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曾經是貧困生的女校長,爲什麼不願幫貧困生?

《起跑線》反映了印度社會的教育問題,揭露得相當深刻。

也能引起我們對國內相關教育問題的諸多反思。

(以下涉及少量劇透,請謹慎閱讀。)

在月光集市開有一家服裝店的拉吉,和妻子米塔,為了女兒皮婭能夠進一所名列前茅的私立學校,不輸在人生起跑線上,通過正常途徑和非正常途徑來想盡各種辦法。

比如購買學區房、作為家長和女兒一起接受入學培訓指導、排長隊領取入學表格、企圖向學校進行捐贈或賄賂、假裝上流人士、向各種神明許願求保佑等等。

最後他們成功地靠冒充貧困家庭,向首屈一指的私人學校德里文法學院,申請到RTE入學名額。

所謂RTE,是指印度規定所有學校,必須留出25%的入學指標給貧困學生。

因為拉吉冒充貧民窟的窮人騙到了RTE入學名額。

那樣就勢必擠佔真正窮人孩子的RTE入學名額。

和中國一樣,讀書都是窮人改變命運最有效的途徑,但拉吉的行為無疑阻擋了部分印度窮人的希望。

拉吉最後在善良窮人希亞姆地啟發下,意識到這一點。

於是不顧妻子的哀求和反對,毅然向德里文法學院的校長洛達,告知了真相。

德里文法學院的校長洛達以前也是出身貧困家庭。

她是貧窮女傭的女兒,母親正是這間私立學校的女傭

她以前也是通過RTE政策得已進入這間私立學校讀書,並最終用讀書改變了自己的貧困人生。

在電視上接受記者採訪,她曾對目前很多富人採取欺騙的方式來獲得RTE入學指標的問題,發表過自己的觀點。

首先,她以自己的出身為例,說明讀書是改變窮人人生的一個絕好途徑。

其次,她絕不允許貧窮孩子的權利受到任何不道德的侵害,會對每一份RTE申請進行家訪調查,嚴格監控。

第三,她表示欺詐者必須要入獄。

如此看來校長洛達應該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教育者,那麼她一定會欣賞拉吉的坦誠。

不但會讓被擠佔了名額的窮人希亞姆的兒子莫漢,進入學校讀書。

說不定還會讓拉吉的女兒皮婭仍然留在學校,作為送給一個誠實者的禮物。

但是校長洛達卻出人意料地表示,仍然願意讓皮婭留在這間學校。

並且願意派人把皮婭的學籍檔案,由RTE轉到一般範疇,並銷燬原RTE記錄。

不過對於莫漢,她就不願理會。

她明確表示,因為莫漢是來自貧困家庭,對她不會產生任何收益,讓她得不到任何好處。

原來,校長洛達才是最大的教育蠹蟲。

為什麼貧困出身的校長洛達,卻反而不幫助同樣出身貧困的莫漢?

反而忘記了以前受到的諸多不公正待遇和諸多貧困磨難,堅定地成為了一個腐敗分子。

想想有很多落馬的高官,就象《人民的名義》裡的趙德漢,貪汙近2.4個億,光一個電冰箱裡就堆滿了人民幣。

他們貪了近乎天文數字般多的錢,卻並不揮霍,甚至一分錢都沒花,只是小心地藏起來。

為什麼呢?就象趙德漢說得一樣,祖祖輩輩都是窮人,窮怕了。

一切都是源於一種“補償心理”,只不過是對童年時所經歷過的痛,進行的一種過度補償。

物質生活得到提升了,情感需求卻沒有跟著得到有效疏導。

就象拉吉和米塔,當然主要是米塔,鐵了心非要女兒皮婭上一間好的私立學校。

這也是基於倆口子以前只能讀公立學校.

雖然有錢,但是面對人人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上流社會,卻始終可望而不可及。

這也未嘗不是父母對子女的一種補償心理。

自己沒做到的,希望子女能幫助自己實現。

總覺得子女有一天一定能理解自己的苦心,會感謝自己當年替子女作出的種種英明人生決定。

當然,對於校長洛達來說,還有另外一種“補償心理”,那就是對人生尊嚴的補償。

當年她作為貧困生,通過RTE政策入學,進而改變貧困人生。

但是,整個讀書的過程對她來說,卻是一段十分不堪的記憶,以至於她現在根本不願過多想起。

讀書時的她,如果不幫同學寫作業,就不能被同學邀請參加生日派對。

即使參加了生日派對,也是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角落裡,沒人理睬。

她能夠深切感受到來自更高階層出身同學的歧視。

但現在不同了,自從她當上了德里文法學院的校長,以前那些瞧不起她的同學,都紛紛換了副面孔來找她。

給她賠笑臉,說好話,給好處,願意為她做任何事情,只為了孩子能夠順利進入她所管理的私立學校讀書。

校長洛達說這番話時,明顯是很享受這一過程。

很多網絡小說之所以受歡迎,其實也是明顯利用了這種補償心理。

主人公一開始大多都是受人輕視,然後在取得成功後,再去狠狠打那些曾經看不起自己的人的臉。

比如《鬥破蒼穹》裡的蕭炎。

除了補償心理,除了把教育當成一門生意。

或者貧困出身的校長洛達,還有另外的考慮。

也許從她的內心來說,讀書時的痛苦經歷,讓她並不是很支持RTE政策。

象德里文法學院這樣的私立學校,即使學校會免除貧困學生的學費,但雜費一樣會很昂貴。

誤把拉吉當成真窮人的三代真窮人希亞姆,為了幫助拉吉去湊齊女兒皮婭的雜費2萬5千盧布,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碰瓷。

貧困學生還會受到其來自他富人同學的歧視,遭到欺凌與孤立。

在《長江七號》裡,作為建築工人的周星馳省吃儉用,送女兒去私立學校讀書,一開始卻遭到部分老師的責難和一群富同學的欺負。

在《蚯蚓》裡,作為貧困家庭出身,還有一個腦癱父親的彩雅,考上了首爾的貴族藝術高中,並在學校被一個富家公子告白,就在和富家公子發生關係的第二天,富家公子在得知她的真實家庭身份後,認為是她高攀了自己,毫不猶豫地與其分手,並將菸頭燙上了她的身體。

就象電影中富家女說的一樣,沒錢還有脾氣,只有死路一條,所以最終彩雅不堪欺凌,跳樓自殺。

在象校長洛達小時候那種會受到傷害的教育環境下長大,人格發育特別容易變得不完整、不夠健全。

這樣的傷害是很可怕的。

比如在城市富家孩子和農村貧困孩子互換的綜合節目《變形記》裡,富家孩子可能就是到農村感受一下貧困生活,隨時可以抽身無縫返回到原本的生活。

但是對於農村貧困孩子卻遠沒有那麼簡單。有的孩子甚至極端到不想再認自己的窮父母,埋怨自己的家庭,小小年輕就再沒有了快樂。

如果沒有人適時引導,那麼這些孩子的人生會從此變得更加黑暗。

真正的黑暗不是黑暗,真正的黑暗是遇上光明之後的黑暗。

當公立學校的孩子表演完節目,臺下私人學校的家長無一人喝彩。

當拉吉在臺上痛斥教育成為一門生意,富人對貧人的歧視,除了妻子米塔站起來鼓掌,臺下無人鼓掌,偶爾有一兩個想鼓掌,也被另一半給及時攔住。

而這就是必須面對的冷酷現實。

哪有那麼多的溫情和感動。

越是窮人,越討厭窮人。

越是你討厭的人,身上一定越有你不願意直面的缺點。

與其說是討厭別人,不如說是討厭自己,不想把自己看得太清。

窮困家庭出身的校長洛達不喜歡貧困生,也許說明了她討厭自己曾經充滿問題的那段人生。

害怕再次面對自己家庭的曾經貧困。

每個人擺脫自己原本階層的束縛後,都不會再想去面對原本的階層。

米塔逼著拉吉去給女兒皮婭找間好學校,又何嘗不是想跨入上流社會,和月光集市再無瓜葛。

如果沒有人幫助,我們終究會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