茗史館


小時候看演義,評書。總是為西宮娘娘和八千歲的故事著急上火,急於皇帝的愚鈍,重用小人導致江山丟了。後來吧,就是把皇帝當成最大的壞人,總是要迫害我們好人,但為什麼要個壞皇帝的?。但看史書吧,依然充滿諸葛亮進君子遠小人的這種論訴方式,好像江山丟了,都是皇帝奢靡之風,近小人導致江山丟了。那為什麼天天每個朝代都是這個問題呢。歷史會是這麼臉譜化的嗎?怎麼能找到歷史背後的故事呢?

其實,歷史也簡單。怎麼說呢!就是平衡。夏開始家天下,商開始有甲骨文,多少史料記載少,就以周開始。周朝呢,仔細想想,怎麼管天下。沒啥好辦法,只有分封制,也就是大地主,家大業大,兄弟多,咋辦只能分家過唄,就是這麼簡單。這一點和日本西歐差不多,也是分層次的管理,周天子,諸侯,士大夫,士幾層關係。規定好義務和權利,以及效忠關係等。日本的是天皇,大將軍,大名,武士幾層。歐洲是國王,貴族,騎士等。分封制是個比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制度,就是將權利和義務劃分一下,分層管理。這種制度,日本現在的大公司裡依然有其影子。

這種制度的弊病就是紛爭不斷,時間久了,封臣之間利益衝突會有紛繁的戰爭。如果規模不大,會形成幾個大的封臣之間的平衡;君主就是是諸侯平衡的產物。

但這個規律對中國不適合,為什麼?因為中國太大了。比如中國東周任何一個諸侯都是西歐一個大國的體量。任何一個諸侯都有席捲天下的實力,並且中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統一是歷史大勢,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抗北方草原入侵講,這是必須的。從一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形上,是一片平原, 耕種是好地方 ,打戰不好,無險可守。就這樣打來打去,出了春秋五霸。畢竟各個諸侯國是堂兄弟們,要點臉面,打仗還多少有些顧忌。但從三家分晉開始,大夫奪諸侯權開始後,就撕破臉了。這就是戰國七雄的兼併戰,說白了,就是搶你家的地。秦有地理原因的優勢,然後嚴刑峻法的變法,秦國變虎狼之師,隨吞併天下。

秦有天下,發現麻煩也來了。有周的分封制的教訓。經驗教訓就在眼前呢?知道不能分封了,那就郡縣制吧。可是問題也來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管理的有效距離也就馬一天跑的距離,管不過來。秦始皇再精力旺盛,每天也就看十幾斤的書簡吧,再加上一味依靠吞併六國的成功的方法,嚴刑峻法,秦有二世而亡。其實和暴政關係不大,主要是才剛有天下,管不過來。社會已經不是西周初期的混沌狀態。一味靠嚴刑峻法,不顧及地方情況千變萬化,各地有不同的問題,簡單靠秦始皇有吞併六國之威,還能壓得住。直到漢武帝推恩令,才算解決了劉姓王國的麻煩。為了吸取秦始皇的嚴刑峻法的教訓,漢朝開國只好用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這才有文景之治。但這種方式治國,造成了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隨著時間推移,也就所謂門閥士族的興起。

門閥士族的興起,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直接影響了中國千年的歷史進程,直到盛唐士族的勢力才消失在歷史長河。從西漢到盛唐,歷史人物雖說風起雲湧。但基本呢,得士族有天下,但也受制於士族。士族的興起,造成王朝的統治被士族把持,東漢是士族完全壯大時期,多少有名義上共主,東漢後就是分分合合幾百年。看似混亂,其實背後都是士族勢力的爭鬥。無論是南陽的豪強,山東的大族,還是關隴的軍事貴族,本質上就是世襲的士族。就是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地方豪強勢力。

士族勢力的興起,顯示出我們大帝國的困境。無論如何國家太大了,皇權必須有人依靠才行。其實主要的問題就是,統一這麼大的國家,皇權不可能直接管理,必須依靠一定的層次去間接管理。但在這一過程中要防止中間層次的失去控制。漢朝和唐朝就是在國家強大的過程中失去了對中間層次的控制。漢其實亡於門閥士族,唐亡於藩鎮割據。本質上就是管不了。

從宋到明清等王朝,開始採用加強文官,重用科舉,提防武將等措施,保障了王朝的對地方的控制。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口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多。王朝早期的一些辦法就不好用了,必須得變化了,這就是每個王朝都有變法的原因。但往往變法要針對中間層次,也就是官僚體系進行改革,會使他們利益受損。在這一背景下,使得問題沒解決反而又產生問題,使得更加失去控制,使得王朝崩潰。這背後就是原因就是管不過來的問題,早期人少地多,有問題了多少處理有餘地。到王朝後期中間層次膨脹到王朝無法平衡的地步,也就是迴旋餘地不多。地方事物不管更是不行,有士族、藩鎮的教訓,不管遲早會出現更大的麻煩。這就是王朝的宿命,不管不行,管又管不過來。宋以後的問題就是王朝管不過的問題。這就王朝的三百年的命運,這些人失去控制的時間上限就是三百年,三百年

宋朝外患最重,內政被忽視了。其實宋朝防武將,防外戚,防宦官,但王朝最後受制於宰相。政令均出宰相,南宋的臨安投降書沒有宰相簽章居然是不合法的。

元是一個不想統治的胡亂鬧的外來政權,興於弓馬,敗於弓馬。

明朝有宋宰相之禍,罷相。但發現依然沒法,皇帝畢竟管不過來。只有依靠文管體系,不得已有了內閣,不是宰相的宰相機構,皇權不得已只好依然靠有控制的宦官制衡文官。明朝宦官再厲害也是對文官的制衡,皇權對此有絕對控制力,不是漢唐時的宦官當權。但依舊是最後管不過來,官僚失去控制。要不崇禎不會說文官個個可殺,最後陪崇禎依舊是個老太監。

清雖然用外國人的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政府失去對中層漢族人的控制。雖未亡於曾國藩,但還是亡於北洋的袁世凱。其實也是王朝最後管不過來的問題。


沙中土大溪水


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中國人的自主意識要比西方人和其他國家的自主意識要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觀能動性。根據中西方歷史可以看到,西方國家並沒有朝代更迭,只有國家輪換。這取決於西方人“天下三分”的思想,他們沒有那麼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雖然他們一直在這些方面努力。

中國人則不同,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時間如何變換,勝利者都必須在承認自己屬於一個大民族我(中華民族)的基礎上才能治理國家,否則不出二十年,入侵者就會被完全驅逐。因此,不論這個地方被侵佔多少年,它的根本思想沒有變,那就是天下大同。這是中國人所獨有的天下思想。日本人只會偷,西方人只會搶,而中國人則能夠創造並完全保護各種人類財富。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人的改革創新和去除由時間堆積出來的不當法律的思想比較活躍。從劉邦約法三章,再到漢武帝以儒家為基礎,百家共發展的法律變革,哪一個不是決定了中國人千年後的命運?歷朝歷代皇帝大修長城,大通運河,也是為了造福千年後人。即使是王莽這樣的人,也是為了大力變法才謀權篡位。如果你看到了王莽的變法新舉措,你就知道他為何變法不成功了。因為他變的法,太接近現代,對貪官汙吏及皇家權貴的打擊太大,太得罪人了,所以他的反對者才會多如牛毛。尤其是他要求地主富人出60%的錢款交給縣府衙,然後由縣府衙撥款救濟災民,幫助小型商鋪擴大經營,還發銀子鼓勵農桑。

而西方人謀反則不是為了天下萬民,而是僅僅自己的利益受損他們自己受不了而已。他們一開始就是分的,一開始由政府、軍隊和教堂分配國家權力,現在又搞了個三權分立。你看看那些改革過的西方國家,為何會如此嬌小?再看看北約內部,也是如此不和。

這就是文化決定的意識形態和歷史結果





心之力——神君之光


唯一的原因就是士紳不納糧稅。

自漢代開始,第一個非貴族王朝必須選擇一條符合自己的道路。西漢的統治階層最初是勳貴列侯,信奉黃老學說,對百姓生存尚且有關愛之心。但自漢武帝開始,衛霍外戚集團興起,勳貴列侯集團逐漸沒落。儒士集團當然乘機借獨尊儒術崛起,掌握國家政權,與地方大族合流,發展為集學閥、官僚、地主、商人為一體的世家階層。

從此,士紳不納糧成為數千年的傳統。

所以,士紳掌握財富人口,控制地方經濟,吞併土地,導致小地主自耕農大量破產,國家財政缺口必須向剩餘的自耕農增加攤派,活不下去的庶民百姓就開始暴動。而又因自耕農與小地主的消亡導致統治階層失去根基,自然就被新王朝取代。

新王朝最初因為恐懼而限制土地兼併,而發展下去又會走上老路,土地兼併再起。


四川達州


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是各種問題,最終導致了王朝不斷地覆滅,但深層次原因是,治理架構出了問題。

首先,王朝的覆滅,就意味著統治階層的倒塌。而統治階層為什麼會最終倒塌呢?

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唯一的原因就是貪婪,無一例外,所有的王朝都死在了貪婪上。

不過,話又說回來,無論古今中外,統治階層無一例外都是貪婪的,可為什麼西方現在走上了穩定的路子呢?

毫無疑問,這是結構性出了問題。

中國曆朝歷代的治理結構,就像是一隻螞蟻手持長槍騎在一頭大象頭上,只要你不用力戳大象,一般都能長命百歲。但當有一天螞蟻突然起了貪心,幻想著自己成為一隻大象時,問題就來了。

而西方現代的治理方法,是一頭大象在拉著一隻螞蟻走,而韁繩,卻在自己的手裡。

如果有一天這隻螞蟻想發瘋的話,大象完全可以選擇鬆開韁繩。

這,便是差別。

一個騎字,一個拉字,決定了兩者最終的命運。

但可悲的是,中國的螞蟻,學不聰明。西方的螞蟻,摔了幾次後,就不再騎大象了,而且選擇讓大象拉自己。

可中國的那隻螞蟻,無論摔多少次,它都跟個傻逼似的還想爬到大象身上。

所以,它們的命運也就註定了,早晚會被大象踩死的。

因為,這個世界上真的不存在誰比誰更高級。想騎在別人頭上的人,註定會摔得很慘。


荒誕派當家掌門人陳阿寧


首先,我要反駁你說的“民為貴,君為輕”這句話:

這裡的民不是指現在意義上的民,而是單指士族階層部分和庶族階層(自耕農,小地主,某些大地主,……),它不包括奴婢,佃戶,商人……所以這裡的民其實就是統治基礎,那麼其實這意思就是告誡帝王不要把我們這些幫你統治的人得罪了,不然我們推翻你。――封建社會後期的“官民對立”事實是一些沒土地的佃戶,流民和奴婢和民的對立。

接下來我們來看為什麼封建社會經常改朝換代:

我認為其實無論是封建王朝還是現代社會的的發展都離不開“社會分配”這個核心矛盾, 當分配出現嚴重不均王朝必然會崩潰。

一般封建王朝初期社會財富集中在大多數人手中,而王朝末期社會財富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那麼佔絕大多數人的被壓迫者就會起來推翻這個王朝。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這種時候統治階級絕對幹不過被壓迫者,統治階級雖然有權,有錢,但是他們沒人。

一般王朝末期大地主變多,小地主變少。但是小地主才是王朝統治的基礎。所以沒人……

打仗就需要人,統治者都沒有人了還怎麼打,所以必然滅亡【參考解放戰爭蔣介石的處境】


romanticjq


我說一下我的看法。

每一個朝代,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一套嶄新的制度,和一套新設計的政治經濟體系。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不斷髮展,而需要管理的事務越來越多,王朝就需要在過去的制度上加“補丁”,加入新的機構和部門,賦予新的職能。

這樣的官僚體系在王朝中期達到平衡,對社會經濟進行了恰到好處的管理,經濟與政治達到完美平衡。這個階段,也是各個王朝的中興階段。

而後,官僚體系繼續發展和龐大,複雜。社會經濟的生產力發展卻不能隨之成長(宋朝除外,所以如果不是外敵,不知道結局如何)。最後,社會生產力終於不能負擔官僚體系的空轉,整體坍塌重建。

然後新的朝代再次進行一套制度設計,重新來過。

現代政治體系中,西方民主政策通過不斷更迭政黨洗牌,也達到了一定清洗官僚體系的作用,但是並不徹底,所以壽命延長之外,也出現了一些隱患。比如特朗普上臺前,美國的白左政治,以及現在歐洲的問題。



至於新中國,也在新的循環中,有自己的方法,也有弊端。這裡不多談。


諮詢師天生


一個朝代的執掌權力的頂層管理人,不為萬民謀事,焉能不更朝換代?中國五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假設從商朝開始,那商紂王也是愛民治國的話,那秦始皇也是統一六國後,為民治國傳承一脈的話,那劉姓漢代如起家時般競競業業的話……那還有什麼唐、宋、元、明、清、民國及後呢,全是將普通的底層的,貧困的民眾置之度外之際時,那就是一個新的朝代正在孕育中,他象一輪紅日,冉冉升起,他似海平線上一艘巨輪,正在向岸邊駛來,他如一個受孕之卵,在潛伏在母體子宮中慢慢生長,十月胎期出人間,任何一個朝代,綜觀歷史,都在遵循前朝前代的路徑,都得被後來者代替,大城門上換旗號,不識舊人出新人,此仍天命吔不可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