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拼多多穿越回“鸡毛换糖”,这里有你不知道的中国商业缩影

自从拼多多在美上市以来,社会舆论对于拼多多上售卖假货、山寨产品的批评之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与此同时,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回应的同时也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网络交易的开创者淘宝。然而,星住公会会长今天并不想讨论假货、山寨货的问题,只想就中国商业模式的发展追本溯源,带领大家穿越回那个"声声慢"的年代。

无论是拼多多还是淘宝,都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而在此之前,商品贸易仍以商品集散的方式进行交易,再往前,则可以追溯到"鸡毛换糖"的年代。

"鸡毛换糖咯……",手摇拨浪鼓,头戴斗笠,挑着货郎担,这是上世纪80年代,在浙江义乌走街串巷的小贩形象,一声吆喝吸引来许多居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小商小贩们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

如今鸡毛换糖的发源地义乌,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完成了从"第一代"到"第六代"市场的转变,成为著名的商品贸易中心,并从中国东南一隅辐射全球。与东南相对应的中国西南角,同样有一座几乎与义乌同时代发展起来的商品贸易集散中心——昆明螺蛳湾,如今,它的影响力也扩散至泛东南亚地区。

一东一西的格局,勾勒了中国商贸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同时,它们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商品贸易的缩影。

"鸡毛换糖",换出一个新天地

说起"鸡毛换糖",前段时间在各大卫视热播的《鸡毛飞上天》让这一词汇广为流传。

鸡毛换糖的人被称为"敲糖帮",敲糖帮内按不同的职责分为"坐坊"和"担头"两类。坐坊类似于货源地和周转地,分为"糖坊"、"站头"、"行家"、"老土地"四种。"糖坊"把煎好的糖粒、糖饼、生姜糖用现金或货物贷给敲糖人,同时还收购代销敲糖人收来的货物;"站头"就是敲糖帮居住的小客栈,并经营糖担托运业务;"行家"专事采购各类小百货以供敲糖帮经营;"老土地"专收敲糖帮换回的货物。而"担头",就是挑糖担的生意人,也是我们所见到的吆喝换糖的小贩。

鸡毛换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明初,当时,义乌以红糖加工业闻名,这一形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300多年的历史里,鸡毛换糖的形势也发生了改变。

在初期,换糖人外出所带货物一般只是本地所产的红糖,及用红糖加工的各种糖粒糖块,换取鸡毛;将所交换来的上好的羽毛加工后出售,余下的用来做肥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糖担里逐渐增加了针线、发夹、手帕、头巾之类的货物,改变了单一的鸡毛换糖经营方式,增售日用小商品,并逐渐以此为主业。

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商品经济逐渐萌芽,换糖人也与时俱进,开始转变经营策略。20世纪 70年代后期,一些换糖人专做长途贩运生意,逐渐也由此形成了一只小商品采购大军。同时,其中部分心灵手巧之人开始自己摸索加工一些小商品,在集市上售与外出换糖人及消费者,于是,一个自发的小商品市场悄然形成。

迭代更替 洼地效应带来的繁荣

在《鸡毛飞上天》中,女主人公骆玉珠常在村镇的街边摆摊谋生计,而这也正是义乌商贸的第一代——马路市场阶段。

彼时,小商品市场正在悄悄成形,然而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冲突和矛盾,使得其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在义乌的廿三里镇,为了缓解市场矛盾,1982年3月,义乌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决定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当时投资9000元,为铺设水泥板的露天市场,摊位700个。紧接着,1984年,胡清门市场开放,摊位数增加1050个。就这样,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走上了政策发展的道路。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总是提及"洼地效应",发掘被低估的价值标的,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这一新兴业态在当时也正处于价值洼地,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第二代市场义乌太祖殿市场近2000个摊位迅速铺开,仍然供不应求,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的方针,更助推了这一经商热潮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1986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亿元,辐射范围从周边县市延伸到省内外。"洼地效应"的形成,使市场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预计。

1985年,第三代中国小商品城在义乌破土动工,市场内建有综合商业服务及工商、税务、邮电、金融等管理服务大楼。其后经过多次扩建至1990年底,中国小商品城设有固定摊位8503个,临时摊位1500多个,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这时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已经在全国打响了名号。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1年新的第四代中国小商品城兴建,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荣登全国十大市场名单榜首,1992年,小商品市场更名为小商品城,1993年进行股份制改革,不难看出,义乌人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始终走在前列。

进入21世纪,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国际发展的道路,变身成为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成为我国最大的饰品、工艺、玩具、花类集散中心。

几经演变,从挑担的卖货郎,到如今轻点鼠标就能行销世界;从马路街边的摊位,到如今30多万平方米的室内商贸城,义乌始于鸡毛换糖的商业模式不仅是义乌人善于经营、吃苦耐劳精神的体现,更成为了全国其他地区商业发展的样本。

凤凰涅槃的阵痛

在上世纪80年代,以义乌为代表的个体经济在全国迅速发展,其中,与义乌遥遥相望的西南重镇,云南昆明,也在经历着个体经济的大时代,昆明的螺蛳湾正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

螺蛳湾,地处昆明主城区南部,双龙桥西侧,东起盘龙江,西临早先的云南纺织厂,北起环城南路,南抵黄瓜营。呈块状聚落,属西山区管辖。《昆明地名志》云:"明初,这里是滇池的一个湖湾,螺壳成堆,故名。后滇池水位下降,干涸形成村庄。"

螺蛳湾的形成可追溯到300多年前,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个体经济的浪潮也曾在春城风起云涌,早年,螺蛳湾不过是一个农贸市场,由于城市改造的需要,在昆明市青年路路边摆摊的大批个体工商户搬迁到螺蛳湾,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商品集散地。

尽管螺蛳湾地处昆明主城区,但由于早前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螺蛳湾的管理和发展一直饱受诟病,有专家曾痛心地说:"在螺蛳湾20年多年的自然发展史中,建设无序,在硬件上已经形成一个畸形的市场。"

事实上,螺蛳湾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改造的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改造发生在1997年,使螺蛳湾市场的"水泥台摊位"搬进了"双龙百货",然而,那次的改造也引发了一些纠纷。此后,螺蛳湾市场还经历过两次大规模改造。

到20世纪末,螺蛳湾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小农贸市场,不断扩建,周边的金属家具厂、昆明针织厂、牛羊肉加工厂、火电公司以及云南纺织厂等单位也按捺不住,纷纷大兴土木以各种形式开发市场。这也使得螺蛳湾的范围扩大至东达南坝路、南起采莲路、西临海埂路、北到环城南路,成为占地面积827亩,拥有11个大交易区、68个小交易区、两个城中村的庞大商业片区。

然而,这样一个日均拥有10万人流量的商业区却严重影响了昆明城市的发展,商场内虽然有很多知名品牌,但是也不乏一些鱼目混珠的山寨品牌,昆明人都戏称螺蛳湾出来的基本是"歪货",螺蛳湾曾几何时已经成为了"歪货"的代名词。此外,该片区的治安、交通、消防都存在严重隐患。

终于,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后,2009年,螺蛳湾再度迎来大规模改造,这次"伤筋动骨"的彻底拆迁,也引发了又一次的冲突,毕竟,要撼动这个拥有1万余商户,经营8000多种商品,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云南乃至西南最大日用商品集散地并非易事,商户堵路抗议拆迁、螺蛳湾商标之争……负面消息不胫而走,2009年12月,螺蛳湾市场正式关闭。这或许正是新旧商品经济时代交替所带来的冲突,也是凤凰涅槃的阵痛期。

浴火重生 转身之后遇见未来

如果说从"鸡毛换糖"到螺蛳湾涅槃是上一个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缩影,那么,在互联网经济崛起之后,我国的商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些新兴的交易方式应运而生,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模式更帮助个体经济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形势下,螺蛳湾的改造变得刻不容缓。自2009年昆明螺蛳湾市场关闭以来,其随即启动的升级改造计划一直为社会瞩目,但一直以来却进展缓慢,如何通过重构使螺蛳湾成为昆明,乃至辐射东南亚的商业中心?

今年4月,昆明市西山区城改置地发展有限公司发布了"西山区螺蛳湾开发整理项目社会投资人招标"的中标结果,由碧桂园、中粮、螺投3家企业联合成立的"昆明螺蛳湾国悦置地有限公司"成为了螺蛳湾市场改造的投资人。

根据规划,新建成的螺蛳湾中心总占地316亩,总体量200万平米,将打造成以快时尚、多体验、互动服务为主的丰富商业综合体,融合消费文化、人文文化、国际文化、企业文化的同时,颠覆传统商业模式,重新定义昆明商业地产新格局,打造多功能符合型的都市生活休闲空间。

其中,在螺蛳湾中心的大悦城将于今年12月正式开业,紧邻大悦城的莎梅华美达酒店也在紧锣密鼓的设计装修中。商城和酒店所聚集的人流量必然带动该片区综合消费能力的提升,为螺蛳湾商业的再度兴盛注入新的强心剂。

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见他的抱负。从"鸡毛换糖"到螺蛳湾市场,从集散贸易到商业中心,从街头摆摊到互联网交易,中国的商业模式在历史的车轮下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变革。然而,无论怎样变革,诚信始终未商业之本。

关注星住公会官方微信,获取更多精彩内容,会长在这里等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