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論郭德綱懟聽衆「你聽了一輩子評書了你不也是個聽評書的嗎」這句話?

請叫我槓精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這件事是徹頭徹尾的黑郭德綱事件!但凡思維稍稍正常的觀眾應該能看清楚。坦率的說,郭德綱懟楊志剛,在觀眾心裡無所謂,畢竟楊志剛在郭德綱困難之時,確實在郭德綱是不是他徒弟這個問題上模稜兩可。另外,郭德綱懟姜昆,在觀眾心裡也無所謂,畢竟相聲藝術差點死在以他為代表的主流相聲界手裡。但是借郭德綱100個膽子,他也不敢懟觀眾!郭德綱如今的如日中天,如果不是億萬觀眾捧,他早被拉出去槍斃500次了!還記得姜昆的感慨嗎?“我就納悶了,郭德綱的人品有問題,出了那麼多事情,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他?。



但是這條假新聞是怎麼來的呢?我給大家還原一下,原來是2017年的時候,郭德綱的一個徒弟在表演評書的時候,和一位評書觀眾就有關表演的問題爭吵起來。郭德綱的這個徒弟氣哼哼地讓郭德綱評理。老郭告訴徒弟,第一,去給人家道歉,要尊重觀眾。第二,要自責,專業人士和外行掰扯專業問題,這是最大的外行行為。比如,我面對一個研究宇宙飛船的專家。我說飛船的發射需要用火柴點報紙,然後放劈柴再放煤球。這個時候,哪怕對方看我一眼都算他輸了…

郭德綱發表這篇微頭條之後,引來很多人的評論。而且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郭德綱的比喻有失偏頗,有護犢子不尊重觀眾的嫌疑。即使做為多年的綱絲,我也是這麼認為。但是之後諸如廚子之類的話題,完全是部分網友引申出來,不排除是郭德綱黑粉所為。

做為一個理智的觀眾,我希望大家就事論事,客觀的去看待,我也相信謠言止於智者。


靖逸軒主


評書表演和廚師炒菜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關係,比如“魚香肉絲”是川菜,甜鹹囗,把它炒成酸甜囗,還按“魚香肉絲”上菜,不要說把廚師叫來,就是把大堂經理叫來罵一頓,你看他敢不敢吱聲。



表演評書和其它藝術表演形式是一樣的道理,可以借鑑和學習,但不能刻意模仿某位前輩的風格,必須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才能擁有觀眾群。



所有的評書愛好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最佳。有的人就愛聽單田芳,就覺得他的書說的有勁;有的人就喜歡王玥波,“包袱”不斷,聽著輕鬆愉快,但也有聽眾批評以上兩位的,能舉出一大堆缺點,感覺誰都不如袁闊成的書說的好,這就是眾口難調。



即便是聽了一輩子評書的老聽眾,也是聽多了之後有對比,確定最適合自己口味的風格,不能以老藝術家的水平去衡量一個評書新秀,再說評書裡的“門道”很多,聽一輩子評書也畢競不是“門”裡的人。


我平凡31654067


術業有專攻!我只能說不要拿自己的興趣和人家的飯碗較勁!當然這句話也可能是個包袱,哈哈哈~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group_id": 6296409246900683265, "media_id": 5390682741, "neardup_id": 10090195843702538026, "vname": "\\u6211\\u7684\\u526a\\u8f91\\u89c6\\u9891_201606151912.mp4\

星辰老莊


先不說郭德綱這句話對不對吧,插個題外話。前段時間韓寒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叫《我也曾對那種力量一無所知》,你看過嗎?

沒看過的話,推薦你看一看,我看完就記得裡面的一句話,印象非常深刻,恐怕這輩子都忘不了,即:永遠不要用你的興趣愛好去挑戰別人吃飯的本事!

評書曾經是郭德綱吃飯的本事,而觀眾你聽了一輩子評書,你也只是個愛好者,你永遠也無法瞭解,郭德綱為了練就這個吃飯的本事,而費了多少功夫,吃了多少甘苦,所以你真的沒有權利評價他。

也許有人覺得評書和相聲一樣,反正都靠嘴吃飯,大家都有嘴,都會說話,估計也不難。我們作為局外人,不知道他們到底要練多少個繞口令和貫口,但是質疑他的人不妨試試自己會幾個繞口令,反正我是一個也說不完整的。再說靠嘴吃飯的人有一個基本功,就是說話不能噴唾沫星子,這個有幾人能做到?不服氣的人可以拿一張紙巾放在嘴巴前說幾句話試試,反正我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說,外行評價內行確實不夠妥當,你既不瞭解其中門道,也不瞭解其中甘苦,憑什麼對人家的藝術水平說三道四呢?即使你花了錢,你覺得不值,下次不去就是啦,但是天天追著別人罵,那不是閒的嗎?


牙快笑掉了


聽十年郭老師相聲,很喜歡。但有時候非常看不慣郭老師那種只有他掌握真理的勁頭兒,汗😓。

(現在大家都習慣說“梗”,需要你來普及這個字來自相聲,還必須讀“哏”嘛?真相只能有這一個嗎?)

回到這個題,就像廚子做的菜好吃不好吃,當然要允許大家提意見,當然,最後廚子要不要聽群眾的意見也不能強制要求,得自己掂量。服務行業專業門檻低,相聲、小品、電影、廣告設計……大家都能發表上幾句意見。但一般人都會假裝表示自己會虛心聽取觀眾意見,但改不改自己拿捏……這樣給雙方都會留足面子。

像老郭這種明確表態倔強死活不接受他人意見的廚子挺少見,只能說成名了,環境使然。(再清高的作家三天吃不上飯,也是乖乖聽編輯的,讓怎麼改就怎麼改……)

老郭這種態度其實是一種“文人相輕”的一種自傲性格(當然他也有理由自傲):自己的作品再不好,你也說不得。(要是觀眾不捧場的時候試試看)

假如,觀眾偶爾覺得有一兩段低俗,還得真理在握的和觀眾講理,你不是專業說相聲的,你不懂什麼要雅什麼叫俗,汗😓

老郭已經很棒了。真心勸老郭少一些做聖人狀笑看蒼生,普及真理似的說教,多一點不那麼俗的輕鬆幽默就是了。(畢竟向他說的,聖人這個工作早已經被取締了)

祝好


你好野豬佩奇


題主這個問題不明確啊。是個什麼樣的錯誤呢?如果說是是原則上的錯誤,比如把岳飛說成壞人,把秦檜說成英雄,用不著所謂的綱黑,所有的綱絲都會懟死他。但如果只是處理方式上的,那不叫錯誤好嘛,每個說書人都有自己對書目的理解和各自的表現手法。

不能說你聽過某某大師說過一遍這個書,別人再說,說的跟某大師不一樣就錯了。而且某大師說的肯定和書的原著也不一樣,能說是錯了嗎?如果跟書上一模一樣,直接看書不好嗎?

至於題主說的去飯店吃飯的例子,看似有理,但裡面有個範圍的問題。飯館是服務所有人的,但評書這類曲藝,它們服務的對象更傾向於內行。就好比京劇的票友,再怎樣也是個票友,也只是個愛好者,想正式唱京劇得到行業內的認可,十分困難,可以說萬中無一。

老話說隔行如隔山,所以聽書就好好的聽書,想說書就正經拜個師傅好好的學。不喜歡郭德綱,就去聽王玥波,或者去聽連麗如。你覺得誰說的對就去聽誰的。


橋上的小妖


作為一個軍事類帳號,我認為郭德綱說的很對。評書很多題材都是古代戰爭,比如《說唐》,《三國演義》,但是你要是讓我說《說唐》評書,你還是打死我吧!直接點。


首先,我記不住那麼多臺詞。我現在高中學的課本全忘了,連教室門朝哪開都忘了,軍校同學的名字忘了一多半。就這記憶力,別說說評書了,能把評書裡的主要人物記下來就不錯了!或許這就是很多出租車司機反覆聽評書的原因,他們也記不住啊!


二是我不會評書的語氣。那些學馬叫,學馬蹄聲,大將軍大喝一聲DAI,我根本來不了!另外用舌頭嘟嚕嘟嚕地出聲,我更來不了,讓我那樣還不如把我舌頭做成口條熟食呢!


三是我就算練就了評書本領,誰聽啊?給孩子聽?他馬上高考。給家屬聽?她要收拾房間。給我媽聽?她年紀一把沒過過幾天好日子。

所以說,我從七八歲就聽劉蘭芳、袁闊成、田連元的評書,到現在鬍子都白了,也是個聽評書的!要不是有個軍事類帳號,我死的心都有了!(像不像郭德綱老師的語氣?)


軍林天下


批評不包括對錯。

就拿廚師做菜來說,你作為顧客可以評價好吃不好吃,但你不能評價廚師做菜方式錯誤。評價好不好吃是顧客的權利,但顧客的權利並不包括教廚師炒菜。顧客甚至可以要求免單,但不能要求進廚房去炒一個,明白了嗎?

郭德綱的話就是這個意思,你可以否定他的藝術見解,但你不能去教他怎麼表演。評書對觀眾來說就是個消遣娛樂方式,但是對於郭德綱這樣活躍在舞臺第一線的演員來說就是飯碗,他考慮的遠比別人要多。

永遠不要用興趣愛好去挑戰別人的生存技能。


逗婦乳不是豆腐乳


其實,郭德綱說這話是有些難聽,但是確實是實話。如今說實話的已經成為得罪人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了,不論是誰,如果說每句都是實話來和人聊天,那很快就會出現聊不下去的局面。

不要看那些人口頭上說的“我還有許多的缺點,不足,誠懇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我一定虛心接受,努力改進……”之類的客套話,這些都是假的!不信你給他提個意見——那些一針見血的意見,看他是什麼表情——不要僅僅聽他怎麼說。

小時候看京劇《沙家浜》郭建光和沙奶奶的對唱,當郭建光說“沙奶奶,我給您提個意見……”仔細聽沙奶奶的語言表達就能感覺到她的內心有了異樣的味道。直到郭建光唱道“一個個伸出拇指把你誇……”老太太才開朗大笑,完全放鬆了自己的表情……從那時起我就認準了一個道理,不要真的給別人提意見!不論是同事,還是朋友,領導就更不要說了——你可以罵我庸俗,但是我認為就是這樣的!

郭德綱口口聲聲說自己是說相聲的一個小學生,觀眾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就是這樣他還這樣“回敬”批評自己的觀眾(不知道是真是假,我沒有弄清楚),那麼別的“藝術家”“大師”就更不能隨便批評了……

我們這些人,永遠就是“聽相聲的……”“看戲的……”“讀小說的……”,我們不是評論家!!!!


荷聲茹夢


個人看法。欣賞郭德綱,但不要迷信郭德綱。一方面,承認郭德綱的東西還算不錯,現在也時常去聽坑王駕到,善惡圖、醜娘娘、濟公傳也聽不止20遍;另一方面,他說的也未必都是正確的,很多東西也只是他一家之言,比如對評書和單口相聲的區別,評書是“評”書,郭德綱的“評書”有哪一段有對書中內容的評論?或者說郭德綱有哪段是“書”?老先生說書都會在桌上放一本原著,說明自己說的都有根有據,隨時可以翻書,但郭德綱的很多作品都經過了調整創編,脫離了原著,只能叫單口相聲。又比如,郭德綱總說自己的東西都是原創,別處沒有,但當你東西看多了之後,就會發現那些包袱故事都能找到出處,當然這也側面說明了他涉獵面挺廣,是優點,但摘要就是摘要,再生僻的摘要也不是原創,不能以作者自居。等等,所以關於觀眾不能指導演員這方面,也要加以辨識,觀眾更多的接收的是主觀感受,而演員背後掌握的是客觀規律,如果用主觀感受直接去指導客觀規律當然不行,那就亂套了,但是觀眾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演員通過這些表達抽絲剝繭,找出問題的本質所在,加以改進,又有什麼不好呢?廚師應該和顧客交流,顧客告訴你是鹹了是淡了,廚師去思考到底是鹽放多了,還是醬油放多了,亦或是醃製時間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